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这是一个从IT走向DT的时代,围绕着数据这座“金山”,越来越多数据工作者在这块宝地上开垦。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分析、挖掘、数据产品设计及运用等工作都是如火如荼进行着,BI就是其中一种角色。维基百科对BI的解释是,“BI(Business intelligence) is aset of theories, methodologies, architectures, and technologies that transformraw data into meaningful an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analysis purposes”,依靠数据谋生,从数据中发现价值就是BI的使命。
第一次听到BI就感觉有种“高大上”的感觉,至少五年前我还相信自己是很难做到BI这个角色。但是,没有过不去的鸿沟,从学校的学习到公司的实战,可以用大家常提到的一句话“痛并快乐着”。可能和很多工作一样,BI需要具备的硬性素质是非常高的,一方面,你需要具有出色的专业技术,有需要具敏感的数据感知能力,熟练对应的业务知识,还要有清晰的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身边很多这方面的高手,他们基本上具有以下几点素养:
首先,熟练掌握业务知识。为什么我要把它放在首位,是因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就是对业务还是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数据论”太偏见,我遇到一些数据分析师,他们认为只要给他们数据,他们就可以开展分析挖掘工作。其实我以前也是有点“数据论”,但是发现会遇到几个问题:首先,花了很长时间理解数据;其次,分析内容不能深入;还有,分析的结果并不符合业务需求。只有对业务有很深的了解,你将会发现知道从哪里分析、应该怎么分析等。
其次,很强的目的性。BI要以目的为导向的,一切分析挖掘工作都是为了最终落实,并实现价值。BI在分析挖掘之前,要清楚自己的目的,“你这么分析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能够改善目前现状?是否可以产生价值?”等。我还记得曾经有一次,在分析某业务数据过程,因为在数据中犯迷惑,发现分析报告等于一张废纸。
框架性思维。其实,无论是大项目分析,还是小项目分析,项目分析工作开展之前就需要将自己的项目框架规划好,“项目包括哪些工作内容?每块工作内容有哪些分析点?”,框架性思考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清晰自己在干什么,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当然,你需要对业务背景很熟悉才能够整理清楚“框架”,并且你也可以根据项目进展的实际情况去调整完善你的“框架”。
还有,时刻学习,懂得钻研。与时俱进,时刻学习才能够不被淘汰。因为时间长了,人都会被自己已经熟悉的环境所蒙蔽,要开拓眼界,多接触,多请教,多学习。同样的问题,你会受制于自己的知识和方法,没有永远的方法,知识陈旧是致命伤。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也是自己的一些经验积累。其实,看到很多帖子都是在谈及BI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其实这个也重要,但是态度素养是决定你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BI所必须的。
走在BI的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