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置率挑动敏感神经 摸清“家底”才能科学决策
近期,住房空置率再度挑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敏感神经。作为衡量楼市泡沫的重要指标,虽然官方一直坚称“没有准确的定义”、“计算出来很难”,但第三方机构和民间对此的关注热度一直很高。
在住宅成交量持续低迷、楼市供需格局生变的背景下,专家建议ZF加快不动产统一登记步伐,尽快摸清“家底”,对楼市调控进行科学决策。
空置率再度引发关注
随着中国楼市进入新一轮调整期,被视作评估“楼市泡沫”的重要指标之一的住房空置率,再度挑动着市场的敏感神经。
西南财经大学1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13年我国城镇家庭住房拥有率为87.0%,而住房整体空置率为22.4%,比2011年上升1.8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住房空置率已高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瑞银近期发布的《地产泡沫之忧》报告亦估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居民的自住房比例已达85%—88%,在城镇地区约为75%—78%。据此估算,城镇家庭住房空置率在22%-25%,与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如何计算空置率?业界历来存在争议。除了专业机构的调查统计,还有人试图通过小区住宅用电量的变化了解“是否住人”;还有地方的人通过调查房地产市场时关注一些小区的“入住率”;一些网友还曾通过“集体晒黑灯”来看各自居住小区的空置情况,等等。而各方得出的空置率,自是五花八门。
对于各种版本的空置率,住建部总经济师冯俊近日表示,现在空置率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官方定义。他认为,国际上的空置率计算,是以这个城市里有出租愿望的住房或者有出售愿望的住房作为分子,总住房量作为分母。“我们现在这方面是没有调查的,所以很难得出空置率的概念”。而此前,国家统计局的发言人也曾表示,国家统计局还不能计算出空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