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差别说起
凯恩斯革命之后,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从就业和收入等经济总量的角度分析经济行为,而对单独经济对象的研究,被称为微观经济学,然而两者只是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同,在基本方法论上没有什么本质不同,都是采用边际分析的手段,两者是包容性关系,不是排它性关系。这种逻辑关系的错位,导致经济学的科学性长期以来饱受质疑。科学是可以验证的,可以抽象出普遍性的原理,这些都是现有经济学做不到的。经济学充满了对抗、矛盾、前言不搭后语,更多的被看成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中有一个很好的观念,就是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演化的一部分,因此自然界进化的基本规律对于人类一样适用,所不同的是人类可以做出选择,对演化的结果施以影响。自然界的演化,有两种途径,一个是追求量变,一个是追求质变。量变扩大生存空间,质变改善物种。人类社会发展也具有这种特征,一方面我们要追求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追求人类的理想。
微观经济学,是企业层面的经济学,它实际上追求的是效率,也就是积累率。这种效率是生产的效率,实际上就是我们每个人创造出来产品,除了满足我们基本生活的需要之外,我们还有多少的剩余产品可以用于积累。有多少积累,未来就有多少发展。积累越多,发展越快。宏观经济学,是国家层面的经济学,它追求的是一种改善。这种改善,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主观感受,如果我们用货币表现出来,它就是国民收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要达成的两个重要目标,效率和收入。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不解,你的效率提高了,利润也就提高了,国家的收入当然也提高了,其实不然。
二、什么是效率?
17世纪的时候,经济学有两大流派,一个是重农学派,一个是重商学派。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发展农业,才算是物质生产,所以它的效率是农业的效率。重商学派认为只有发展商业,多挣钱,才是效率。中国古代政治家对效率的认识,非常智慧。中国几千年一直是闭关锁国的,很多人一说这个就要骂,其实他是不懂。闭关锁国的目的,是维持农业生产的高效率。这种模式的始作俑者,是中国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商鞅。有关论述,可参见拙作“效率与公平,社会发展的矛盾”一文。所谓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目的都是为了维持农业的高效率。
中国的农业效率非常高,可以做很高的积累。中国不仅自己不搞三产,还不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汉朝的时候,我们不远万里跑到西域,所谓的丝绸之路,但是我们绝对不和北方少数民族做生意。为什么?因为少数民族的效率很低,必须要做很低的积累,才能生存。你要是和它做生意,你的效率就下来了,它的效率就上来了,最后效率就平均化了。我们有需求,宁可跑远一点。明朝时代,是世界贸易的大航海时代,但是我们明朝大搞封海政策,不和欧洲往来,也不和日本往来。日本人没办法,只好当海盗。那个时候日本穷到什么程度呢?女人没有生育能力了,就跑到山上自己等死,因为没有吃的,他们管这个叫舍弃山。中外效率的对比,可见一斑。这个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于当时的国家非常好,发展非常快,特别是朝廷还很少收税,所以很快就可以成为一个人口大国。无论中国有多大战乱,人口总是可以很快恢复。我们从炎黄部落,发展到12亿同一血脉的大民族,这个成绩全世界就我们做到了。
三、为什么要做贸易?
重商主义,与此截然相反,它是解决收入问题的。每一个国家由于地理、自然等诸多不同条件,大家生产的产品不同,效率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生产粮食的积累很高,捕鱼的积累很低。捕鱼者愿意交换,可以理解。那么作为粮食生产者,为什么也愿意进行贸易呢?粮食生产效率高,粮食生产者除了自己消费的粮食,还用剩余的粮食和鱼进行了互换。在这个农民的心里,换回来的鱼,一定拥有比自己剩余粮食更高的价值,否则交易就不能成立。贸易的结果就是,交换后农民拥有的产品的主观价值提高了,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国民收入提高了。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你换回来的鱼生产效率很低,而你的粮食生产效率很高,所以综合起来看,就是这个粮食者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不可以做很高的积累,积累率下来了。
四、鱼和熊掌能够兼得吗?
我们国家的农民生产效率较高,我们和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家做生意,我们每一次的生意,都使我们的收入增加,但是却使我们农民的效率减少了,只能做更低的积累,产粮变得不再那么挣钱了。贸易使我们眼前的收入增加,改善了我们的生存质量;贸易也使我们的生产效率下降,未来收入减少,未来的生活受影响。效率和收入,哪一个更重要,这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抉择。在数学上,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理想值呢?当贸易所得的收入增长低于产业利润增长的时候,是否是国家贸易的平衡点?
中国在历史上是传统农业经济国家,追求农业效率,积累的成果集中在农民手里。大量的积累用于人口繁衍,人口扩张快,但是其它产业发展被抑制,属于效率模式。欧洲也是从传统农业国家走过来的,领主对农民剥削很重,积累的成果掌握在领主手里,对人口繁殖不利,但是积累刺激了其它产业的发展,故先于中国进入工业化社会,属于收入模式。每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代表了一定的先进性,不能一概而论。
五、市场经济的困局
我们现有的经济模式,叫做市场经济,学术的提法叫做新自由主义,马克思的提法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不管这个企业的制度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它都是追求利润的收入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要的是眼前利益,任何产业只要能创造更高的利润,我们都要优先选择。虽然我们可以在短期内达到利润最大化,但是这样的利润最大化,是以牺牲效率实现的,未来的增长空间被抑制。
效率实际上就是积累,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积累的贡献,没有积累我们就没有办法建立起先进产业。长期投资项目、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项目,私人资本往往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比如水电站、核电站、高铁等等,它的投资回报期非常长,商业投资是不现实的,细节这里就不说了。积累有快速积累,也有缓慢的积累。快速积累短期内可以快速聚拢社会财富,缺点是大量消耗资源、掠夺性的使用资源。一旦资源枯竭,经济体快速崩溃。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资源优势,所以都会选择快速积累方式。积累速度快,不代表积累的效率高。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利率很低,表面看起来,资本家给工人收入空间留得很大,社会积累率很低,其实不然。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年利率,发达国家的积累率要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换句话说,即使是较低的银行利率,发达国家的仍然可以维持一个很高的积累率。
积累率高就说明生产效率高,经济体生产效率高,就可以继续扩大规模,但是产业规模受到资源有限这样的条件限制,比如说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西方发达国家时代的劳动力。企业效率高,利润就高,社会剩余产品就多,但是却没有任何产业可以消化社会剩余产品,也就是供大于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生产过剩的危机是因为企业生产效率太高,可以做很高的积累。西方世界把凯恩斯理论奉为经济学圣经,以为他解决了资本主义的供需矛盾,这完全是一种美化,凯恩斯不过是用公共开支消化了社会积累,减少了社会剩余产品,让生产效率降下来了而已。不过凯恩斯主义也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启示:人类社会越发展,生产效率就会越高,积累就会越大,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自己可能只要一点点就可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了,剩下巨大的积累,我们怎么办?留给资本家,资本家要么就是花了,要么就是用于再生产,而再生产的结果就是在创造经济危机,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资本主义本身不能解决这个矛盾,积累作为一项社会公共资源,必须要用于为公众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