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思维方法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不知为何,长久以来人们对物理学、经济学等具体知识的关注要远远胜过对人们是如何获得这类具体知识的关注。思维方法顶多只是智者在茶余饭后与新入道者闲聊的话题,从不曾像物理学、经济学那样被人们刻意地系统化、规范化。即使像哲学那样的涉及到思维的学科,关于如何指导人们像掌握技术那样掌握有步骤有规则的思维方法也不是它探讨的主要内容。
的确,人们天天在思维,人们时刻在思维,可屡见不鲜的情况是思维的结果反倒可能把人们引入歧途,让人们蒙受损失,让人们经历痛苦!我们在哀叹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同时却很少问一问自己:你会思维吗?我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思维是人的本能。即使偶尔也会提及思维的方法,那也仅仅满足于零星的思维火花,从不曾奢望思维方法的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
中国学者撰写的《思维方法高级教程》填补了思维方法系统化、科学化的空白。
总体来讲,思维方法是指利用感官接受现象信号和利用大脑加工处理所接受的现象信号的规则和步骤。思维是由三个大步骤或大程序组成的:第一大步骤是用我们人类的感官观察已经发生过的现象;第二大步骤是记忆住我们感知到的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尤其是记忆住那些具有反复性的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第三步骤是结合我们感知到的已经发生过的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出来的未来的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引导未来的行为。
《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的重点内容就是这三大步骤的典型方法、典型程序、典型规则。遵循了这些方法、程序、规则,我们就能更有效更准确地观察现象;遵循了这些方法、程序、规则,我们就能更有效更准确地记忆现象和记忆现象发生的顺序;遵循了这些方法、程序、规则,我们就能更有效更准确地进行预测,从而我们的行为就更具有方向性和分寸感。
《思维方法高级教程》把重点放在人类思维方法的第二个步骤,即利用大脑加工处理所接受的现象信号从而发现现象发生的顺序。但也没有忽略人类思维方法的第一个层面和第三个层面,即利用感官接受现象信号和通过预测来引导未来行为。
利用感官接受现象信号似乎是上帝赋予我们的本能。在信息海量化时代以前,将它纳入思维方法的研究范畴有些牵强。但进入信息海量化时代以后,人们利用感官接受的现象信号不仅在量上爆炸式增长,而且信号的绝大部分不再是“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间接信号、虚假信号、以偏概全的信号大量出现;人们在接受信号的阶段也不再仅仅依赖感官;人们开始用大脑来处理“感官接受现象信号”的现象信号,逐步产生了“利用感官接受现象信号”的规则和步骤,因此《思维方法高级教程》把它也归入了人类思维方法的范畴。
运用知识进行预测和引导未来行为,在以往的对思维的研究中并没有被看做一个独立的范畴。人们通常都跳跃性地认为,掌握了知识就几乎等同于会运用知识进行预测。然而,我们以前都没有注意,认为“掌握了知识就几乎等同于会运用知识进行预测”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前提,那就是“未来是历史的复印件”。而这个假设前提本身的运用,又存在着更多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假设前提。《思维方法高级教程》把过去顶多只零散地出现于一些分支学科中的“运用知识进行预测和引导未来行为”的规则和步骤也归入了人类思维方法的研究领域。
《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由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由朱奇主撰和定稿,朱一鸣、张英参与撰写部分章节。
洀思珐1958 发表于 2014-6-16 07:56
虽然思维方法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不知为何,长久以来人们对物理学、经济学等具体知识的关注要远远胜过 ...
---------------------------------------------------
本节关键词:
知识:就其最重要的特征而言,知识就是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所发现的当一些实际现象出现以后,同时或者紧接着会出现另一些实际现象的反复性或规律性。
学习:以记忆为突出特征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叫学习。
本节要点:
人们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前掌握规律以使实际行为结果更多地出现与预期相一致的情形。
---------------------------------------------------
如果仔细回味就会发现,尽管有显著和不显著的区分,我们人类的多数行为都具有预期性或目的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多数的行为在行为之前就已经有一个我们想要的行为结果。
例如,我们在工作多年以后再脱产研习,是因为我们预期那样将更有能力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条理化、系统化;我们早上七点从家里出发是因为我们预期能在八点半之前赶到工作单位;工厂老板决定减少产量是因为预期该产品将滞销;中央银行不愿意降低银行基准利率是因为预期通货膨胀有可能加剧……
当我们的实际行为结果与预期的一致,我们就心情愉快,我们就用成功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愉快的心情;当我们的实际行为结果超出预期,我们就格外地心情愉快,我们用激动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格外愉快的心情;当我们的实际行为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我们就心情沮丧,我们用失败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沮丧的心情;当我们的实际行为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我们就格外心情沮丧,我们用痛苦这个词来描述这种格外沮丧的心情。
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愉快、成功、激动、沮丧、失败、痛苦所组成的。
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地出现愉快、成功、激动,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少地出现沮丧、失败、痛苦,我们开始重视学习和掌握“知识”。我们从书本上学习文字记载的知识,我们在交谈中学习口口相传的知识,我们还通过模仿学习一些难以言传的知识。
什么是知识?就其最重要的特征而言,知识就是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所发现的当一些实际现象出现以后,同时或者紧接着会出现另一些实际现象的反复性或规律性。
例如,人们不止一次观察到直接喝水塘里的水容易拉肚子,而将水用火烧至沸腾以后再喝则很少出现拉肚子,于是人们就发现了喝开水更卫生的知识。再如,人们观察到一块土地连续耕作的产量总是少于隔一年耕作一次的产量,于是人们就发现了休耕和轮耕的知识……人类就是这样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一些实际现象出现以后同时或者紧接着会出现另一些实际现象的反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可以不夸张地说,整个人类进化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掌握知识以避免行为盲目性和提高行为效率的过程。
能通过观察来发现知识是人类的聪明之处,人类另一个更加聪明之处是会通过学习来加速传播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这种知识共享大大加快了人类进化速度。
在早期,许多知识的学习和传播可能是通过“宗教禁忌”的形式完成的。例如,在早年的中东地区,猪总是旋毛虫的携带和传播体,人们没有现在的科学分析知识,但人们用教义的禁忌来阻止人类食用猪肉。再如,在早年的欧洲地区,人们模模糊糊地观察到了一些自然变化和人类行为的知识,但那时尚没有足够多的精确概念来描述这些知识,于是,人们用神的名义,用无须较多涉及科学因果性的教义来汇总已经发现的知识。《圣经》其实也是当时的百科知识全书,教堂也就成了传播知识的中心,教士就也同时成为传播知识的使者。
到后来,随着知识总量的不断积累,也随着语言越来越丰富,被人们称作科学精英的少数知识原创者开始用“科学分析方法”和精确性概念,将众多知识分门别类,加以系统化和规范化,形成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机械维修技术、电工技术等专门知识学科,并且建立了用以传授各类知识的专门场所—学校,从此,人类学习和传播知识就更加快捷、便利了!
当然,我们毋庸讳言,直到现在,许多自然变化和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仍然无法用精确概念来令人信服地加以解释,我们仍然有大量知识盲区。要想完全摆脱迷茫,我们仍然需要上帝或神的指引!例如,我们人类的终极幸福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安详和毫无恐惧地面对人人都逃脱不了的死亡?这些难道不是我们人类面对的最大课题?到目前为止,无数涉及到这个领域的专门知识都难以令多数人信服,信仰宗教仍是多数人的最佳选择。拒绝上帝或神的指引就常常导致许多人在精神痛苦中胡作非为,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人所掌握知识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靠记忆力获得的。我们将这种以记忆为突出特征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叫学习。显然, 长期以来,少数精英创造知识、多数大众学习知识,以及先人创造知识、后人学习知识,是发现和传播知识的主要方式。牛顿发现了物体运动的知识,迦利略发现了天体运动的知识,达尔文发现了生物进化的知识,亚当·斯密发现了经济学的知识,聪明一些的农夫发现了播种和灌溉的知识,优秀的工匠发现了打造铁器的知识,等等。多数人就是从文字记载中、口口相传中和模仿中学习这些已经被发现的知识。当然,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人们也在不断研习学习的方法,那种记忆知识的方法。
果然,通过学习知识,人们的行为就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准确地产生了人们想要的结果。人们之所以崇尚学习,正是因为通过学习而掌握的知识能让人们提前预知许多行为的结果,这样,就便于在行为之前就选择做哪些行为和不做哪些行为以及怎样行为,盲目试错就大大减少了,行为成功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对知识的崇拜:“知识就是力量”。为了激励自己更多地获取知识,人们百诵不厌的名言典故是“头悬梁锥刺股”、“书到用时方恨少”,等等!
时光荏苒,转瞬间到了21世纪。我们突然发现,知识总量几乎在以爆炸般的速度增长,我们每个人都陷入了知识的海洋中,我们无论多么努力,所学习的知识也只是冰山一角。并且更令人惶恐的是,知识不再天然就是力量,知识导致错误的情形在越来越频繁的出现!不夸张地说,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种程度,靠学习来的知识的引导所导致的错误行为甚至一点也不比没有知识时少。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该学习什么知识,特别是该如何运用所学习的海量知识也成了一种知识,而这种知识恰恰是人们最缺乏的。
当人们意识到该学习什么知识、该如何运用所学习的海量知识也成了知识时,其实就是已经建立了新的和涵义更广的知识观。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接受这种新的知识观。例如,一些极具竞争力的大企业甚至都前所未有地设置了知识执行官的职位,官居此位的人就是专门以指导员工该学习哪些知识以及该如何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为职责。
渐渐地,人们不再把“知识就是力量”当作制胜秘诀,人们崇尚的新格言是“思维就是力量”。
洀思珐1958 发表于 2014-6-16 07:56
虽然思维方法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不知为何,长久以来人们对物理学、经济学等具体知识的关注要远远胜过 ...
知识与思维
(节选自《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一章)
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验到了一个在知识匮乏时代常常不被看重的知识:由别人原创并用语言工具表达出来供我们记忆的知识,其正确性和实用性都必须满足许多明显的或暗含的假设前提,都有一个虚拟的假设环境。你运用知识时,只有当实际条件与知识的众多假设条件一致时,预期的结果才会出现。
例如,你预计七点钟起床就能保证八点赶到工作单位,其中一个暗含的假设前提就是没有出现大雪封门、交通堵塞等意外情况。类似这样的许许多多生活知识都有前提条件,对此几乎没有人会大惊小怪。但是,当我们面对的是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被称作科学的知识时,那种对知识的庄严感却经常让我们忘记:知识是有假设前提的、知识的运用是有条件的!
例如,经济学中有一个被称作规模经济的规律,大体说的是,在一定限度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规模越大,一个数量单位的这种产品的成本就越低,即越“规模”越“经济”。但这个经济学知识的应用却是有条件的。如果你的产品是手工刺绣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规模经济的效果就不明显。类似这样的前提条件在这条经济学知识的内容中已经被明确地标示出来了。但不幸的是,也有另外一些同样重要的前提条件却没有明确地标示出来。比如,如果你只善于管理小规模生产,而面对大规模企业容易产生的员工缺乏责任心、监管不力、流程衔接漏洞等弊端,你没有能力克服,那么规模经济在你这里就可能变为规模不经济。再如,规模经济规律只是从生产作业的角度总结知识的,它是把市场无障碍吸纳所生产的产品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哪种产品可以无条件的长期旺销。因此,你运用这个知识时,必须现实地衡量不断变化中的市场需求以及你的市场营销能力,否则,你的规模经济就会无情地变为规模积压。一些超大型企业也会轰然倒闭,原因就在于此。
再例如,大家正在阅读一本好书时,经常会激动地拍案叫绝。但是,如果有些朋友有二次阅读的习惯,在过了较长一段时间以后,再拿出这本书阅读时,经常会有一种失望的感觉。而此时此刻,能引起我们拍案叫绝的又换成另外一本好书了。何以如此呢?其实,一本书如果好到能让我们拍案叫绝的程度,除了书写得好以外,一定还是因为这本书与我们有“共鸣”。我们经常用“共鸣”这两个字描述自己面对一本好书时的心理状态。但是过去没有人细究“共鸣”到底是什么,也没有细究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共鸣的对象会发生变化。其实,“共鸣”就是你在不知不觉中用潜意识粗略地衡量出了书中的一些精细和微妙判断或思想所暗含的前提条件或场景,而这些前提条件或场景恰恰与你自己在这一阶段的生活、工作经历非常接近,所以你更能理解书中的这些其他人难以理解的精细和微妙思想。当你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了新的生活工作经历时,过去的生活工作经历就逐渐在脑中淡忘了、模糊了,没有了前提条件或场景的对照,过去能引起你共鸣的精细和微妙思想现在就不一定能引起你的共鸣了。
我们发现,现代人所犯的更多错误,不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知识,而是源于不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我们怎样才能把握某个知识的众多假设前提从而正确运用这个知识呢?或者说,我们怎样才能根据实际条件在众多相关知识中选择适用的知识呢?看来单靠记忆别人原创的知识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因为就多数情况而言,知识创造者并没有详细列出他当初总结该项知识时的众多条件。为了真正把握知识和能够运用知识,我们必须亲自了解知识的原创过程,因为只有再现知识的原创过程才可能再现知识成立的全部前提条件。
例如,规模经济的知识可能是某位研究者实际观察了三家产品单位成本较低的工厂的状况而总结出来的。他发现,造成这几个工厂产品成本低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个,如管理科学、营销能力强、规模大等,甚至每个工厂还可能有许多其他无法言表的独特因素,如独特的企业文化、独特的人员构成等。但观察这些工厂的研究者们具有一种创造出能供人们普遍学习的知识的冲动,他要把自己观察的这几个工厂的“个案知识”上升为普遍适用的“通用知识”,他要找出引人注目的“一般规律”。他的办法是抓大放小。他舍弃了众多因素而把最耀眼的“规模大”这个因素作为成本低的主要原因。规模经济规律就这样产生了!他当初舍弃的众多因素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规模经济规律的前提条件,因为实际的低成本是由规模大这个因素和所有其它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当我们突出强调规模大与低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就把其它因素与低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降格为前一种因果关系的前提条件。并且据我们观察,多数情况下,那些被降格为前提条件的因果关系在耀眼规律的描述中,往往被更进一步降格为只字不提。这为知识学习者正确运用知识带来了极大障碍!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知识只有经过这样的假设性的简化,知识创造者的个案知识才能上升为供人们学习和记忆的通用知识。这里讲到的通用知识,是指可以解决众多现实问题的共同性、普遍性知识。但是不要忘记,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对的任何一个现实问题都是个案问题,都是没有虚拟假设环境的真实问题,并且我们面临的个案问题通常与通用知识创造者当初面临的个案问题有很大不同。换句话说,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大量片段知识集合成一个相互搭配的知识组才能被认识得更准确。这个知识组中只有极少部分是别人发现和总结出来的“通用知识”,大部分是需要你自己发现和总结的“个案知识”。
例如,从外地引进一种牲畜,别人教会了我们喂什么饲料、一天喂几次、一次喂多少等等,这些就是在哪里都适用的通用知识。但老师们往往忽略了与他总结的喂养程序相配套的气候条件、水质条件、土质条件,等等。如果我们只记住了别人教我们的“通用知识”而不会发现本地的许多“个案知识”,面对牲畜的高病死率我们就会不知所措。
总之,你不可能单凭记忆来的通用知识完成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知识的原创力是必需的。即便不是为了创造新的通用知识,而只是为了能把记忆来的通用知识较准确地用于现实世界,也必须试图了解知识的原始创造过程。只有当你试图了解知识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你才会去关注当初产生知识的那些个案的全部相关因素,这能启发你面对自己的实际个案时创造自己的个案知识。记忆来的通用知识需要有你原创的大量个案知识来搭配才能真正实现对现实的认识,除非你准备做一个教条者或另一个极端的知识无用论者。
教条者只会记忆和传播通用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条者如果甘于简单的知识传播工作,则对人类社会有小益而无害;教条者如果不甘于简单的知识传播工作而要指导实践,则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程度不同的灾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敢说“现在知识所导致的错误甚至一点也不比没有知识时少”。
另一个极端的知识无用论者拒绝学习通用知识,一切依靠自己观察摸索,获得知识的时间成本、物质成本、机会成本极大。另外,由于眼光长期局限于自己生活工作的小天地,信息匮乏,他们往往属于能力有限的人群。
在现代海量知识的条件下,为了与主要通过记忆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有所区别,我们把通过追溯知识创造过程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称作思维,它是利用感官接受现象信号和利用大脑加工处理所接受的现象信号,从而发现和创造知识以及运用知识来引导行为的过程。
显然,思维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识;二是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引导未来的行为。
与突出强调记忆的“学习”相比,“思维”包括了“学习”,但比“学习”的内涵更丰富。思维不仅要求掌握知识,思维还要求运用知识。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学习这个词来描述掌握知识的过程,那么我们也可以把现代条件下的学习称作思维型学习、创造性学习。对于思维或者思维型学习、创造性学习而言,我们在掌握一项别人原创的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个以这项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组,这个知识组中的许多个案知识可能是由我们原创的。因此,思维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经历了这样的掌握知识的过程,也奠定了更好地运用知识的基础。
这原本是一个人们早已熟知的关于思维的定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在少数的沉湎于“学习”的知识追求者已经淡忘了思维的这个原始定义。他们只愿意去记忆和梳理别人已经加工过的二手信息,甚至只愿意“引经据典”,完全拒绝用自己的感官去扫描第一手的现象信号,也完全拒绝用自己的大脑去加工处理第一手的现象信号。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要求列车工作人员给补一张残疾人应该享受的半价票,但被坚决拒绝了,因为这个可怜的先生没能拿出《残疾证》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
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另一个词汇是“创新”。几乎没有人怀疑,不断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特征。的确,如果产品不创新,很快就会被喜欢变换口味的消费者抛弃;如果制度不创新,很快就不再能规范和引导迅速变化的人类行为。但是,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也不是简单的异想天开。如果我们说,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思维的结果,学会“思维”正是我们为了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真正能领会的未必占多数。其实,你再仔细看看上面关于思维的原始定义就会一清二楚:如果我们利用感官接受现象信号和利用大脑加工处理所接受的现象信号从而再现了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我们就是在进行思维型学习;如果我们利用感官接受现象信号和利用大脑加工处理所接受的现象信号从而发现了刚好是别人尚未发现的知识,我们不就是在进行创新吗?
我们很认真地提醒大家,在学习时代,创造知识与掌握和运用知识是可以分离的,张三通过简单记忆李四发现的知识就可以直接引导自己的行为;而在思维时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则是无法分离的,它们几乎全都是思维的同义语,张三必须还原李四发现知识的过程,才能再现李四所发现知识的全部前提条件,才能启发自己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创造自己的大量个案知识,才能正确使用李四所发现的通用知识。
我们还要很认真地提醒大家,思维时代与精英创造知识的学习时代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将启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来观察现象、总结知识,我们许多普通人也成了思想者和知识创造者。许多重要知识经常就是大家集体创造的的结果。人们不会再像学习时代那样时时刻刻对知识权威、思想权威顶礼膜拜了。
我们真的已经从学习时代迈入了思维时代。我们都要尽快建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思维观念,以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正如同我们在学习时代渴求掌握学习的方法一样,我们在思维时代也渴求掌握思维的方法。
---------------------------------------------------
本节关键词:
形而上学方法:只有当事物之间的差别足够大,或者事物的变化足够大,从而导致这类事物的共同性也发生了足够大的变化时,才会用不同的概念代表不同的事物、用新的概念代表新的事物这唯一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难题。至于事物间的那些还没有足够大的差异和事物的那些还没有足够大的变化,则一概忽略不计。这就是抽象思维的形而上学方法。
庸俗辩证方法:它注意到了事物的不断变化,也注意到如果代表现实事物的概念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就会远远地偏离真实,但它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是用概念内涵的不断变化去涵盖现实事物的不断变化,它不再承认有确定内涵的概念。它无法用无限数量的概念符号去代表随时变化着的事物,却采用了随时和随意地重新定义概念内涵的方法,甚至干脆采用模糊内涵的方法,使同一个概念符号可以有许多随心所欲的内涵。这就使得全部抽象思维的规则都失效了。这就是抽象思维的庸俗辩证方法。
本节要点:
进入速变和巨变的现代社会以来,诡辩的抽象思维的庸俗辩证方法和机械的抽象思维的形而上学方法都不能有效地面对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变化。随着社会进步,我们对抽象思维的精准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这都体现在我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用符号、内涵、外延这三方面去界定概念,也不满足于仅仅用演绎关系、综合关系这两方面去界定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现在全面界定一个概念包含了四项内容:符号、内涵、外延、数量属性;我们现在全面界定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包含了三项内容:演绎关系、综合关系、数量属性关系。
---------------------------------------------------
从概念形成的过程应该可以看出,概念是人类思维对一些现实事物,忽略其差异性,关注其共同性,而形成的粗略代表这类现实事物的一种语言符号。在人类文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并没有深究概念在多大程度上忽略了事物的差异性,从而在多大程度上能粗略代表这类现实事物。
在形而上学的阶段,抽象思维方法只知道用概念代表现实事物,只知道用不同的概念去代表不同的现实事物,以及用概念和概念之间的演绎关系和综合关系去代表现实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至于这种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现实世界的实际状况,则不闻不问。
从静态看,概念所概括的那些事物本身就不是完全相同,而是存在着区别和差异;从动态看,概念所概括的那些事物还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大一些,有些变化小一些。因此,对区别和差异忽略的程度不同,就会导致我们认识到的这些事物的共同性的不同;事物本身的不断变化也会导致所归纳出的这些事物的共同性的变化,而这些事物的这个共同性正是我们的思维创造出来的用于代表这些事物的概念的内涵。这就产生了一个著名的两难悖论:如果事物的共同性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存在于我们思维中的代表这个共同性的概念内涵不变,则意味着我们的概念不再能准确代表这些事物;如果概念内涵随着事物共同性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因为变化时刻在发生,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有确定内涵的概念。面对这个两难悖论,抽象思维的形而上学方法和抽象思维的庸俗辩证方法分别走向两个极端。
在形而上学的阶段,只有当事物之间的差别足够大,或者事物的变化足够大,从而导致这类事物的共同性也发生了足够大的变化时,抽象思维方法才会用不同的概念代表不同的事物、用新的概念代表新的事物这唯一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难题。至于事物间的那些还没有足够大的差异和事物的那些还没有足够大的变化,在形而上学阶段的抽象思维方法完全无能为力,只能一概忽略不计。例如,按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产权制度或所有制从宏观角度看只有两个标签,要么是公有制,要么是私有制。而按照更辨证一些的思维方法,产权制度或所有制从宏观角度看既没有纯粹的私有制,也没有纯粹的公有制,我们关心的是制度所表现的公有的程度或私有的程度。
在现实中,习惯于这种形而上学方法的人有一个突出特征:他们的文章或话语从来都回避对现实环境及其变化的全面考量,他们格外喜欢引经据典和套用历史,格外喜欢划分学派和主义,也格外喜欢断代和塑造每个时代的“思想沙皇”,他们总要求每个时代的思想工作者都应该匍匐在这个时代的“思想沙皇”的脚下,他们讨厌和压制任何渐变,他们唯一认可的思想变化只有“思想沙皇”的代际变化。
抽象思维的庸俗辩证法注意到了事物的不断变化,也注意到如果代表现实事物的概念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就会远远地偏离真实,但它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是用概念内涵的不断变化去涵盖现实事物的不断变化,它不再承认有确定内涵的概念。它无法用无限数量的概念符号去代表随时变化着的事物,却采用了随时和随意地重新定义概念内涵的方法,同一个概念符号可以有许多随心所欲的内涵。这使得我们前面所描述的全部抽象思维的规则都失效了。
我们承认,我们有时也用对同一个语言符号赋予新内涵的方法来创造新概念,但我们与庸俗辩证法截然不同的是,我们会同时宣布旧内涵的终止,归根到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内涵。
庸俗辩证法导致用概念代表现实事物的抽象思维方法不再有任何规则可言。这种思潮向人类行为发出的强烈信号是强权便是真理,暴力便是规则,因为按照这种“辩证逻辑”,人类在行为之前不再有任何检验思维可靠性的科学标准,随便什么人都可以通过变换概念的内涵可以毫不费力地为自己披上真理的外衣。
在现实中,习惯于这种庸俗辩证方法的人有一个突出特征:他们的文章或话语从来都回避对重要概念做严格定义,因为只有缺乏严格定义的模糊概念才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概念的内涵,才可以淋漓尽致地“以情动人”,而不是以理服人,才可以让“煽动”发挥到极致。非常奇怪的是,习惯于庸俗辩证方法的人与习惯于形而上学的人有一点不谋而合,那就是都喜欢塑造“思想沙皇”。
进入速变和巨变的现代社会以来,诡辩的抽象思维的庸俗辩证思潮和机械的抽象思维的形而上学思潮都给人类共同体带来了数不尽的灾难。
在抽象思维的范畴内,真正能引导人类跨过那个变与不变的两难悖论的是抽象思维的科学辩证方法。
当抽象思维方法到了科学辩证法的阶段时,面对事物间的差异性和事物的变化性,不仅会在差异巨大时或变化巨大时用不同的概念去代表不同的事物(如同抽象思维方法在形而上学的阶段所做的那样),而且会在事物间的差异或事物的变化还没有足够大时,用概念的数量属性去描述这些差异和变化,并用概念的数量属性作为对概念本身的补充和修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抽象思维方法用概念代表现实事物以及用概念间的关系代表现实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所引起的误差和偏离。
随着社会进步,我们对抽象思维的精准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这都体现在我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用符号、内涵、外延这三方面去界定概念,也不满足于仅仅用演绎关系、综合关系这两方面去界定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现在全面界定一个概念包含了四项内容:符号、内涵、外延、数量属性;我们现在全面界定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包含了三项内容:演绎关系、综合关系、数量属性关系。
洀思珐1958 发表于 2014-6-16 07:56
虽然思维方法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不知为何,长久以来人们对物理学、经济学等具体知识的关注要远远胜过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