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科院大龄博士的自述(转载):
简单的自我介绍一下吧,先.
18岁高中毕业我考了解放军理工大学,学的理工科,我是工兵和装甲兵两栖兵种,服役的那些年挖过地雷,扛过枪,也开过坦克。我的骨子里流着战士的血,我从来不相信人可以被打垮!
这是我第二次报考了,上一次,也就是黑暗的2012年,我的英语才考了30分啊,一门专业课不及格,羞愧难当!那一年我38岁.
两年后我卷土重来。
这一段故事我该从哪里讲起?
如果各位不嫌弃的话,就从小时候讲起吧。
2011年当我决定要攻读哲学博士,与朋友聊起这件事,朋友说:你这个岁数还折腾啥?该好好享受生活了。
我心里很反对他这种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就问他知不知道《易传》里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说知道。我又跟他提到两个人,一个是美国的摩西太太,她77岁才开始学画画,她有一句名言,就是“做你喜欢的事,哪怕80岁也不晚”。还有中国的冯友兰老先生,他85岁高龄的时候,还决定从头开始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他克服了很多病痛,一直坚持写到95岁,才把作品完成。我问朋友,这些老前辈尚且能够挑战自我,我们这个年龄,有什么理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呢?朋友答不上来。
我又跟朋友聊起自己求学的经历,告诉他我对中国哲学的热爱,以及我发现自己热爱哲学的一个自我觉悟的过程。
越是临近40岁,我越是经常在思考后半生到底想要怎么度过?我感觉在官僚体系里面生活很无聊,很无趣。我感觉靠权力获得的尊敬大多虚假,靠知识获得的尊敬大多真实。所以官场上的人一旦退位或退休,就人走茶凉。而从事学术研究可以持续到生命的终点。我喜欢读书,思考和写作,所以我决定后半生要做学术,所以我渴望获得一个高层次的培养和训练,所以我决定读博士。而一旦我作出了这样一个规划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的那些曲折的经历,实际上是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因为社会科学不象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如果30岁出不了成果以后就很难有成果了。但是社会科学的黄金年龄是50到60岁,甚至是60到70岁。总之一句话,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让后半生过得更有意义而去读博士。
2012年的三月考试一塌糊涂。3月19日,也就是考试结束的第二天早上5点,我起床开始学习《新概念英语4》,我花了17个月时间将这本教材(包括辅导资料和课后习题)翻来覆去学习了两遍,从打地基开始,一片砖一片瓦的搭建我的英语建筑。
2013年11月,领导同意我的考试申请。我估计时间不够用,就把早起时间从5点提前到3点,晚上9点就睡,停止一切娱乐,包括每日练习的小提琴。周六周日花更多的时间看书。尽管如此,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很羡慕那些在高校工作的朋友,每天有大把大把的时间。
元旦过后,我把全年的公休假请完了,再加上春节的法定假日,前前后后凑足一个月,在家发奋读书,每天学习10小时以上。
我不敢松懈,依然每天发奋。
按照正常人的眼光,这个年龄已经不具备优势了,至少不具备年龄的优势.说完这句话,我在心里想,这是什么逻辑的话呢?这个年龄已经不具备年龄的优势了!这简直就是狗屁逻辑嘛!不过绝大多数正常人就是这样认为的.
我在心里反而认为,当这个年龄不具备年龄优势的时候,恰恰具备了其他的优势.如果具备了其他优势,那这个年龄是不是也具备了年龄的优势呢?
呵呵,有点绕,是不是?
虽然拿到了通知书,我一天也没有闲着,依然每天五点起床看书,看英语,看与专业相关的书。
"一个人梦想高飞,他就决不甘心在地上爬!"-------摘自<学习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