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解读宏观经济数据
按照ZF的主流理论,也就是按照凯恩斯的这套理论,如何解读宏观经济数据呢?宏观经济数据有很多,我们如何从众多的数据中看出问题来。我们可以测试一下,看大家能不能不看别人写的文章和报告,只以宏观经济数据,就可以写出一篇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说明已经达到了能够解读宏观经济数据的水准。这是个很好的训练方法,希望大家能够试一试。
(一) 总需求
总需求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GDP,这个指标在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实际上理解GDP这个指标并不简单,首先这是一个总需求的指标,同时也是一个总供给的指标。GDP到底是什么就看我们怎么去解读了。按照凯恩斯理论,GDP就是一个总需求的指标,观察GDP就是观察需求总量的变化。GDP等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它们分别对应的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出口)等。这三种需求在现实中究竟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呢?
首先分析消费需求。反映消费需求的指标是我们国家每个月公布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看消费需求旺不旺,就要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变化。消费需求,特别是实际消费需求,扣除物价因素后的消费需求基本上是比较稳定的,一般在9%?D10%,近年来,基本在这个波动幅度内。这是由于人们形成了一定消费习惯,即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所以短期内表现出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是稳定的。但从长期来看,它是变化的。消费需求也表示一个国内的消费能力,消费能力的变化对宏观经济影响是很大的。这两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向好,与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住房需求、汽车需求的增加,对总体消费需求的带动很大。
其次分析投资需求。投资需求比较复杂一些,它包括:(1)生产设备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大部分属于生产设备投资;(2)房地产投资;(3)库存。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主要反映生产设备投资。与消费需求不同,投资需求的波动是非常大的。我对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的观察,就比较关注这方面的数据。它的波动在10%到20%的范围,消费需求波动一般仅是1%或2%。对于大国经济来讲,投资需求的波动是造成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波动基本是由于投资膨胀所引起的。投资需求波动,一是固定资产波动;二是房地产投资波动;三是库存波动,库存的变化更大。美国国家经济局非常关心库存的变化,因为它最能说明需求的变化。库存突然增加,说明厂商对市场看好。未来向好,就增加库存;未来看淡,就减少库存。现在中国也有人关注库存,但目前没有一个好的指标来反映库存的变化。
第三类指标是出口和净出口。出口和净出口反映的是国外需求。出口实际上与世界经济周期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汇率等有关。影响出口的因素很多,也比较复杂。在整个宏观调控系统中,出口对一个国家来说,既是一个内生的变量,也是一个外生的随机波动的变量。
上述指标均为需求指标。
(二)总供给
反映总供给变化的主要有这样一些总量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进口总额等。总供给是一个长期的指标,从本质上,它的变化没有需求变化快。
影响总供给变化的因素:一是积累。生产增长靠生产能力的增加、靠资金的积累。资金积累分三个方面:(1)企业自有资金;(2)银行信贷;(3)上市IPO融资。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什么这么高?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积累率特别高,中国的国民积累率近50%。中国人有较强的储蓄倾向,储蓄率就比较高,不像美国,美国的储蓄率不到10%,收入100元,储蓄不到10元,而中国人收入100元要储蓄40?D50元。储蓄率高对大量积累资金提供了条件。这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是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素质,都是比较好的,不谈文化水平有多高,但从勤奋这点讲,比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要好得多。同时,中国的劳动力价钱还比较低,这也是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是技术进步。中国在这方面最差,技术进步不足也可能成为制约今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总供给的角度讲,无非是以上这些因素。
目前经济界正在讨论,中国的总供给是否正在发生变化的问题。(1)积累率的变化。未来积累率不可能继续维持在高位。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老人主要是花钱的,年轻人是存钱的,因为老人收入少,为了养老、看病等,要花费过去的积蓄。(2)现在的年轻人与前几代人的观念不同,消费习惯也不同。以前人们更多的是偏好于未来消费,增加储蓄;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偏好与当期消费,减少储蓄。(3)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去,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很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如何判定经济运行状况呢?如果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二者如果平衡,说明经济运行处于良性运行状态,经济比较稳定;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那么就是经济过热;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那么就是经济过冷。
(三)价格总水平
我们前面分析的指标都是事后的统计指标,在统计学意义上,总需求与总供给是恒等的,也就是说在实际交易结果分析,是无法直接观测到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否平衡的。怎么办?这就要看价格总水平。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价格总水平反映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状况。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价格上升;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价格下降。价格指标反映了供需的平衡状况,如果价格稳定,一般来讲,经济稳定;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即通货膨胀,表明经济过热;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即通货紧缩,表明经济过冷。这就引出了第三类宏观经济指标即价格指标。
反映价格总水平的指标有(1)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主要反映零售商品的价格,代表性商品有200多种。(2)消费价格指数。除了商品外还包含有服务,但商品样本数较少,大概有30多种。(3)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主要是包括原材料如钢材、水泥、石油等的价格。(4)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是最综合、最全面地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但是GDP平减指数有个问题,计算比较复杂,有较长的时间滞后,在国外,一般来说,一年以后才能公布出这个指标。这个指标中国从来不公布,都是学者自己计算出来的。
(四)货币指标
货币指标包括利率、汇率、货币量。货币指标实际上反映了资金市场的变化情况。刚才讲的都是商品市场的情况,实际上,还有一个市场是货币市场。通过这个市场可以观测经济运行状况。货币市场是一个符号市场,它不能完全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但它会影响经济市场的运行,它具有一个指示器的作用。例如,在目前中国,银行的信贷规模与投资有很大的相关性,货币流通总量与价格也有一定的关联。货币市场对经济的变化非常敏感,所以,美联储公布基准利率为全世界所关注。
四、如何解读宏观经济政策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这里只能讲个大概。宏观经济政策是ZF调控经济的手段。按照凯恩斯的理论,ZF对于宏观经济波动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宏观经济政策大致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分以下三大块:
1.ZF支出、ZF购买。也就是ZF自己能创造需求。比如前几年发国债以增加ZF支出,如果把国债用于修路、架桥、修粮仓、搞电力、修基础设施等工程,就拉动了相关行业的需求,再通过乘数效应,拉动社会总需求。再如深圳搞滨海大道、深南大道,这个支出是拉动需求的,市政建路1公里支出1个亿,会增加水泥、劳工等需求。增加ZF支出可以刺激经济,减少ZF支出可以抑制经济过热。
2.税收。税收实际上也是可以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过热,提高税率;经济过冷,降低税率。这是一个理论上的说法,实际上调整税收政策是一件很麻烦的事,程序很繁琐,一般不轻易采用。
3.转移支出。去年ZF就是利用这个政策功能,给农民种粮补贴,刺激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前几年一直没有增长,从去年开始出现增长。转移支出还包括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障可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加当期消费。近几年ZF利用这个政策调节经济多了一点。
货币政策目前ZF采取最多的是信贷政策。例如,这两年中央就是通过房地产信贷政策,紧缩信贷规模来调控经济。增加银行准备金率,我国银行的准备金率从6%提高到8%,对商业银行来说是紧缩银根,这也是控制信贷规模,利用紧缩来调控经济的例证之一。(宝安区宏观经济研究会供稿,李光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