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文托夫勒提出的“第三次浪潮”的说法现在听到的比较少了,他把信息技术同人类从游牧走向定居和工业革命相提并论是不恰当的。因为信息革命没有那么大的历史影响力。但是从技术革命对于历史的影响来说,我认为应该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就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的世界的技术进步,包括核技术、航天技术、喷气航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这些技术的积累对于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对世界的格局发生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对比二次工业革命,这种变化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为什么不是第三次浪潮?按照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说明信息技术的兴起代表着第三次浪潮。但是信息技术没有那么大的历史影响。所谓的“浪潮”的发生,必然带来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巨大的变化。每一次浪潮的兴起都会使经济的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浪潮带来的新的经济形态将占据经济的主要成分。现在可以看到,信息经济的发展虽然快,但是决达不到,也不可能达到社会经济的主体的地位。这就决定了信息经济的发生和兴起到不了一次“浪潮”的程度。
为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这次工业技术的兴起,给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里面不仅仅是经济,而且影响到政治和军事,并且深深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核技术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冲击绝不亚于电力的发明。核技术的经济冲击不如电力这种二次能源的发明,但是核技术带来的政治和军事冲击却远远超过电的发明。核技术的发明带来了一个核时代。这个世界的政治和军事观念因此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先的所谓的零和的国际政治传统观念在核时代的冲击下被迫引入了共存的概念。军事上的绝对战争,绝对胜利的概念为有限战争的概念取代。核武器的产生使得人类第一次产生了生存危机,这种生存危机促使国际政治和军事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航天技术的发明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也扩大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二次工业革命,航空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的活动空间从二维扩大到三维。航天技术的发明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扩大到外太空。微电子技术等一系列工业技术的发明使得人类的工业加工从常观进入到微观领域,微电子技术是一个代表,代表着工业技术从人的肉眼可见的范畴进入微米和纳米甚至亚原子的范畴,现代生物学也进入到分子生物学的范畴。喷气机把人类活动的速率从300公里/小时提高到1000公里/小时,提高了3倍,从而使得人类世界范围的联系大大地密切了,从而使得“地球村”从概念变成现实。这样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这场技术革命把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大大扩展了,至少是扩大了两个维度,从一般的宏观或者是常观世界扩展到巨观和微观的世界。再一个影响巨大的就是信息技术。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标志着信息技术的起点。从194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是世界的核时代。从1980年代苹果第一台个人personal computer的产生标志着世界进入到信息时代。这些技术的起源都来源于19世界末到20世纪初的科学突破,主要是物理学的突破。这些从基础科学的突破而引发的技术和工业的突破,大大地扩展了人类的经济活动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的形态和人类的观念。这种改变是革命性的改变。所以把这种技术的革命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对应世界上发生过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个历史概念的提出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对历史现象和规律性的总结。一个有效概念的提出能够使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显得逻辑清晰。一个好的概念可以使得对于历史的理解不需要许多的不可信或者特别的假设和条件。一个好的的概念就是一把奥卡姆的剃刀,剔除许多的概念和假设,把历史的逻辑清晰地展现给人们。这既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