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的爱好者 发表于 2014-7-25 00:44 
首先,非常感谢老师的在线答疑!
我的问题是:欧债危机对德国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呢?经过一系列的欧盟国 ...
谢谢这位同学的提问!
欧元区这一货币联盟作为一个“非最优货币区”,其内部宏观经济条件(如银行监管体系)和经济结构各不相同,在面对各类经济冲击(economic shock)时,极易遭受各种不对称冲击(asymmetric shock)。在共同货币下,欧元区国家丧失了通过汇率政策这一重要手段来调整失衡,但一方面,劳动力自由流动不充分、欧盟层面缺乏统一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工资政策缺乏弹性等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尽管《马约》第104c条第2款与《过度赤字程序议定书》第1条规定,欧盟成员国应把财政赤字与ZF负债分别控制在3%与60%以内,对此却并没有刚性的约束;因此,竞争力不强的成员国通过各自为阵的财政扩张政策(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又得益于以德国等国信用为基础的低融资利率,故希腊等国可在金融市场轻易获得低成本并超出其财政承受力的资金,金融市场风险不断累积)来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必然选项,导致其公共债务随之大幅上升,承受金融市场冲击的能力愈加脆弱,从而在2007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而在“不救助”(no Bail-Out)原则下,各国须对本国负债负责,导致高负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信用度走低,融资成本上升,又反过来加剧债务危机,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重债国难以为继,引发欧元区金融市场动荡,并波及财政状况良好的国家,进而危机整个欧元区的存亡。这就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源。
因此,欧元区通过建立事实上的最后贷款人制度(OMTs加ESM)暂时平息金融市场动荡之后,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建设期。而此种建设的方向,则从上面的论述已可见端倪,即:
1.督促竞争力不强的国家实施结构性改革,以增强竞争力,尽可能减小欧元区宏观经济失衡的压力,可以预见,而这一改革的方向将参考德国从1982年以来所进行的回归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方向路径:“减税、削减福利、私有化、削减补贴、劳动力市场松绑、减少市场管制”,即尽力减少行政力量对市场的干预,确保市场的完全竞争,以提升竞争力。
2. 建立银行联盟(banking union,包括单一监管、清算和存款保险机制),对金融市场的最重要主体(银行业)进行统一审慎监管,确保整个欧元区金融市场安全与稳定,以有效应对外部金融冲击;
3. 在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制度改革仍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引进更具刚性的财政约束与转移支付机制,甚至财政联盟(fiscal union),以平抑各种原因产生的不对称冲击,从而完善“最优货币区”,稳定货币联盟。
最近一年多以来欧洲/欧元区的相关举措基本上在这个框架内进行。
这就是欧债危机和相关国家须进行协调和调整的背景。具体到德国,1970年代,凯恩斯式总体调控下过度的国家干预严重损害了德国的竞争秩序,德国经济陷入增长困境;为应对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挑战,1980年代以降,德国致力于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回归竞争秩序为核心的社会市场经济,经济竞争力因此逐渐恢复,从而才会在欧债危机冲击下表现不俗,这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制度自信。
因为德国等经济体的强大竞争力和共同货币区的建立,用一些学者的话来说,危机爆发之前,欧元区已形成以德国为代表出口推动型国家和以南欧国家为代表的债务驱动型国家的共存和互补的模式,一旦债务驱动型国家的债务难以为继,危机自然就会爆发。这些学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高欧元区的工资比例,借此减少南欧国家支出中的债务比例,从而消解债务危机。我个人则认为,南欧国家的竞争力不足,恰恰就是因为国家对经济过程干预过多,如果再施行更积极的工资政策,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无异于南辕北辙。因为债务危机的根源是欧元区的非最优货币区性质,所以思路应该放于完善最优货币区,目前欧盟的政策措施也印证了我的这一思路。而德国无疑需要在这一进程中发挥更积极作用,并承担更大责任!
希望我的回答令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