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非名校生进入名企的几条路径,仅供大多数要进入非名校的朋友参考。无数的经验已经证明,规划越早越有利。
通道之一:积累实践经验,给自己的简历加分
“大学四年是我们为简历加分的四年,是为自己找工作增加砝码的四年。大家会发现,找工作的时候,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其实,可以这样说,一些同学大四时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们大学四年不够努力。”毕业于南昌大学、现就职于某知名外企的小刘这样说。小刘一共投了约300份简历,大都是国内外的知名公司,收到笔试通知约50次,面试通知约50次,最终拿到了5个OFFER。
他在简历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自己在校期间的实习经历——华硕电脑销售实习生,撰写销售分析报告,被评为“最优秀实习生”;苏宁电器江西有限公司销售实习生;农夫山泉江西有限公司销售管理培训生。
小刘说,这些实习经历不仅给自己的简历加分,重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打动了名企的招聘者。对于大学生活,他的总结是:大学四年应该过得充实一些,忙碌一些。但这样做的前提是,知道自己忙是为了什么,知道自己生活的目的。
专家分析说,从他掌握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名校或者非名校,如果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校里处于同年级前50%的水平时,就业应该是有一定选择余地的。
通道之二:从名企实习生变身名企员工
每当提到非名校生成功求职,现供职于微软中国的河南南阳理工学院软件学院学生李文怡总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据媒体报道,目前全国软件专业的学生超过4万人,学习微软课程的学生逾3万人。而去年最终通过实习、留在微软中国总部工作的只有区区3人——这其中就有李文怡,一位仅仅拥有大专学历的非名校女生。
谈到为什么李文怡会在众多名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时,曾经领导过她的胡俊高经理告诉记者:“李文怡本身比较聪明和灵活,她身上有两个比较突出的优点,一个是她性格比较开朗,善于主动做事情,能够在比较陌生的环境里很快地适应下来并很好地开展工作;另一个就是她比较有责任心,工作交给她比较令人放心。”
宋先生是一家外企公司的部门经理,他表示,“可能在应聘的时候名校学生会有一点儿优势,但真正开始工作后,只有最能胜任的员工才会受到重用。”
因此,对非名校学生而言,直接去名企应聘可能很难让人“一见钟情”,但如果先去实习,在实习期间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品质,就有可能俘获企业的“芳心”。
通道之三:考研进名校,改换门庭戴上硕士帽
供职于某大型国企市场部的老邓,每当别人问起他毕业于哪所大学时,都先反问一句:“你问本科还是研究生?”老邓本科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一所被媒体称为“考研基地”的学校,而研究生则毕业于名校——中国人民大学。
老邓是山东人,那里是绝对的高考大省,奋勇拼杀,他还是没能在本科阶段跻身名校。他说,大学四年,自己“考出去”的念头一直就没断过。本科毕业之后,老邓成功地考入人大商学院。
通道之四:出国留学,提升就业竞争力
David本科上的是一所“烂学校”,毕业之后,家里把他送到英国读研究生,学的是管理,也算镀了层金。一年之后,他成了“海归”,而且顺利地进入“四大”之一的普华永道公司做审计。虽然现在的工作跟在国外学的“基本不挨着”,但David想得开:“开阔了眼界,最不济还把英语练过关了呢!”
其实这两条他都说到了点儿上。新东方学校的三驾马车之一、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咨询专家徐小平在《仙人指路》一书中提到了留学的三重境界,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获得就业竞争力。他认为,国内大部分高薪的、有发展前景的工作,都需要外语及各种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通过留学可以获得的。
“面试的时候很顺利,因为这样的企业不太看重一个人的学科背景,他们更强调的是学习能力。”David说,在国外这一年受益匪浅,自己的很多观念和习惯都发生了改变,变得“更open了”,“以前我的口语也有障碍,不敢说,总是结结巴巴的。现在,完全没问题!”
据David说,他在英国认识的不少中国留学生,回国之后都去了外企工作,因为有了海外生活的经历,他们对这些企业的文化更加认同,而这些名企也认为他们这些小“海归”更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