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参考书目
1、必备教材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中级微观经济学 Varian.H  三联出版社,中译本
微观经济学  朱善利 北大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部分
宏观经济学Mankiw
金融学部分
货币银行学 姚长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证券投资学 曹凤岐 北京大学出版社
财务管理学  刘力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年
Finance Zvi Bodie, and Robert C. Merton  Prentice-Hall Inc.第1 版2000 年
统计学部分
经济数学基础(第三册 概率统计)
商务与经济统计 (原书第9版)戴维.R.安德森等著张建华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年1 月
2、拓展适用资料书目
微观:蒋殿春老师的高微、范里安的高微、ccer历年微观真题、光华历年微观真题,还有就是金圣才教育机构出的几本经典教材课后习题解答,包括《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十八讲、范里安的高微。
金融:光华历年金融真题,金圣才版的罗斯公司理财课后习题的配套解答。如果没有金融基础的话,公司理财这门课还是要多做一些题。
 
二、    课程分析及选择
目前考试情况是对微观、金融、统计一视同仁,三选二答题。如何更具自己的情况进行更好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三个课程的优缺点
微观:优点在于知识点分布固定,几个重难点拿下后基本就没问题,而且掌握之后不会出现一道题完全动不了手的情况,能比较稳定地拿到高分。缺点在于课程难度大,数理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学习这门课的压力会比较大。
金融:优点在于难度不大,历年题型比较固定,也能为复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任何情况下,面试问题都是以金融为主)。缺点在于课程多,而且三门课学起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知识点有些杂,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是由于主观题的存在,金融的高分难拿,以13年专业课为例,选考微观金融的最高分为138而选考微观统计的最高分为146。
统计:接触得并不多,以下也只是个人浅显的看法。优点在于难度不大。缺点在于知识点比较多,且公式比较复杂难以记忆。
在复习备考前大家应认真选好考试科目,在备考过程中,应该对所选两门课平等看待,以免出现偏科的情况。
三、    全程规划备考阶段
备考过程我们需要怎样的辅导?
抓基础,易吸收
个性化定制和调整学习进程
小班授课,讲求学习效果和针对性
根据进度,差别对待,哪弱补哪里
 
1、基础阶段(书籍的初读)
对于初学者,建议先快速看完一遍书,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一般教科书在第一章都会对一些思维方法基本脉络等做介绍。比如学习货币银行学,至少在读完之后,你应该明白货币银行学是研究什么的?包含那些知识板块(可划分为几个章节)?每个章节大致讲什么内容?货币银行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有什么特点?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在初读过程中,寻找学习专业课的感觉是十分重要的,最好在这个过程中和专业课建立一定的亲密感,不要一开始就“上大量”,导致内心的抗拒感,不利于后期的学习。本专业的学生可以省略上面的步骤,直接从下一个步骤开始。
  对照大纲和一些考研辅导书籍,结合第一遍的总体把握,建立大体的知识结构,区分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章节。比如我复习时把微观分成几个部分:需求与供给(形成价格)、消费者选择理论、生产者理论(+成本理论,也就是几根线)、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等。而市场结构理论是重点和难点。在书本上做好重点笔记,比如哪里是重点概念和重点原理。当然,这里划分的重点还比较粗糙,需要在以后的读书和研究真题中精确化。具体哪些是重点,需要对整个知识结构的熟悉,需要明白每个知识点在整个书本中是什么地位,比如上面提到的市场结构理论,就是整个微观金融问题的中心问题,难度比较大,设计题目能有一定的区分度。
  联考大纲的内容特别多,似乎恨不得囊括金融学的所有知识点,有人说第一遍复习过专业课后,什么内容都记不清,其实这很正常,不必过于失望,应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步的学习。
2、 强化阶段(书籍的精读)
这个阶段一般又分成两个小阶段,不同的考生可以灵活把握:
①对知识点各个击破。一般情况是,学习一章,然后完成一章的习题,达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效果。重点原理的突破可以通过请教老师和同学、自己钻研的方式来解决,但不能轻易放弃某些难点。每个理论的推导过程也需要理解和熟练。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中有很复杂的数学公式,实在看不懂可以忽视,但是切记考前要背下来。看书时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试的侧重点上,一些虽然有趣但很少考到的知识点应该一带而过,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另外,金融学考研涉及的知识大体分两类,一些是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反复温习记忆的;一部分是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主要关注思路性问题,应注意解题中的应用。
②整理知识点,把零散的内容分类串联起来,建立完整的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货膨胀“这个知识点,可以总结为:
  (1) 通货膨胀的定义
  (2) 通货膨胀的类型
  (3) 通货膨胀的成因
  (4) 通货膨胀的后果(效应) 
  (5) 通货膨胀的解决办法
  (6)适当结合实际分析
  其它知识点可以参考这个模式,最后画成树状框架结构图,看着书目就能回忆起每部分大体包含的内容。有些逻辑性比较强的章节,可以从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现实层面进行归纳分析,在对每一章节都比较熟的基础之上,按照专题进行跨章节的知识点整理。除了这种类型的归纳,还有一种是题型的归纳。比如有些学校特别喜欢考名词解释,这就需要把这些重要的名词整理出来。
  在精读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在不断地理解知识。特别提醒,在这个理解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记忆(不是背诵),特别重要,效果也非常好。
 
2、冲刺阶段(跳出书籍和超越书籍)
在冲刺阶段的学习我们需跳出书籍,且在学习过程中超越书籍
(1)     跳出书籍
首先,要在书本和真题之间来回跳。一般到了9月份、10月份,考生陆续进入真题模拟阶段,通过对真题进行模拟练习和分析,会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回到书本中,继续思考,重新巩固那些可能遗忘的环节。通过对真题的研究,发现哪些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哪些知识点以前重视不够,哪些知识点以前没有考到过今后可能会考到。
 
  其次,要在书本和社会时事之间来回跳。金融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你只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那你只学会了一半。应该多关注国内“十大财经新闻、八大经济焦点”之类的新闻。另外,注意翻阅当年9、10、11和12月份的重点专业期刊。试题一般在10月下旬定稿,重点专业期刊往往也是出题者出题灵感的来源,因此要翻阅9、10月的期刊。至于11、12月甚至第二年1月份的期刊,是命完题之后才发行的,会进一步关注热点问题。
(2)     超越书籍
到了这个阶段,考生完全可以采取“自押题”的方式,站在一个命题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教材,看看那些内容可能考查,对所有内容进行最后的熟悉,做到万无一失,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了。
 
更多考研经验详见:http://www.hiyanedu.com/jwzx/news/2014-03-16/1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