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5-9-1 03:52:00
"谷贱伤农“应该是过去封闭型经济的说法吧,提高新技术,有过剩的粮食我们现在可以出口,不过好象我国的粮食质量都不太过关,卖不上价钱,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会”谷贱伤农“的,所以必须不断更新技术,培育良种,对内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对外可以进行贸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 07:41:00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绝不可能对粮食市场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而要积极施以干预。

表面上,人们常说农产品市场与股市是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但事实上,政府对它们的干预非常明显也非常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 13:41:00

我想政府在一定时候对谷物有个起码的收购价吧!

而且就像上面讲的,发展优良品种是为了提高亩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样缓解了土地的稀缺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 16:39:00

静态 分析中没考虑技术的变化

农业是基础,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无农不稳,农业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 16:45:00

发展农业不是为了帮你解释经济学,也不会在经济学认为他不合适的时候不发展,因为,农业是人类的命脉,关乎我们的生存之基.

每种学说都是有它的界限的,你无限制的使用,必然导致错误,如果真的错误的执行,那就会带来灾难.

不要为理论而理论啊.

所以你这个命题基本没有意义,不管怎样,农业越发达越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 16:48:00

我认为农业这些关乎一个国家根本命运的行业,就不要用经济学的筐子来套,那样的话,只会害人的.

各位不要学了理论,忘了现实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 23:55:00

短期来看,的确谷贱伤农,

但从长期来讲,提高农业技术一定会增加社会福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 23:14:00

发展良种是为了“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相对而言就是降低地租。

国家、民族只有在脱离土地的限制后,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民族——即粮食安全。

通常,人们总是假定粮食是纯私有产品/纯公共产品,都是错的,依据这种假设提出的经济政策的结果就是饥荒。

现实中的粮食应该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私人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粮食政策,避免饥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4 21:37:00

我的理解

谷贱伤农假设技术没有提高等一系列变量

而技术提高之后将会出现新的均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4 22:31:00
从宏观经济考虑,技术提高,能提高潜在GD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6 16:51:00

可以获得相对优势,国内贸易其实和国际贸易是相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6 17:25:00

首先要明白得出谷贱伤农这个结论的前提条件:完全竞争市场,技术不变(供给曲线的弹性不变),需求不变,封闭型经济,局部均衡。

可以从许多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1 个人角度,在这个市场上每个农民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他的判断是基于过去的价格信息。 不难发现,如果农民不尽力提高产量,他将遭受更大的损失。诚如前面的作者所言,这个分析有点类似对技术进步与垄断利润的分析。

2 从宏观上讲,提高农业技术对提高粮食总量,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等有重大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6 17:57:00

美国政府对美国的农业不间断的进行了100余年的补贴与技术投资(农业机器与良种),而是美国的农业生产率高到令人乍舌的地步,“谷贱伤农”静态上说不假。但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农业的价格,整个社会对于必须得粮食所需的消费资金就少了很多i,这样,相当于增加了收入,则由于收入效应,人们在购买更多(但总量更便宜)的粮食同时会购买更多的其他产品,刺激了总需求,造成物价总水平上升,而短期供给曲线则向外移动,则厂商有了扩大投资扩大生产的需求,而人们对于手中过剩的资金也有了投资的想法,等等,总之在微观上,走出了整个农业外,其他产业都由于总需求的向外移动而使得厂商按照边际效用理论可以雇用更多的工人,农业的“不景气”,使得农村劳动力市场供给向城市劳动力市场转移,最终,变相的进行了“圈地运动”,但这最终也会有几个问题,但就不是这个范畴的了

我是学数学的,没接触多久经济学,权当一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6 18:37:00

良种,可能是提高产量,也可能是生产出更合乎人的需要的产品,这些会有不同的需求曲线而不是原来的需求曲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7 23:51:00
发明良种,可以有效的解决粮食问题。中国的人口最多,每年从其他国家进口粮食也不少,但是一旦发生战争或者重大灾难,防止其他国家对我实行粮食封锁也有好处。而且中国人民只要解决温饱问题,就不会有大的动乱发生,这是很重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8 00:37:00

是不是一个课堂讨论题:)

应该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再次分配

和生产力提高导致工人失业,以及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工人失业相类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9 17:05:00
应用良种主要的好处有:一、总产量相同情况下可以减少播种面积,为工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二、减少农业劳动人员,为工业、服务业提供劳动力;三、在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量,节省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9 21:42:00

谷贱伤农的前提是供给弹性小,而两种的改进后,产量的变化会是弹性增大:农民收入变化=价格变化×产量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0 11:49:00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30年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之后就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的研究。他在这次政协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四年下降,粮食安全已经迫在眉睫。

  这次两会上,无论是代表、委员还是记者,只要遇到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院士,都会不约而同向这位杂交水稻之父打听,我们的粮食够吃吗?靠农业技术能不能保证粮食安全?今天,《经济半小时》的记者马洪涛遇见了袁隆平委员,就有关粮食的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今年来开两会,你在会上最关注的是什么问题?”

  政协委员袁隆平:“我有个发言,就是粮食安全问题,因为我是搞农业的。”

  政协委员袁隆平:“4.85亿吨,这是我们的警戒线,去年我们只有4.35亿吨,降到警戒线以下几千万吨。”

  袁隆平说,从2000年到2003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四年下降,2003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为8617亿斤,已经低于9760亿斤的全国粮食消费量,粮食产量的不足已经显现出来。

  袁隆平:“但是从我们去年的产量,加上去年的库存,应该还是能够满足我们当年的需求。2004年大概问题不太大,这个粮食供求还是平衡的。到了2005年,如果继续下滑,这个粮食就成大问题了,谁能够养活中国,不靠自己。”

  在参加两会的政协委员当中,近74岁、又瘦又黑的袁隆平显得与众不同。来北京之前,他还骑着一辆摩托车,在实验室和稻田之间奔波。他说尽管每年他的收入也不少,但是他喜欢穿的朴素,吃的平常。面对来自国外“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袁隆平始终认为中国能够凭借有限的耕地养活全部中国人。20多年的努力,他使中国杂交水稻的亩产量大幅提高。

  记者:“我们也看到了在你几十年的努力当中,我们的粮食单产在成倍地增长。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在最近几年我们的粮食产量仍然在下降,为什么科技的进步并没有带来粮食的同样的增长?”

  袁隆平:“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你再好的东西他不种,他种了是赔本的,这是谷贱伤了农了。”

  袁隆平在两会上说的最多的,就是要有好的政策,来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他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故事,说明农民的艰难处境。一次他到湖南南部进行超级水稻的验收,一个老农对他说了这样的话。

  袁隆平:“他走过来,他说袁老师我要特别地感谢你,我种了一辈子田,从来没看见这么高的产量。但另外一方面,他说我还要埋怨你,你把产量搞的这么高,现在稻谷不值钱,他说我没有效益呀。”

  袁隆平不无忧虑地指出,2003年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已经不足15亿亩,是建国以来最低的粮食播种面积。而且从1997年到2002年,我国的耕地净减少了6164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200多万亩。

  袁隆平:“我们也知道,最近几年因为这些各方面的开发用地,我们的耕地已经损失了6000多万亩。现在乱搞开发,搞形象工程,一片把很好的良田占了以后搞形象工程,还有沙漠化,还有退耕还林等等,都要减少耕地。所以你知道单靠我们的科技进步,没法解决粮食的安全问题,那不行的。一个是通过科技进步,大幅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第二个就是好的政策,使农民种粮有效益,要调动他的积极性;第三个就是保护耕地。”

  袁隆平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试验田里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粒子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朋友散步累了,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袁隆平:“这叫禾下乘凉图。”

  记者:“现在还会有这样的梦想吗?”

  袁隆平:“只是一个梦。我倒希望这个梦能够实现,那中国人吃饭就不成问题了。”

  袁隆平委员向我们透露,国家对他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视,最近三届政府,都分别向超级水稻的研究项目拨付了1000万的科研经费。他还告诉我们,最近去超市,他发现每斤大米涨了三毛钱。尽管要多掏点钱,但袁隆平还是很高兴,他希望粮价高了,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1 12:03:00

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了.它涉及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提高粮食的产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增长的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可农业的不稳定性使商家不愿投资在农业上,这才是导致谷贱伤农的根本原因,国家奖励这方面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1 13:01:00
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之后对农民影响不大,但对全社会有极大好处,尤其是对中国这种粮食相对缺乏的国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1 22:27:00
恩,按照现在的人口学家预测,中国所能承受的极限人口就是18.6亿,而减少人会造成老龄化,成为贫穷的老人国,所以只有尽量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够大量解放农村的青壮劳动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2 20:40:00
我想谷贱伤农主要是因为在同一市场范围内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但如果市场范围扩大(如出口),多余的产品当然也能够获得额外的利润;另外,技术水平的提高,至少也能降低劳动力等成本,用这些成本同时也能为社会谋求更多的福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4 17:06:00

  我是这样理解的.鼓励培育良种,是想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力,这样可以让更少的人来完成粮食的供给,也只有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推进我们的城镇化建设.这样,即使生产力上升很多,也不会造成粮食的过剩供给,更不可能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4 20:07:00

谷贱伤农是基于技术水平不变以及外生变量不变的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消费的量是固定的,但是你会发现,人口是如何增长的?

对于短期来说,谷贱伤农的,但是可以考虑一下,

对于十年前的时候出现谷贱伤农是粮食的产量拿到现在来说,或许还不够需求呢?

正是基于长期的变动性,鼓励科技进步是必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5 09:08:00
以下是引用zlp221569在2005-7-6 8:55:54的发言: 求教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由于粮食是一种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因而有"谷贱伤农"之说.但国家为什么还要重奖那些发明高产优质良种的科学家呢?

愚见:

原粮食与良种之间是一种劣等品与正常品的关系。随着收入的提高,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会减少对原粮食的需求量(太难吃了),消费者纷纷追求高质量产品,而此时良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国家鼓劢并支持对良种的开发。

谷贱伤农是针对一种产品(原产品)而言,不涉及两种产品之间的比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5 10:14:00
谷子多了价钱就会便宜,所以说对农民不好,但是,如果谷子不够吃,会有很多人饿死的,科学家发明好的种子,就给许多人带来了生命,农民无非少了点利益,哪个更重要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6 16:57:00

每个生产的农户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没有能力影响市场价格,在现有的价格基础上,利用新的品种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这样导致新品种的广泛推广。如果所有人都采用了新的技术,而某一个农户没有采用,那么,他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如果,生产农作物的是一个单位,可以进行控制产量,那么,这种情况就不会存在,主要原因在于:该市场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每个个体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在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这样也许就有出现了产量增加而收益减少的情况(只是可能,不是说产量增加就一定使受益减少)。

即便该情况出现在垄断的市场上,技术的进步也是受欢迎的,成本的降低是每一个生产厂家所喜欢的,至于产量的变化要看该厂家在市场上是处于什么位置,面对什么样的需求曲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7 19:49:00

虽然伤农,但最后却能使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节省了整个社会的资源,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7 20:45:00

谷物作为粮食缺乏弹性,当发明了良种后,生产谷物的效率提高了,也就是单产量提高了,从而让谷物的真实价值应该是降低的。又由于缺乏弹性,所以降低了价格的谷物对农民是一种伤害。不过也可以这么看的,当大多数农民还不是普遍运用新种法的时候,某个或某一少数部分的农民使用良种,可以让其以更低的成本生产谷物,再以市场价格出售以获取利润。但当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时候,就没有了利润了,情况可能会比以前更差也不一定。不过国家对农民是有政策保护的,如限制产量,补贴等。不过社会是要越来越进步的,这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鄙人见解,不吝赐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