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8572 12
2008-04-30
细心比较高鸿业版和曼昆版西方经济学教材,可以明显发现这两本教材的编排结构体系完全不同,可以说其中一本的体系是另一本的倒置。高鸿业版教材先总体讲国民收入理论(这是基础),再到商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理论,导出IS—LM模型,再向下具体分析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等。而曼昆则是先说通胀及失业率等具体问题,并且是边分析具体问题边导出相关理论,最后才推出IS—LM模型。
如果说两本教材分别代表了东西方经济学家的认识和研究经济学的方法的话,那么这其中也就蕴含了产生认识上差异的源头------思想差异。西方人的教育方式从小就鼓励学生与老师辩解,有想法就说出来;而东方则要求学生先系统听,完全弄懂知识体系后再对具体问题来质疑。可以说,西方人在研究问题是侧重与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大家参与,而东方人则是从头到尾自己探索,很少交流。所以,对于讨论同一个问题而言,西方人各抒己见,先不管自己提出的观点是多么微小,甚至是错误,大家在这一基础上共同总结出全面、正确的结论。而东方人则要求自己尽量把问题想的全面、正确,可能其中一部分人会打到这一地步,但往往缺少效率。东方人想明白一个问题时,西方人可能已经pass掉这个话题,进入下一个话题了,所以一直以来我们总是落后。
这两中思想不能说那一个优于另一个,这要具体而论,在集体学术讨论时,往往西方方式更适宜,一旦个人做研究时,东方的更好,但现代社会中纯粹靠一个人做研究的项目又有多少呢?s所以对于一个经济学家而言,两种思想要兼容,让自己的思想没有国界,做一个international person,有international though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5-2 01:05:00
两种思想要兼容,让自己的思想没有国界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9 12:02:00

赞扬lz,我就是想先看完高的,在看曼昆的,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相辅相成才能上升一个层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9 21:44:00
看多恩布什的也是这种感觉,首先会给出一个框架,然后再往里面填材料,最后完成项目。中国的教材是一层一层往上累,但容易累得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你要累出一个什么东西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22 20:57:48
北大教授张延所写的《宏观经济学》很不错,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至少是适合国人读的宏观经济学。强烈推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22 23:42:20
比较的角度,比较新颖,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