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体制改革终于吹响了攻坚的号角。7月2日下午刚刚结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积极探索把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创造成果的单位,进一步为创新创造松绑加力。会议还决定,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选择部分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
对于过去以申报课题、申请经费、搞实验室成果为固定动作,以致于成果出来后便束之高阁的僵化、保守的科研体制来说,这次会议提出的“松绑”思想和相应的试点办法,无疑是一次触动利益核心的改革尝试,最终目标和方向就是用市场去分配收益,让市场在科技人才资源的配置上发挥决定性作用。
科技成果该如何分配,一直是在国家、科研单位和科学家个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敏感话题,在那些尚未转企改制的大型科研单位中更是如此。由于缺乏明确的利益分配规则,由国家资助的科研项目往往沦为大锅饭式的集体主义,谁都不敢擅自做主分配科技成果收益,有激进实施奖励者动辄被冠以侵吞国有资产的罪名,或被利益受损者以各种名义架空边缘化。一些本来以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纽带为己任的单位,时常退化为论资排辈的纯粹事业体制,以获取国家科研课题、套取科研经费为首要目标,甚至滋生各种腐败现象和潜规则,造成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内部损耗。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允许试点单位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用以激励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和机构,不仅是在体制机制上打破那些束缚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枷锁,更是在观念和思想上的一次解放运动。
在中共十八大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创新的目标后,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一个严肃的命题,在人力资源尤其是科技人才资源方面,更是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让市场在收益分配上起作用是关键一环,试点要求科技成果以多种方式转移转化,收入留存单位自主分配,给了科研单位以自主权和激励动力,如此一来,单位更乐于去向市场“推销”成果而非将其束之高阁,更乐于到市场中去寻找可转化的课题资源而非一味对上求取经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推动科研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重要一步。
当然,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一些科研单位早已失去了向市场要饭碗的能力和激情,几乎成为各级科技官员退休后的“二线”安乐窝,对于这样的科研单位,应该积极稳妥、坚决彻底地对其实施参公、公益类分类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错用分配激励机制,防止科研体制改革走样变味,或者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寻租工具。
科研体制、事业单位的过往弊端沉疴已久,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的时间窗口却白驹过隙,一年的试点时日虽不算长,但愿只争朝夕。(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胡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