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20852 72
2014-07-01

  导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天生是一项很慢的事业,尽管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成才土壤,但成才的路上总是需要多一些厚健和踏实,少一些浮躁和急功近利,只要在自己的方向上坚持走下去,天道酬勤总是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近年来,中美教育的成才模式比较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经常见到教育专家站在理论的角度比较分析,但很少听到“当事人”的说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谢玉江老师的一篇文章,他以自己和好友在不同国度的博士教育体系下的成长史作为线索,对中美教育作了中肯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文章质朴而有趣,不带任何偏见,推荐大家一看一读,权作悦读之乐......



      昨天正式开博了,一直潜水似乎也不太好,既然来了,也想通过交流认识更多的朋友,丰富和促进自己的科研生活。现在到处都在讲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人才成长,我想就以我个人和我一个好友近10年的科研成长历程看看两个普通的的青年人在美国和中国两种不同科研环境下如何成长吧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也没有太多时间写,我想可能要分几次才能写完吧。

      我和我的好友共同出生于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本科共同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我学机械设计,他学农业建筑,硕士他保送直读农大研究生,而我则因报考其他学校失利而被调剂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读研究生,实际上读材料专业。为了改变我们各自的命运,毕业后我们选择了读博,只是我在国内,他在国外。2003年8月13日,我俩从北京分手,我坐火车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读博士,他坐飞机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读博士,从此开始了我们真正的科研之路。

      中科院和高校有很大不同,可能由于课题组运行体制和研究生培养理念的不同,人都是个顶个的用。到课题组报到的第二天,导师就安排我和他一起制作课题组的宣传材料,把课题组过去10年的理论与应用成果总结一下。短短十几天的Photoshop工作使我对课题组的研究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就算入门课吧。我到所的第二个月,我导师新申请的一个863课题就下来了,主要是关于涡轮叶片激光焊接修复方面的,由于我导师带的学生并不多,包括我总共4个,之前的3个学生各负责1个国家课题,而这个课题自然由我来负责。我导师说这个课题做好我就能毕业。之后的两年我几乎不分周末和晚上都在看书,查文献,做实验,写报告,200510月,课题顺利通过验收并被评为“优秀”。值得一提的是在课题的运行过程中,导师刻意培养我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课题的阶段总结报告、与合作单位的技术研究报告等都是我先写初稿他修改,项目汇报交流也让我主讲,这对我锻炼非常大。这期间我也发表了2篇实在不怎样的SCI文章,虽然也能勉强毕业,但总觉得就这样毕业很难找到工作,我也隐约听到导师有留我的意思,所以也不急于毕业。课题交差了,毕业还不急,于是又结合自己的兴趣围绕涡轮叶片焊接修复国际前沿热点问题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幸运的是有一些很好的实验发现,相继在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等刊物发表了3篇较好的文章,并协助导师成功申请到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2项国家重要专项课题,最后于20072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留中科院金属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

 


再说说我的好友,去美国之前我们就非常熟悉,虽然我们专业不同,但爱学习、求上进的心态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他是怎样一个人一句两句说不清,但如果我告诉你他大冬天天天坚持去户外冬泳你就可以想象了,最终他通过GRE考试拿到全额奖学金去美国读博士,现在说起来都让我骄傲不已。虽然我们远隔重洋,但一直书信往来不断,面对求学路上的各种困难,我们互相激励着共同向前,因此我对他的情况也是知之甚多。他在美国主要从事农业生物传感器及自动化研究,从2005年秋天起就开始担任本科生助教工作。他一直非常活跃,参加了各种社会和科研活动,取得了很多成果和奖励。先后担任过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华人联谊会主席,海外华人农业、生物、食品协会学生活动委员会主席。获得过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学院种子基金,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生研究展示奖,海外华人农业、生物、食品协会研究生优秀论文奖和研究生领导奖等荣誉。在学期间在正式期刊发表论文5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10余次,20069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毕业后在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做博士后1年。20079月受聘于佐治亚大学,担任Assistant Professor


工作是一种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很多人工作选择科研也许并不是为了钱,更多的是兴趣,而工作本身也是一种酬劳。有了工作,就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资源。如何利用现有平台和资源,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就是工作后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好友与佐治亚大学签订的是tenure-track的工作合同,拿的薪水是hard money(ZF财政提供,不从项目经费开支),学校给他提供了20万美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希望他能够在食品和纤维传感检测方面独立开展科研工作。他可以招实验员,也可以招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但是不管招什么人,费用都要自己付,如果在7年内评不上tenure, 合同到期将不再续聘。在工作伊始,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快找到合适的研究助手,为此,200712月底他专门回国到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作学术报告,希望吸引最优秀的生源加入他的研究团队,同时他积极发表论文、申请各种项目。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他成功申请课题10余项,研究经费超过百万美元,指导硕、博士研究生7人,博士后2人,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学术会议20余次,研究成果也受到了同行认可,在众多学术期刊任职,担任Transac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副主编。20114月他获得了佐治亚大学颁发的Gary A. Herzog Award of Excellence for Junior Research Scientist,同年8月获得了海外华人农业、生物、食品协会颁发的Early Career Award 20122月他拿到了tenure, 成为佐治亚大学Associate Professor。我为有这样出色的好友而骄傲,相信他的科研之路会越走越宽。

 

不知道在美国是否所有的Assistant Professor都能像我好友这样有很好的条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拓展个人职业发展空间,但我知道在国内即使在中科院这样一流的研究单位几乎所有助理研究员都没有条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当然我也不例外。参加工作后我直接在导师领导下工作,感觉和当学生时差不多,但没有了毕业的压力。由于我们主要从事航空叶片与零部件表面强化与再制造应用研究,技术专有性很强,平时并不强调发文章。我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导师课题研究,附带做一些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2007年我成功申请到了辽宁省博士科研基金和金属所青年人才基金,也算为自己的科研工作开了个好头。2008年基本一事无成,体会到了工作以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尝到了丧失亲人的痛苦,好像到了人生的低谷。2009年却又峰回路转,上半年发表了2SCI文章,下半年更是迎来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3件大事,国家青年基金申请获准,孩子出生,副研究员评审通过。20101月导师退休,我接管课题组,成了金属所最没有资历的课题组长。由于种种原因,此时的课题组仅剩我1人,而所剩科研经费也不多,如果2年内拿不到项目,课题组将无以为继,形势非常严峻。1个人肯定是不行的,而要招研究生似乎也太不可能,所里研究员有100多人,副研究员不下300人,而每年硕士生加博士生招生人数还不到200人,像我这样没有资历的很难有招生名额。于是,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主要聘用硕士和本科毕业生辅助自己进行科研工作。为了争取科研经费,维持课题组运行,我们大力开发新技术、争取新项目、培育新客户,在从事科研项目研究的同时也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我们曾冒着酷暑在南京汽轮机厂生产车间挥汗如雨工作一周,也曾顶着寒风在江阴海伦石化10米高的平台上户外工作达半月。20116月续签劳动合同的时候,我甚至已经做好了拿不到项目来年就离开的准备,还好下半年国家项目和企业项目陆续开花结果,获得了近200万的经费,终于使课题组摆脱了生存的危局,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最近课题组又增聘博士,研究团队初步形成,但看前方,依旧任重而道远。

 


说实话,我很欣赏美国的tenure-track制度,它在保证青年科研人员不为吃饭发愁的前提下,提供一切便利条件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谋求个人职业发展,为国家的科研创新出力,我想这也是美国科研创新能力世界第一的重要原因。相比而言,国内的科研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可供青年人申请的项目也是寥寥无几,即使申请到项目也缺乏研究助手去很好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人的发展,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国内相关部门和单位也推出了很多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政策,如国家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青年-面上连续资助基金。我正是国家青年科学基金的受益者,如果我2009年拿不到基金项目,恐怕我也很难评上副研究员,恐怕导师退休后我也没有资格接任课题组长,我们这个研究方向很可能就此在金属所消亡。虽然现在我已经是副研究员了,但是我希望通过分享我和好友两个出身最普通的青年人的成长故事来引起更多人对青年科研人员,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助理研究员和大学讲师的个人职业发展的关注,使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更多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好政策,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为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型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后,提醒所有为科研事业奋斗的青年朋友,爱护身体,关爱家人。



:本文选自谢玉江老师的博客,为作者的亲身感受,读来有趣且有益,特为大家推荐,也向原作者致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1 07:38:53
厉害,拼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1 07:45:35
获得了近200万的经费,终于使课题组摆脱了生存的危局,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最近课题组又增聘博士,研究团队初步形成,但看前方,依旧任重而道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1 08:00:48
这是真实的写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1 08:24: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1 08:44:10
国内高校对年青老师的资助挺多的.
中青年骨干教师
后备学科带头人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