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绝不可能对粮食市场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而要积极施以干预。
表面上,人们常说农产品市场与股市是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但事实上,政府对它们的干预非常明显也非常多。
我想政府在一定时候对谷物有个起码的收购价吧!
而且就像上面讲的,发展优良品种是为了提高亩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样缓解了土地的稀缺性!
静态 分析中没考虑技术的变化
农业是基础,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无农不稳,农业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发展农业不是为了帮你解释经济学,也不会在经济学认为他不合适的时候不发展,因为,农业是人类的命脉,关乎我们的生存之基.
每种学说都是有它的界限的,你无限制的使用,必然导致错误,如果真的错误的执行,那就会带来灾难.
不要为理论而理论啊.
所以你这个命题基本没有意义,不管怎样,农业越发达越好.
我认为农业这些关乎一个国家根本命运的行业,就不要用经济学的筐子来套,那样的话,只会害人的.
各位不要学了理论,忘了现实啊.
短期来看,的确谷贱伤农,
但从长期来讲,提高农业技术一定会增加社会福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发展良种是为了“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相对而言就是降低地租。
国家、民族只有在脱离土地的限制后,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民族——即粮食安全。
通常,人们总是假定粮食是纯私有产品/纯公共产品,都是错的,依据这种假设提出的经济政策的结果就是饥荒。
现实中的粮食应该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私人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粮食政策,避免饥荒。
谷贱伤农假设技术没有提高等一系列变量
而技术提高之后将会出现新的均衡
可以获得相对优势,国内贸易其实和国际贸易是相通的
首先要明白得出谷贱伤农这个结论的前提条件:完全竞争市场,技术不变(供给曲线的弹性不变),需求不变,封闭型经济,局部均衡。
可以从许多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1 个人角度,在这个市场上每个农民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他的判断是基于过去的价格信息。 不难发现,如果农民不尽力提高产量,他将遭受更大的损失。诚如前面的作者所言,这个分析有点类似对技术进步与垄断利润的分析。
2 从宏观上讲,提高农业技术对提高粮食总量,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等有重大影响。
美国政府对美国的农业不间断的进行了100余年的补贴与技术投资(农业机器与良种),而是美国的农业生产率高到令人乍舌的地步,“谷贱伤农”静态上说不假。但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农业的价格,整个社会对于必须得粮食所需的消费资金就少了很多i,这样,相当于增加了收入,则由于收入效应,人们在购买更多(但总量更便宜)的粮食同时会购买更多的其他产品,刺激了总需求,造成物价总水平上升,而短期供给曲线则向外移动,则厂商有了扩大投资扩大生产的需求,而人们对于手中过剩的资金也有了投资的想法,等等,总之在微观上,走出了整个农业外,其他产业都由于总需求的向外移动而使得厂商按照边际效用理论可以雇用更多的工人,农业的“不景气”,使得农村劳动力市场供给向城市劳动力市场转移,最终,变相的进行了“圈地运动”,但这最终也会有几个问题,但就不是这个范畴的了
我是学数学的,没接触多久经济学,权当一笑
良种,可能是提高产量,也可能是生产出更合乎人的需要的产品,这些会有不同的需求曲线而不是原来的需求曲线。
是不是一个课堂讨论题:)
应该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包括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再次分配
和生产力提高导致工人失业,以及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工人失业相类似
谷贱伤农的前提是供给弹性小,而两种的改进后,产量的变化会是弹性增大:农民收入变化=价格变化×产量变化
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了.它涉及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提高粮食的产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增长的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可农业的不稳定性使商家不愿投资在农业上,这才是导致谷贱伤农的根本原因,国家奖励这方面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是这样理解的.鼓励培育良种,是想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力,这样可以让更少的人来完成粮食的供给,也只有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推进我们的城镇化建设.这样,即使生产力上升很多,也不会造成粮食的过剩供给,更不可能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
谷贱伤农是基于技术水平不变以及外生变量不变的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消费的量是固定的,但是你会发现,人口是如何增长的?
对于短期来说,谷贱伤农的,但是可以考虑一下,
对于十年前的时候出现谷贱伤农是粮食的产量拿到现在来说,或许还不够需求呢?
正是基于长期的变动性,鼓励科技进步是必要的
愚见:
原粮食与良种之间是一种劣等品与正常品的关系。随着收入的提高,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会减少对原粮食的需求量(太难吃了),消费者纷纷追求高质量产品,而此时良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国家鼓劢并支持对良种的开发。
谷贱伤农是针对一种产品(原产品)而言,不涉及两种产品之间的比较。
每个生产的农户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没有能力影响市场价格,在现有的价格基础上,利用新的品种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这样导致新品种的广泛推广。如果所有人都采用了新的技术,而某一个农户没有采用,那么,他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如果,生产农作物的是一个单位,可以进行控制产量,那么,这种情况就不会存在,主要原因在于:该市场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每个个体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在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这样也许就有出现了产量增加而收益减少的情况(只是可能,不是说产量增加就一定使受益减少)。
即便该情况出现在垄断的市场上,技术的进步也是受欢迎的,成本的降低是每一个生产厂家所喜欢的,至于产量的变化要看该厂家在市场上是处于什么位置,面对什么样的需求曲线。
虽然伤农,但最后却能使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节省了整个社会的资源,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谷物作为粮食缺乏弹性,当发明了良种后,生产谷物的效率提高了,也就是单产量提高了,从而让谷物的真实价值应该是降低的。又由于缺乏弹性,所以降低了价格的谷物对农民是一种伤害。不过也可以这么看的,当大多数农民还不是普遍运用新种法的时候,某个或某一少数部分的农民使用良种,可以让其以更低的成本生产谷物,再以市场价格出售以获取利润。但当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时候,就没有了利润了,情况可能会比以前更差也不一定。不过国家对农民是有政策保护的,如限制产量,补贴等。不过社会是要越来越进步的,这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鄙人见解,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