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目前比较经典的研究模型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注: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拉尼斯—费景汉模式(注:Gustav Ranis and John C.H.Fei ,1961,“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1,No.4,p533-558.),乔根森模式(注:Dale W.Jorgenson,1961,“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The Economic Journal,Vol.71,No.282,p309-33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注:John R.Harris and Michael P.Todaro,1970,“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 Analysis ”,The EconomicJournal ,Vol.60,No.1,p126-142.)及其哈里斯的补充(注:John R.Harris and MichaelP.Todaro,1970,“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 Analysis”,The Economic Journal ,Vol.60,No.1,p126-142.),这些模型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特点及机制。刘易斯模型认为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村农业部门,收入的差异与转移的无障碍,以及资本积累扩张形成了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的转化;拉尼斯—费景汉模式考虑了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但是依然认为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只要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还是会源源不断向城市转移;乔根森模式认为转移的动力在于需求结构与消费结构的改变;托达罗考虑了城市工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失业,他把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归结为预期收入,这样解释了即使在城市存在失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力的乡城移动依然会进行。前三种模式主要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暗中假定了产业转移与乡城转移(劳动力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是同步的,所以没有涉及到产业转移与乡城转移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劳动力同步转移模式。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式主要是针对拉丁美洲等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研究了人口及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机制、后果,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关系演进来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有助于理解与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取决于二者关系的演进及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