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况(一)
——发展中国家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化主义(16)
巴西经济提供一个非常有趣的例证,说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究竟可以走多远而仍然摆脱不了主要的不发达特征:城乡地区生产率悬浮很大,绝大多数人民生活处于生理上仅足糊口的水平,城市地区就业不足的人群日益增多,等等。有一种想法,即:将不发达经济社会的剩余资金引向工业部门(吸收技术进步的部门)最终会建立日益均衡的经济制度(在一切具有平均生产率的经济部门,工资率往往以同等速度增长)。这一想法包含在刘易斯提出的发展模式类型之中,证明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本文的目的是:(1)调查为什么在世界范围传播技术进步和促进生产率提高消灭不了不发达现象;(2)说明适应于满足少数居民高消费水平的“发展”政策(像巴西推行的那类政策)往往加剧社会不平等现象,并为经济制度付出更多的社会代价。
我们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假设不发达状态正处于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时期。工业革命发生在一个日益扩大的商业经济内部,其中,对外贸易当然是最有利可图的活动;而且工业革命反过来又刺激了对外贸易。记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英国这个特殊的基本实例中,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了复杂的国际分工制度。对不发达状态的研究,必须首先确定这种国际分工制度在不发达国家外围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建立的特殊结构。因此,在一个封闭制度内部建立某种不发达经济的模式会使人大惑不解。脱离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总背景来孤立地对待不发达经济,从一开始就忽视了这种经济外部关系的性质(即它的全球依附性)这一根本问题。
一. 发展与现代化
我们给技术进步下一个定义,那就是:实行能够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新的生产活动,和(或)采用能增添消费品和劳务总量的新产品。而且,我们设想,经济发展就是指扩大使用已知的产品和(或)在消费品总量中增加新产品。
由于取得新产品的机会至少在初级阶段仅限于少数高收入阶层,所以,主要以采取新产品为基础的发展,是和收入集中的过程相一致的。而且由于扩大使用意味着更多的人有机会使用已知产品,主要靠靠扩大进行的发展,是和收入分配实行较大程度的平等的这一进程相一致的。而且,在任何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是资本积累,它对扩大使用已知产品和对采用新产品同样重要。但是有理由认为,将新产品加入消费品总量之中,比扩大使用已知产品要求积累更多的产品。举例来说,采用某些新型号汽车所要求的每单位投资(包括研究与发展),比提高生产中已有型号的产量所要求的每单位投资数量要多。重视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方式是:消费品总量更加多样化,这些消费品购买者的收入就必须提高,满足该购买者需要所要求投入的资本额就必须增加。
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办法可以使社会增加收入:(1)经济发展,即积累资本和实行更有效的生产活动;(2)消耗非再生产性自然资源;(3)通过在国际分工制度中寻求比较利益,重新分配资金,以达到地区专业化的目的。收入增加要求消费多样化,要求采用新产品,等等。因此,在一个社会里,可以增加这些收入而无需发展经济,就是说无需资本积累和采用更有效的生产过程。它们可能只不过是上述(2)和(3)而使收入有所增加的结果。在没有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采用与较高收入水平相一致的新消费模式,我们称之为现代化。
现在被称为不发达的国家,是那些出现现代化进程的国家。现代化进程是:采用新的消费模式(采用新产品),这是由于上述(2)和(3)中提到的类型变化而使收入有了增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巴西这个国家收入的增加(经济生产率),基本上是简单地重新分配资源的结果,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贸中的静态比较利益。从自给农业转变为商业性农业,不一定要以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为前提。但是这一转变,如果是由外贸引起的,就要求经济生产率有大幅度增长。这一转变可能带动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究竟有多重要,取决于它初创时期的体制模型。在巴西由于土地占有权的集中和自给农业中劳动力充沛,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有利于少数人。然而,由于巴西人口众多,现代化的少数人也有相当的规模,足以进行充分的城市开发并着手实现工业化。
在那些已实行工业化而经济尚不发达的国家,工业化进程呈现非常不同的特色。制成品的销售市场是由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组成:第一类人是收入非常低的消费者(占人口的大多数),第二类是富裕的少数人。同第一类人相应的那套消费品种类很少,往往保持不变,因为实际工资率比较稳定。生产这套消费品的工业的带动作用很弱:这些工业使用农业原料(粮食与纺织工业)并直接为最后的消费者生产。而且,这类工业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果与外部经济效果中获益甚少。同第二类人相应的消费品,是充分多样化的,要求有一套复杂的工业化程序才可以在国内生产。这里的主要障碍是当地的市场规模。然而,这是真正在扩大中的一部分市场;如果与这部分市场相适应,充分的工业化就可能实现。鉴于两套消费品的不同表现(一套是缓慢扩大而不采用新产品,另一套主要通过采纳新产品而迅速扩大),这两类工业部门只是在很小程度上竞相争夺同一些市场,而且可能保持不同的组织标准和销售标准。但是投合少数富人需要的部门,一旦提到前列,对资本和现代技术的需要会迅速增加。因此每单位投资所提供的新就业机会将有所减少,而随着不断涌现的新产品而产生的需要却增加了。而且投合人民大众需要的工业势必会经历重大的改造,这种工业是以第二套消费品为基础的充分工业化进程的有用副产品。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果和外部经济效果也可能有利于人民大众,而且诸如塑料和合成纤维这类产品也可以增补到大众消费品的栏目中去。由于工业机构逐步实行整体化,在最初发展起来同当地手工业进行竞争的工业部门,往往实行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进步不再是购买某些装备的问题,而是取得大量涌入富国的革新措施的问题。在此阶段,跨国公司的分公司将轻易地取代当地的企业,特别是在已适应多样化消费品生产的工业部门。更确切地说,当地绝不会生产这类多样化的消费品,如果要按照市场价格偿付大批涌入的技术革新开支的话。对一个在不发达国家经营的跨国公司来说,这类技术革新流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等于零。尽管如此,跨国公司除非取得高价,是决不会使当地的独立企业得到这类革新技术的。
开始现代化进程的经济社会之实行工业化,必然要面临双重困难:如果当地工业仍然生产第一套消费品(带动作用较弱的工业)而第二套消费品又必须进口的话,那么国家绝不会达到建立一个工业体系所必须达到的程度;如果当地工业投产第二套消费品,那么利润就可能因为当地市场狭小而逐步减少。人口众多,具有高度生产性出口部门的少数国家,已经成功地克服了这些障碍。巴西就属于这种情况。这并不是说。遵循发达经济社会通行的规律,工业资本主义就可以在巴西发挥作用。在巴西的情况下,生产的扩展表明劳工成本(即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增加价值)也应相应增加。而且主要由于支付工人工资而产生需求,因此增产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需求的增加。但在不发达的经济社会中,劳动力的增加价值在扩展阶段势必会相对下降。因内部经济效果或外部经济效果而造成的生产率的提高,往往只有利于资本占有者。而且在市场结构的条件下,没有任何力量能迫使他们将提高生产率的成果转移给消费者,即现代化的少数人。另一方面,提高工资率会增加成本而不扩大市场,因为工人都是同不同类别的消费品有联系的。事实是,这一制度在自发地起作用,仅仅有利于人数极少的少数人,即资本占有者。
劳动者201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