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青椒、海归、80后,当这三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折射的不仅是海归青椒的生存状态,更可能是一代人内心的不确定感和动荡感。变革的时代,在哪里奋斗都不容易,做科研拼的是内功,更是对心智和心态的全面考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是马臻老师对一位80后海归青椒网友疑难问题的回贴,曾经在网上引起了较大的热议和关注,从科研的心态到融入环境,从适者生存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定力,希望亲们读来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 各位亲,您对这位80后海归青椒的疑虑有何见解或看法,欢迎一吐为快、各抒己见哦......
今天早上一起床,就在小木虫网站上看到一个纠结万分的“海归是否应该归海”帖子。简而言之,作者(hellosh2013)半年前回到一个一线城市top5“985高校”(估计是上海某高校)当tenure track副研究员,本来踌躇满志,充满各种幻想,但是在半年中,发现国内的科研环境很浮躁,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得离谱,搞得自己感到看不到希望,真想再回到美国做博士后。作者最后问:“我们的路在何方?”
有点想“归海”了!(小木虫的网友hellosh2013)
各位朋友好,最近有些困惑,想向大家倾述一下,希望有过类似经历或者想法的朋友能给些建议!
本人情况:80后,留美5年,联合培养博士+博后,半年前海归,现就职于一线城市top5 “985”高校,tenure track副研(执行X年非升即走)。说实话,对于职称、晋级的压力我并不太在意,硬性指标(X篇文章+X项课题+X个课时)达到即可,感觉X年内解决还是没有问题的。目前困扰我的是:国内的科研环境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有种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感觉,有时真的想再逃回美国,只是希望科研能够简单、纯粹一些,生活能够轻松、自由一些,什么教授、青千、优青、杰青、长江统统乃身外之物,只不过是些虚无名分而已,就算在美国作一辈子单纯快乐的“千老”又何妨。
先说国内的科研环境:刚回国的时候,也是踌躇满志、充满了各种不切实际的抱负,回来后才慢慢感觉到国内的科研为什么总是在为政治服务——小到课题组负责人的远大仕途,大到学校、学院里大跃进似的各种硬性指标。你的研究方向要由出paper的速度来决定,你的成就要由paper的数量来表示,在这里,最初对科研的兴趣被疲于奔命的“灌水”所淹没。
难道科研工作不能细水长流、水滴石穿,而非要拔苗助长、杀鸡取卵吗?!更不要再和我说什么报效祖国,看过太多借科研之名义回来争名、逐利的主儿,对国家科研资源进行贪婪的掠夺。我,看不到希望!
大城市的生活成本:突然发现,出去的时候是个穷学生,回来的时候成了更穷的屌丝,5年的时间里,房价、物价真是涨的匪夷所思。在这里,一年不吃不喝,顶多买得起3平房子,估计干到退休贷款都还不清;买车的话除了要多付比美国高1/3的车价,车牌不是限量就是高价拍牌;孩子的事情更是想也不敢想,入托、上学一步一个坎儿。中国人怎么活的这么累,高校的老师怎么也活得没多少尊严。如何才能在这座城市安身、立足,我,看不到希望!
有时候,真希望自己没有出过国,没有了比较,没有了退路,也就没有了困惑,也许就会满足现在的生活。都说存在围城,也许是自己犯贱吧,现在骑在城墙上,既不忍死了心留下,也不甘铁了心离开,哎......不知道,周围有没有想“归海”的“海归”,我们的路究竟在何方?
看了这个帖子,感到忍俊不禁,有很多话要说。
话说一个人修炼,需要经历三个过程:(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位80后“小朋友”显然经历的是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我以前有种奇妙的感觉,还是一样的月亮,还是一样的夜空,为什么随着人心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呢?如果自己心里有阳光,那看出来世界也有阳光啊。
回到这位朋友的问题。首先说还回到国外做博士后和在他所说的985高校当tenure track副研究员的区别。作者说“就算在美国作一辈子单纯快乐的千老又何妨”。就这个问题,我在博士毕业时,我和博导探讨过。他劝我博士一毕业就申请教职,尽快开展独立的科研,因为做博士后是在积累别人的credit。并且博士后做的时间长了,很难找到工作,用人单位一会认为你疲掉了,二会想,你博士后做了那么久还没有找到工作,肯定有问题。
还有一个原因他没有说,但我后来认识到了。做博士后当然也需要脑力,但主要是体力活。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并不适合一直做体力活。就像很多人博士毕业后去药厂,一开始是干有机合成的活,但后来希望能转岗做些管理、销售工作一样。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资历,完全适合指导学生干活,而不是自己还做博士后。
作者说“只是希望科研能够简单、纯粹一些,什么教授、青千、优青、杰青、长江乃身外之物,只不过是虚无名分而已”。——既然如此,又抱怨什么呢?有谁逼着你评杰青、长江了没有?还是看到别人“吃肉”自己吃不到肉,而心里不平衡?有句话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作者说“(回国后)你的研究方向要由出paper的速度来决定,你的成就要由paper的数量来表述。难道科研工作不能细水长流、水滴石穿,而非要拔苗助长、杀鸡取卵吗?”——在任何地方想要生存,总归要performance。我不知你是否看过《A PhD is Not Enough》,里面有很多精彩例子:一个博士毕业后去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工作,他本来可以挑选可以上手的课题做起来,但是他做一些庞大的事情,以至于到了三年考核时什么也没有,被迫离开了国家实验室。对于一个海归来说,你对自己没有要求吗?你对自己没有要求,用人单位也会评估你。最起码的,三年考核的时候得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两门课,发表2篇SCI论文,否则的话,别人会说你连博士都毕不了业(博士毕业还需要2篇SCI呢)。
作者说“看过太多借科研之名回来争名逐利的主儿,对国家科研资源进行贪婪的掠夺。我,看不到希望!”是有很多人“两头飞”,但首先,妨碍你了吗?别人拿的是大项目,和你分的不是一张饼。你还指望刚入职就能拿到大项目?拿到大项目,你的精力、能力、身体健康、家庭和工作的平衡,行吗?其次,无论别人是好还是坏,这和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好像没关系吧。你可以“独善其身”的呀。伯恩崔西说,成功的人关注的是自己的想要的东西,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成功的人讨论的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先小结一下上面的“科研环境”问题:这位海归兄弟显然有些“愤青”,进而影响了自己本职工作。其实他为什么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完全理解:有可能一开始启动条件不是特别理想,实验仪器还没有搭建好(或者蜗居在别人的实验室),也没有预期的科研成果,也评不上人才计划,因此心里产生了一种焦虑感。我认为,如果能把这种焦虑感化作把工作做好的强有力动力,那完全能在今后“渐入佳境”的!可是这位80后兄弟把焦虑感化为负面情绪,这会影响自己的工作的!并且,一旦你在院系总是抱怨,别人会感到你不想把工作做好,不合群,放不下海归的架子,以后升职都会有麻烦。
其实,小环境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糟,你完全可以做好你自己该做的事情的。我的一个同学(也是教师)几年前对我说:“复旦给教师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能容纳各种各样的人。”后来我才明白,这里有多做的人、少做的人,这里有科研的人、行政的人、教学的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舞台。就算有些院系有些海归三年没出一篇文章,他们告诉我周围环境是宽容的,能认识到需要时间搭仪器、做实验。回顾我自己的四年多经历,领导从来没给我外加压力。几年前有一次我对一个负责引进我的领导说:“自然科学基金投出去了,也不知道有没有。也不知道拿不到你会不会怪我。”他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我们这里投本子也并不是都中的。”我一下子舒坦了。基本上,海归进校后,就主要靠自己了,领导不会经常找你谈话的。
再回到这位海归朋友提到的生活问题。我以前住在引进人才教师公寓,那里有很多海归。黄昏的时候,大家都下来陪小孩玩。那些人都有happy face,我从来没有看到一个愁眉苦脸的海归。关于房子,很多青年教师在周围都买了房子,有些人没买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咬咬牙”而已。你说“一年不吃不喝,顶多买得起3平方米房子,估计干到退休贷款都还不清”。我本来也是这么困惑的,但问题是,困惑的时候我不了解究竟能贷多少款、每个月需要还多少钱,更不了解别人是怎么买得起房子的。很简单,30年组合贷款150-200万,夫妻双方安家费或者住房补贴80万,再加上出国积蓄和工作以后的积累,向亲戚要一点或者借一点钱,就能买得起房子了。关于还贷款,首先,我要告诉你,情况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糟。教师收入是逐渐增加的,我入校后薪酬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们的收入已经增加好几次了。其次,随着通货膨胀和教师收入的提高,好比说你们夫妻两人现在还款8000元是个负担,过了10年、20年,每个月还8000元(其实是5000元,因为3000元是从公积金里扣的)完全不是个负担了。最后,还是要调整好心态。看了一些“法师”的书,里面提到,生活只要简单、满足自己吃饭睡觉就行了,山珍海味也没什么区别。是这样的,我从不去想每个月的工资都给了银行,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工作上。
总而言之,这位海归朋友不妨问问自己:我究竟在为谁工作?是为了领导工作,还是为了自己工作?我为什么工作?我是为了评教授工作?我是为了评院士工作?我是为了一套房子工作?我是为了年终考评工作?还是在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工作,其他任何“飞过来”的东西或者“会拿到手”的东西都是工作的副产品?这份工作、这个职业,是不是你真心想要的?你早上一起来是否就想去学校干活?你干活的时候是否有无穷无尽的激情和能量?如果没有,你可以尝试着改变自己,也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尽管不能保证到别的地方或者别的行业一定能有激情。一旦想清楚这些问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都会迎刃而解。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五四”讲话中说:“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他还说:“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这些讲话精神,也完全适合在工作中遇到彷徨和挫折的海归和其他青年教师啊!
注:本文节选自马臻老师的教学博客,有一定删减和改动
【小编后记】:
- 各位亲,积累了什么经管学习、生活疑难问题?想知道更多答案?来爱问踩踩吧l
- 让‘爱问’成为您分享知识、创造美好生活的有力工具!
注:帮助人大经济论坛推广,复制贴子内容(带人大经济论坛网址)并发到其他论坛和网站;或点击贴子标题后的“推广有奖”,把本贴推荐到QQ群或自己的微博(最好@人大经济论坛),然后跟贴贴出链接或截图,证明已作推广的,将获得如下论坛币的奖励!活动奖励方式(同一个群或微博分享算一次,所有截图均需显示分享人数,否则默认低档奖励):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2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20-3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3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2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20-3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30-100论坛币。
3.凡分享超过10次的,另外奖励200论坛币;凡分享超过20次的,另外奖励500论坛币;凡分享超过50次的,奖励1000论坛币。更多精彩内容请安装人大经济论坛手机客户端:http://www.peixun.net/misc/a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