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爱储蓄 债务不崩盘
2014/7/28 解放日报
中国债务不会崩溃,感谢存款人吧。
渣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日前发布研究报告,截至今年6月末,金融信贷总额占GDP比重达到251%,比一季度末该行测算的245%略有上升。估算的依据数据,包括对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离岸跨境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以及财政部发布的债务数据所作的一些微调。
这个数据,说明中国企业负重债前行。从2008年经济危机从2002年至今,中国信贷总量持续增加,信贷总量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不到150%上升到了2012年的超过200%,为了保证经济增长,企业债务杠杆上升。
从短期看,中国债务不会崩盘,并非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有多顺利,而是有投资恐惧症的储户有多信任银行。根据央行官网6月12日公布的数据,截止5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1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人民币存款余额109.82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3个和5.6个百分点。5月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37万亿元,同比少增110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69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47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3027亿元。5月末外币存款余额5658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当月外币存款增加366亿美元。
在存款中约有40%左右是活期存款,为银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资金。不仅住户,公积金与社保的一部分也以活期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这样的资金链条才保障银行无忧,加上此前上市获得的廉价资本金,使得银行稳赚不赔,保住了中国金融江山的命脉。类似于余额宝背后的货币基金,之所以受到严厉调查,根源就在于动摇了银行的廉价资金来源。
随着股市与各类宝宝收益率下降,居民更相信储蓄。央行进行的调查显示, 2014年第2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了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7.6%,较上季上升3.4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占18.4%,较上季上升0.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占34%,较上季下降4.2个百分点。在中国这样的经济体中,银行的作用在增强,而不是在削弱。
想让中国债务崩盘,办法是,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直接让储户因银行破产受损,导致储户失去对银行的信任。中国储户与投资者合二为一,无法承受高风险,信托有风吹草动,就逃进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有风吹草动,就躲进储蓄,如果储蓄也出现问题呢?很多乐观者说,逼出储户的存款进入债券、股票等市场,就能够为实体经济输血,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这是一厢情愿,储户的做法是换成欧美国家的货币,是窖藏起来,是参与无风险打新,即使申购成功率不到千分之一。储户嗅得到风险的味道。
日本是典型案例,这个高负债国家没有发生债务危机,甚至日元还成为国际市场认可的主要避险货币,乌克兰在为火药桶,日元汇率相应上升,而日本国债收益率接近2013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原因就在于,日本债主主要在国内,日本人的好储蓄全球闻名,日本人还成为全球首要债主。日本财务省5月公布,截至2013年底,日本的海外资产净债权总额为325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9.7%,连续第2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净债权国。设想日本国民不再储蓄、日本金融机构不再购买本国债券,恐怕崩盘就在眼前。
靠国民储蓄可保眼前无债务崩盘之忧,却不可能让经济成长,目前ZF与国企手中沉淀百万亿资产,试图以高价吸纳民资,一些大型僵尸企业希望通过ZF补贴、股债融资苟延残喘,这只会让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债务风险如堰塞湖高悬头顶。
从长期看,中国经济摆脱债务重负健康前行,只能靠市场手段优胜劣汰,进入痛苦的出清过程。任何依靠行政手段摆脱高负债、建立良性市场的想法,是不切实际不可行的,将遭到市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