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1583 3
2014-07-13

科技巨头的垄断人才阴谋


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

20140711




乔布斯(SteveJobs)似乎是个从来不会发图释的人,但有一次例外,当言语无法表达他的喜悦之情时,他还是会诉诸这种感性方式的。那是在20073月,乔布斯收到时任Google行政总裁(CEO)、同时又是苹果(Apple)董事会成员的施密特(Eric Schmidt)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施密特告诉乔布斯,谷歌会在一个小时内解雇一名招聘专员,因为他胆敢不顾两家公司制定的「不可电联」政策,致电和一名苹果雇员接触。施密特非常谦恭地表示了歉意,并写道:「如果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情,请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们会处理。谢谢!!施密特。」

乔布斯把施密特这封卑躬屈膝的电邮转给下属看时,他只写了一个图释:「:」」


这份材料来自最近和解的硅谷招聘垄断案的庭审笔录,能让人一窥互联网巨头的一些秘密(当然,被爆出的秘密远不止这些)。424日,在逾6.4万名程序员和工程师共同提起的这宗集体诉讼案中,苹果、谷歌、英特尔(Intel)、Adobe Systems纷纷举白旗投降,这些公司被指控合谋互不挖角,以遏制竞争及压低员工工资。


科技业的权贵们在2005年到2009年间秘密签署了一系列互不挖角的协议,其实它们自己也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合法。施密特曾指示一名初级主管口头传达这些协议内容,他的解释说,因为「我不想留下任何书面上的蛛丝马迹将来被人告上法庭。」不过,他们当时为什么觉得自己能侥幸躲过法庭的审判?如今随着这些阴谋被公诸于众,对于这类看似提供高薪、实际却在剥削高科技人才的公司而言,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它们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性质?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乔布斯和施密特等人真的侥幸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苹果、谷歌、英特尔和Adobe已同意支付3.24亿美元的和解费,这相当于它们最近一季度收入总和的0.4%左右。而在诉讼案审理初期,其他三家被告企业Intuit、皮克斯(Pixar)和卢卡斯影业(Lucas film)只花了区区2000万美元为自己破财免灾了。两笔和解费相加、扣除大笔律师费之后再分到每位原告身上,每人也就只拿到几千美元。(这并不是说那些原告一直在忍饥挨饿等着赔偿金吃饭;事实上,虽然雇主们故意阻挠人才的流动,许多原告的年薪仍高达六位数。)


而且,这些被告企业也不太可能因为这起事件而留下永久性的污点或是影响它们招聘新员工。这些企业之所以敢于尝试这种不法伎俩,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特别是苹果和谷歌)都是美国科技和营销精英做梦都想加入的企业,人们甚至愿意免费为它们工作,就是这一点让员工被盘剥的状况变得更加糟糕。「这件事令人十分震惊,主要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行业存在如此普遍的压制人才竞争的双边协议」,JeffConnaughton说,他曾经是华盛顿科技行业的说客,也是克林顿(BillClinton)的白宫助手。



乔布斯比任何人都更透彻地理解硅谷对现代精英的控制,也比所有对手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2005年,乔布斯在心爱的苹果公司东山再起让他尝到了甜头,但很快重要人才流失又成为困扰他的一大问题。他的iPhone固然能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帮助推动公司复苏,然而社交网络的繁荣也刺激着年轻有为的员工蠢蠢欲动。



乔布斯最担心的正是谷歌。20052月,乔布斯要求谷歌联合创办人布尔(Sergey Brin)命令他的手下停止从苹果挖人。据布尔的法庭证词记录,乔布斯这样说,「如果你再从苹果挖走一个人,那就意味着战争。」20111056岁的乔布斯因癌症去世,虽然他无法为自己辩护,但布尔的证词确实体现了乔布斯的典型风格。



谷歌的卑躬屈膝反衬出乔布斯深不可测的影响力,也凸显了科技企业乐于分享的特点。被控参与互不挖角阴谋的各家公司有着共同的董事和高级顾问,像谷歌和苹果就有两名董事是同一个人:施密特和时任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行政总裁的列维森(Art Levinson)。布尔和谷歌的另一位创办人佩吉(Larry Page)更是把乔布斯视为导师,常常与乔布斯共同沉思散步。正是在这个时期,苹果用iPhone把大批用户吸引到了谷歌地图和搜索服务上。



反垄断法庭文件显示,谷歌和苹果还分享着另一样东西:对Facebook的恐惧,Facebook是对高层员工和顶级程序员有着巨大吸引力的新地方。证词显示,施密特对谷歌前高层桑德伯格(SherylSandberg)于20083月转投Facebook担任营运总裁一事深感郁闷。施密特回忆说,「桑德伯格一手组建了我们整个招聘部,她是一名出色的招聘者。当她跳槽到Facebook后,许多人也离开谷歌到她手下继续工作,而且还觉得自己升了职。」



桑德伯格在预审证词中说,她在谷歌的前同事试图说服她加入那个互不挖角的阴谋集团。但她拒绝了这一邀请。Facebook在此案中未被列为被告。桑德伯格没有回复置评的请求。



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高兰惠(LucyKoh)在328日驳回被告要求进行即决审判的请求,说,「最初只是苹果和谷歌间缔结协议,后来扩大至一系列共六份的双边协议。」高兰惠指出,这些公司承认协议条款几乎都一样,都是为了防止两家公司间互相挖人。高兰惠强调,无论是在硅谷还是在其他地方,这种系统性共谋都非常之罕见。竞争企业的CEO在俱乐部喝酒时可能会相互点头使眼色,竞争对手也许就不会打其他公司某些员工的主意。高兰惠说,在这个反垄断案件中,被告公司自己的专家也承认,他们完全不知道在公司间还存在这种涉及所有员工的长期协议。



硅谷企业的大佬通常会吹嘘自己十分尊崇价值和市场力量,这桩反垄断案揭露了他们的另一面。「我们的经济正在被权势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化侵蚀,这个案件只是成百上千例证中的一个,」专注于科技和媒体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ElevationPartners联合创办人RogerMcNamee说。



最终,如此大范围的无耻行径再也藏不住了。2009年美国司法部(U.S. Department of Justice)听到风声后展开了一项联邦调查,并于2011年达成法院批准的和解协议。这些公司并未承认自己的不法行为、也没有支付罚金,只是同意不再限制「招揽竞争对手的员工、给他们打电话、雇佣他们等」。美国司法部的行动反而又激励了个人诉讼的出现。在和解协议中,这些公司反复强调没有做任何违法行为。



苹果和谷歌拒绝就和解协议置评;Adobe和英特尔的发言人说,公司之所以同意和解是为了免去进一步诉讼的麻烦。事实上,高兰惠之前已经做出了一系列临时裁定,暗示这些公司在5月的审判中会面临真正败诉的风险,而且被判的赔偿金可能要高得多。去年10月,高兰惠允许原告将他们各自的诉讼请求合并成一宗集体诉讼案,尽管近期一系列最高法院裁定不鼓励初审法官批准设立集体诉讼案。高兰惠328日拒绝进行即决审判,说明她要为找到更多揭短电邮和证词证据大开方便之门。高兰惠根据皮克斯总裁卡特姆(EdwardCatmull)的证词摘出他的观点,在他看来,被告公司间共谋合作,从经济角度上讲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公司间互挖墙角会「搞乱薪酬结构」。英特尔行政总裁欧德宁(PaulOtellini)同时也是谷歌董事会成员,在他的电子邮件中,高兰惠找到了以下有关英特尔和谷歌协议的内容:「施密特和我之间有份『不挖角』的协议。我不希望这个有太多人知道。」即便不是学法律的人也能明白高兰惠的潜台词:如果真的开庭审理,这些科技巨头会非常的难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13 07:44:23
合谋阻遏工资水平的上涨是违反经济指标的参考的,所以美国人才这么在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13 07:50:25
pensifia 发表于 2014-7-13 07:44
合谋阻遏工资水平的上涨是违反经济指标的参考的,所以美国人才这么在意?
这些公司被指控合谋互不挖角,以遏制竞争及压低员工工资。<==这种留人才的方法, 在科技业或金融业常被大老们被视为经营管理策略所使用. 当然美国是原创. 不过, 这手法是否合法?则是被法律界常拿出来讨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17 17:51:12
写的挺好的,顶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