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992 31
2014-06-23
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前提是原创性和对社会的深远影响。纵观以往的诺尔奖获得者(特别是理论家),奠定其获奖的成果几乎都是在18-30岁期间。20-30岁的研究生可能思想和技能还不算成熟,但是其直觉甚强,要知道直觉才是导致突破工作的最重要因素。30岁之后往往只是不断的完善其30岁以前理论的体系,以纠正其年轻时思维不成熟的缺陷。
但是国内的研究情形却是为了毕业或者工作而发表论文。而快速发表论文的一个捷径就是通过阅读顶级杂志的文章,然后尝试在其基础上走一小步,由于该顶级杂志的作者很有可能作为审稿人,因此很愿意看到有人发展其工作,审稿通过率就比较高。尽管这样也是在为学术做贡献,但是却有如下弊端:

       1.  研究生20-30岁的大好年华本来精力旺盛、突破性意识强,更容易标新立异,但却将时间用在修补别人的工作上。其原因正是修补别人的工作更容易发表论文,从而好应付毕业和找工作。等到工作和职称稳定了,往往已经过了30岁,这时研究的精力开始出现衰退,并开始在思想上求稳,从而很难有原创性的动力。这就使得这时再想创造诺贝尔级别的成果的机会趋于0。

       2. 假如该研究生所修补的那位学者的工作在以后发现并不能进入经济史(教科书),那么该研究生的成果进入教科书的可能性几乎也为0.现在我们确实看到经济学标准教科书上几乎都没有国内学子思想内容。

       3. 由于研究生在20-30岁期间只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去修补别人的工作,这就使得研究生将“发表论文”误解为“科研”。所以国内学子大多都看重发表了多少好期刊,而不是看有什么好的成果出现。要知道,发表论文,往往只是为了满足编辑和审稿人的偏好,这就导致发表论文更像是一种“命题作文”。这是很难导致诺奖成果的,因为诺奖成果并不是编辑或者审稿人指导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原创性成果往往以专著而非期刊的形式出现更有可能。

       总的来说,如果一个国度,只是看重发表了什么杂志,而非什么成果,那么将很难形成诺贝尔奖成果。发表杂志可以投机取巧,但是出突破性或者原创性成果确是实打实的。

       对于学校而言,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应在研究生阶段着手,即如何建立良好的研究生成果评定方式,是以杂志来取向还是以成果内容为取向。当然这可能导致学校排名暂时出现问题,因为学校排名往往以顶级杂志和诺奖获得者校友评定,出诺奖难而发顶级杂志更容易周期更短。放弃暂时的排名利益,可能对学校是一个很难的抉择。

       对于研究生而言,你是否可以耐得住寂寞,20-30岁期间暂时不要看重职称,而专心原创工作。等到30岁之后再修补他人工作去发表顶级期刊,并评职称。当然在这个物质的时代,对于研究生而言如此做法相比于外界诱惑,可能也是很难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6-23 10:21:28
很好的帖子,不过给你讲个小插曲:

读博同寝的哥们在澳洲读研回来的,他说:在澳洲没有压力,没想着去赚钱;而回到国内,竞争压力太大,不想法赚钱不行………………

所以,要考虑人口压力带来的生存压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3 10:53:10
楼主说的很合理。
其实得了诺奖也没啥用,能务实地思考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比什么都强。比如在生物领域,发现了一个稀缺物种的某某基因,成功解释了进化,得了诺奖。但是,这有什么用?这能使国强,还是能使民富?盲目跟风追求高大上的诺奖,本身也是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浪费资源和精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3 11:24:49
feather3891 发表于 2014-6-23 10:21
很好的帖子,不过给你讲个小插曲:

读博同寝的哥们在澳洲读研回来的,他说:在澳洲没有压力,没想着去赚 ...
感谢你的精美编辑。你提到的问题可能是更根本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3 11:29:43
shimura 发表于 2014-6-23 10:53
楼主说的很合理。
其实得了诺奖也没啥用,能务实地思考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比什么都强。比如在生物领 ...
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83 年所做的《为纯科学呼吁》节选:
我时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以至于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3 11:31:31
feather3891 发表于 2014-6-23 10:21
很好的帖子,不过给你讲个小插曲:

读博同寝的哥们在澳洲读研回来的,他说:在澳洲没有压力,没想着去赚 ...
所以澳洲的研究比美国烂太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