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840 13
2014-07-04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中,两部门经济  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
想问下大家C+S 为什么称作“总供给”,C+I为什么称作 “总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是货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还是产品的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4 21:34:18
多谢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4 21:46:37
hefeiyin 发表于 2014-7-4 21:34
多谢指点
货币形式的供给和需求。C是消费支出,I是投资支出,总支出代表最终产品市场上所有用于产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总额,是用货币表现的总需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4 21:54:43
公子非 发表于 2014-7-4 21:46
货币形式的供给和需求。C是消费支出,I是投资支出,总支出代表最终产品市场上所有用于产品和劳务的购买支 ...
其实是 货币总供给=C+S,  货币总需求=C+I,是这个意思吗?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4 23:15:34
hefeiyin 发表于 2014-7-4 21:33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中,两部门经济  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
想问下大家C+S 为什么称作“总供给”, ...
供给和需求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国民收入。为什么在两部门经济中C+S叫做总供给,而C+I叫做总需求呢,其实这就是一个语言代号不同,本质相同。
国民收入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来衡量,而不是用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4 23:23:08
虽然没看过你说的那本书,你是不是在说不计ZF干预下的Keynesian模型?
(如果有ZF干预的话就是:C+I+G = C+S+T,看起来和你说的很相似;但如果真的是这个模型的话,不讨论G将是非常不恰当的,甚至浪费时间的)

这个等式说明的其实并不是supply和demand,而是仅有demand(我们知道Keynesian是demand-side economics,它最初的最粗糙形式忽略supply-side不计,正好与Neo-classical相反)

所以这个式子其实是Total Income (Y) = Aggregate Expenditure (E),粗略说也就是GDP = Demand:
Y = E

分类讨论,Aggregate Expenditure (AE => E)的构成不用多说,按Keynesian方法分出C + I + G,忽略ZF:
E = C + I

那么Total Output = Income (Y)是怎样分配的呢?J.M. Keynes把收入的最终用途分成两类——Consumption (C)与Saving (S),当然,这时我们不考虑ZF的Tax (T),得到如下:
Y = C + S

这时,我们必须提到Keynes这傲娇货的General Theory,他在这本著作中反驳了先前Neo-classical关于equilibrium的理论——“Y取决于AS,因为AS在LR是垂直的;而AD的变动只带来price level的变动;equilibrium只有一个,被AS所决定,并且在SR内绝对不变”。Keynes并没有反驳“Market clears in the LR”,然而他提出“In the LR, we are all died”,认为SR更需要被探讨。在SR,他提出了price rigidity,进而否定了AS的绝对垂直形状(甚至极端的说法是AS绝对平直,进而inflation不存在),让AD对Y产生影响在理论上成为可能。因此,我们的equilibrium并不再受限于那个单调的LRAS决定论,而可以被人为操纵。这时,根据市场规律(supply = demand),AD = AS将会带给我们equilibrium——而我们知道AS是近乎平直的,那么AD就成了确定GDP的唯一要素。因此我们才会说GDP = AD,换言之:
Y = AE

而这也就是最原始的Keynesian模型:AP-AE,纵轴AE,横轴Y,AE = C + Ir + G,GDP = C + I + G,45度的AP线代表AE = GDP作为尺标,进而展示出当前Investment的情况,并且暗示未来GDP的运动方向。Keynes对市场的完美性并不抱有盲目崇拜的看法,并且他还怀疑Investment的稳定性与其本身。当出现 I - Ir 的差距时,inventory将增多,因此firms将可能裁员,而这又导致消费降低,商品卖不出去,进而又使inventory累积,继续恶性循环。这种崩溃连锁可能会导致投资降低(市场不景气,商品卖不出去),而最终如果无人制止的话,这将很可能演变为一场recession,甚至depresion——因此“我们必须做点什么”。而Keynes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公共策略干预(G),这也使得我们积极主动地阻止经济危机成为可能。壮哉,我大Saltwater School!

其实“Y = AE”这个模型用汉语来说的话可以这样描述:“总产出 = 总支出”。此时,Y(产出) = C + I + G,而AE = C + Ir + G——当“Ir = I”时,得到equilibrium,而这就是general equilibrium;那么,此时的equilibrium还可以这样表述出来:
Y = E
C + S = C + I
——这根本啥都看不出来嘛,然后我们计入ZF:
C + S + T = C + I + G
S + T = I + G
——看出来了吗?这其实是Say's Law(沙耶的法则233...  Saya酱prpr!
(这其实也证明了Keynesian与Neo-classical的同质性,它们其实都是基于supply-demand模型的正统学说)
而Say's Law主要说的是什么?“Supply creates it own demand”,不说它supply-side的偏好倾向,这其实就是个“supply = demand”的表达方式。而哪边是supply哪边demand?
Supply的拆解:Producer得到收入,而收入(Y)做什么用?——消费(C),储蓄(S)与税收(T)
Demand的拆解:如果我想要一个东西,我就会购买它,这是支出;因此demand(AD)就是expenditure(AE)——消费(C),投资(I=Ir),财政(G)

因为po主提到,那么必须重申一点:在早期的Keynesian模型中(AP-AE),我们不考虑monetary sphere;而在中期的Keynesian模型中(IS-LM),即使我们讨论货币,它依然处于一个辅助地位,而被强调的永远是G的补偿性支出拯救世界;直到我们这几代,AS-AD模型的应用使得inflation在Keyesian中开始被更加谨慎的审视。

Work cited:
Macroeconomics: Theories and Policies (10th), Richard T. Froyen
#CC:BY-NC-ND,在不修改原文并署名的前提下,随时欢迎转载#

虽然我可以直接扔上来倒数第二段,但我实在是想证明一下不提G是多么不合理,多么丧心病狂。现在仔细想想,我做的事情可能也算是非常奇葩了。可能po主读的段落是关于Neo-classical的基础模型建立,因此我的答案大部分都很文不对题——但Keynesian之魂让我坚信不提到G的基础模型就不是好模型!似乎没有“ZF的经济体”这种诡异东西并不广泛的存在于现实世界。

Keynesianism万岁!二次元万岁!虽然忘了前面说了什么,不过总之还是万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