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课题无关的票据报销科研经费、编造劳务人员名单冒领“劳务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很难与知名教授、研究员等联系上。然而,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公告却显示,两所大学部分知名教授、课题负责人违规使用课题经费,引发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科研腐败案件时有曝出,一些学术权威也因“问题科研经费”不断牵涉其中。
课题“寻租”煞费苦心
日前,审计署发布2014年第8号公告称,厦门大学两位知名教授因负责的课题组使用与课题无关的票据报销科研经费遭处分,其中一人退回违规报销资金12万元。
该公告一经发出引发广泛关注。按道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不断出台规定,给经费分配、使用和管理戴上“紧箍咒”。严规之下,这些学术权威如何从课题中“寻租”?
“拿到一个科研课题基本就等于拿到了一笔‘零花钱’。”来自不同高校的多位教师表示,申报课题时,知名教授往往更具“资质”优势,然而拿下课题后,有的项目根本用不完那么多经费,到结题时为了凑够金额,只能东拼西凑“过关”。
由于对课题经费有严格的开支范围,只有相关规定内的发票才能报账,一些知名教授、课题负责人为了“合法”报账煞费苦心,有时甚至“迂”气十足。
检察机关办案人员指出,近年来查处的科研经费腐败案中,不少涉及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或带头人。正是这种“蚂蚁搬家”式的小贪心态铸成了当今科研乱象,一些教授、专家觉得挪用一点、挤占一点问题不大,然而积少成多最终犯下大错。
粗放管理 报销流程存漏洞
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20%以上,然而科技创新力仍显不足。随着一系列科研腐败案件的曝光,引发了公众对经费管理的担忧。
“课题管理不够规范,在课题研究、经费分配、报销等方面,往往是课题负责人‘一言堂’。”北京某市属高校一位教授告诉记者,目前课题管理存在“重立项、轻监管”问题,课题申请下来后,很多事情都是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容易导致私用、挪用经费情况的发生。
经费粗放式管理使一些学术权威违规操作成为“潜规则”。记者调查了解到,教授等科研人员申报课题时,大都希望含金量高的课题能带来更多经费,然而一旦批下来,就必须把钱花完,否则就会影响下一年课题申报。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表示,要遏制“只管拨钱,而对效果不闻不问”的做法,整合科技、财政、审计等部门力量,确保经费公开、透明、高效使用。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应建立全程监管机制。 (来源:新华社,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