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锚(Careeranchors),。指的是自省的才干、动机和价值观的模式,是指新员工在早期工作中逐渐对自我加以认识,发展出的更加清晰全面的职业自我观。产生于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是对该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中演绎成的。斯隆管理学院的44名MBA毕业生,自愿形成一个小组接受施恩教授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研究,包括面谈、跟踪调查、公司调查、人才测评、问卷等多种方式,最终分析总结出了职业锚(又称职业定位)理论。国内学者庄一召先生在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个职业帆理论,用于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完成职业定位之后必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机制、导向机制和安防机制问题。[1]虽然庄一召仅对职业帆理论进行了粗略的论述,但其基本分析进路是有意义的。把职业帆理论和职业锚理论组合起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失为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思路。
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