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利用假期回家探亲。回到广袤的豫东平原一隅的老家。作为在外工作的一个农家子弟,利用这次机会,还是比较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的。回到家的没几天,我就从邻居家的孩子中发现,他们大多数刚从深圳、山西等地打工回来。而这些孩子在去年春节我回来时,还在上初一或初二。由于自己是通过上大学走出农村的,所以我就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也多了解了一些情况。这里举两家例子:一家是自己叔叔家的孩子。一家三个男孩子,老大于2003年辍学去广州一家电子厂打工,老二于2004年辍学,当时在读高一,自己搬着登子就回来说啥都不去上学了,老三于2007年春节辍学,寒假结束后就没进学校院了,于2007年3月来北京一家服装厂打工;一家是自己邻居家的孩子,大的2007年初从初二辍学,小的在读初一,但是据反映也是经常旷课,出入游戏厅,网吧等场所,成绩不好。这是点上的东西。据了解,我们村目前初中在读学生仅占到适龄青年的50%左右,其余的都已辍学,辍学的大部分在打工,通过观察,正在上学的也有部分准备辍学。有在外地的,有在本地乡镇企业的,也有跟着亲戚干个体的。从我们村周围村的情况看,这不是个案。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3、2004、2005、2006、2007年度初中学生在校率和毕业率都在下降低。
下降低的原因,除了是国家教育年度公报中指出的出生率下降外,很大一部分与农村现在的辍学率上升有关。
通过观察我们村农村青年学生辍学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上的影响。目前,由于国家对于三农工作的重视,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实施,加上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农民收入在逐年增长。农村上学小学还可以承受,但是到高中以后,需要到县城上学住校,加上住宿费、生活费和学费以及其他资料费用,每年都要花上5或6000元。农村实际收入还是比较低的,农民承担的教育负担也比较重。经济的原因导致了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尽早下学来挣钱。
二是社会打工风潮的影响。我省这几年根据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实际,作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发展部署,以政府为主,组织大多数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我们村大多数人前往山西临汾、晋城、猴马等地,从事建筑业。近几年,更多的青年人初中或高中没有上完辍学后,去了深圳、广东、福建等地从事电子、制衣等行业,工种上还有车工、技工等,工资也还不低,每年除去生活费等杂费外可剩余一万或近两万元左右。我们村左临付井镇、右接安徽界首市,各地打出的招工广告铺天盖地,还有来自北京、广东等地的一些招工人员,鼓动这些下学的人前往打工,并许以优厚待遇。这些都对在校青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面临这种诱惑,不能安心学习,从而产生辍学想法。
三是网络影响。随着计算机在农村的逐步增多,学校附近的网吧也逐渐增多,这些网吧吸引的对象就是广大在校学生。有些学生逃课而沉湎于网络当中,影响了学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浪费在网上。成绩不好,老师批评,家长抱怨,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里压力。,使他们想从学校这个圈子中走出来。
四是青少年辍学具有区域性的蔓延和传染特征。
五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农村部分地形区蔓延。一个是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但是高中和职业教育等收费还是比较高的(需要实地调查数据支持),特别是考上大学后,虽然有国家的助学金、奖学金,但是大部分农家及农家子弟对此是没有信心能够拿得到的。特别是大多数老百性认为,即使大学毕业找一份工作也是比较困难的,教育投入与产出不对等,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收益没有乐观预期。
当前,城乡之间的社会流动形势,决定了农村的孩子要想走向城市,一是求学,高考,独木桥,然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二是参军。三是打工。前两条路在农村已不具有优势,第三条路相对较多。从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现在农村中小学教育堪忧的现状。
从社会学角度上来讲,社会各阶层之间要有一个比较流畅的通道,以利于融和稳定。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民一直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求学便成了大多数农村孩子步入其他阶层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的孩子大多数不上学了,出去打工了,短期内可能改变家庭和村庄的面貌,但是长此以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便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