真币和假币,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不过,经济学所说的真币和假币,与我们平常认为的真币和假币的意思不同。我们平常认为的真币,在经济学眼里却可能是假币。为什么?
先说说什么是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就是拿商品换商品,拿我的东西换你的东西。铁匠用一把斧头换农民的5斤大米,这就是商品交换,而且是物物直接交换。
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必须拿商品换商品。一个人如果没有商品,手里空空如也,却拿了别人的商品,这就违背了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就是偷抢,或者是诈骗。
出现货币之后,物物直接交换出现了一个停顿,需要先用自己的东西换来货币再购买别人的东西。但是,货币出现后,只是使商品交换更容易,却不能违背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铁匠卖1把斧头得钱10块,然后去买大米,大米2块钱1斤,他买了5斤。这一买卖过程的实质就是铁匠用1把斧头换了5斤大米。他违背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了吗?没违背。
张三模仿市场上流行的货币自己制造10块钱,到市场上买了5斤大米。他违背了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了吗?违背了。铁匠的10块钱是用1把斧头换来的,他拿10块钱到市场上买大米,就等于拿1把斧头到市场上去换大米,他的10块钱就代表1把斧头。而张三的10块钱不能代表任何商品,他没有商品,他的货币是“空头货币”,就是假币。他的行为不是拿商品换商品,和偷抢、诈骗的性质一样。张三没向市场提供任何商品,却从市场上拿走了5斤大米,而市场反而多出了10块钱,所以要引起货币贬值。
现在,法定货币都由政府制造,政府有制造货币的权力。可是,政府有花钱的权力吗?没有。
如果政府制造出来钱之后,就直接拿钱去买东西,或者给官员发工资,那么政府的行为就和上面张三的行为一样,因为政府没向市场提供任何商品就从市场上拿走了商品,违背了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那么政府使用的这些货币也就和假币的性质一样。同样,中央银行也没有权力花这些钱。
既然政府和中央银行都没有权力花这些钱,那么政府制造出来的钱怎样才能进入市场流通起来呢?
唯一正当合理的途径就是贷款。
李四从银行贷款100块,买来面粉和鸡蛋做蛋糕。卖面粉的得到钱,到铁匠那里买1把斧头。铁匠得到钱,到农民那里买5斤大米。这样,货币就在市场上流通起来了。最后,李四卖蛋糕得到钱,还掉贷款。这一整个过程,就是李四用蛋糕换到了面粉和鸡蛋,卖面粉的用面粉换到斧头,铁匠用斧头换到大米。大家都是拿商品换商品,谁都没违背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政府和中央银行如果想买东西,怎么办?政府只能用税收买东西,中央银行只能用放贷利息买东西。
假如铁匠一个月缴10块钱的税,这10块钱是他卖1把斧头的钱,就等于他向政府缴了1把斧头的实物税,或者说他已经代替政府向市场提供了1把斧头。政府得到这10块钱去买纸,就等于拿1把斧头和卖纸的交换。如果政府拿这10块钱给官员发工资,官员拿这10块钱去买肉,也就等于拿1把斧头和卖肉的交换。这时政府才没违背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李四是做蛋糕的,贷款100块,假设利息是10块,再假设蛋糕10块钱1斤,那么他支付给银行的10块钱的利息就相当于他给了银行1斤蛋糕,或者已经代替银行向市场提供了1斤蛋糕。银行用这10块钱买东西,就等于拿1斤蛋糕和卖主交换。这时银行才没违背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我们平常所说的“假币”,其实是政府给定义的。造币是政府的独家买卖,当然不允许别人冒充,凡冒充的都说是假币,而把自己制造的说成是真币。但是,经济学是公正的,经济学不理睬政府那一套,政府制造的货币,也不一定是真币,该是假币照样是假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