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保证最初单位财务预算的正确执行,(如需论文服务,请联系:硕士毕业论文http://www.51fabiaowang.com/jzgcsks/8834.html或可咨询qq:1977312678)以及保证单位的财务活动全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发生经费浪费。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部分,事前主要审核经费的开支计划和预算;事中主要检查经费支出是否与预算相符合,并详细审查相关财务活动单据,避免计划外开支、经费挪用事件的发生;事后主要是处理揭露的贪污挪用经费等违法行为事件。但要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合法合规,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会计监督机制。
一、会计监督体系概述 会计监督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是社会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会计资料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就必须要建立与执行“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所谓三位,是指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单位内部会计监督、ZF监督和社会监督,也是会计监督的三个重要主体。所谓一体,是指上述各层次监督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协调的有机整体。由于上述三种监督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存在,因此会计监督实质上是利用三种会计监督主体的利益关系形成的一种相互制约与监督关系。对于内部监督来说,其本质是一种内部控制;对于社会监督来说,其是对内部监督的再监督;ZF监督,则是对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再监督;三种监督相互补充、制约的不可替代关系,构成了我国现有会计监督体系。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是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性,以及保证单位财务会计活动符合国家的相应法律、法规以及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制度;内部监督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经营管理水平、效率,是事业单位内部一种有效的财务监督管理办法。内部会计监督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立、健全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机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措施之一的会计核算,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内部已经发生的、被记录和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通过对已有经济业务会计资料的分析、核查,来了解企业过去开展的经济活动,确定其是否合理,还可以依据已经发生的财务活动和规律预测单位未来财务支出情况。正常情况下,年度工作时间过半、完成的任务过半,相应事业单位的会计经费支出也应该占预算指标的一半上下,这表示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是基本平衡的。如果出现工作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经费支出却远不到一半时,这表示预算在年终会有节余;反之,年终经费支出可能出现超支。科学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不仅可以预测单位的各项经费支出及未来情况,还能有效预测外收入,会计核算对事业单位财务经营与管理具有重要预测与指导作用。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决策,是与内部会计监督相伴而行的,财务决策要严格按着单位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相关活动经费标准、以及事先编制的单位预算等进行;如果出现财务决策异常过高或乾过低,就要注意在异常的方面加强会计监督,核查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等。总之,保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是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会计检查监督,搞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 事业单位的上下级财务部门之间,财务部门与本级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以及单位员工与财务部之间,除了有领导关系、指导关系以外,还存在着一种监督核查关系。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和员工等对单位的财务支出状况有知情况,也有监督权,必要时可以对财务部门进行会计检查。特别是上级管理部门,必要时要对下级财务管理部门进行会计检查,是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重要手段,旨在让下级财务部门形成正确的认识以及制定与执行相关管理制度。通过上级以及本级会计检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政策方针及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指导和促进事业单位搞好会计工作。
(二)严格事业单位预算支出,保障经费领拨供给 严格事业单位预算支出,一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执行过程的严肃性;单位预算一经上级批准,就具有了基本的法律效力,需要单位严格按着预算执行财务支出;对于事业单位来来,拨款是执行单位预算的重要一步,首先要把好预算拨款关口,严格按预算拨款。二是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也要积极的督促单位任务的完成;对于那些经费使用完毕而没有完成相应任务的情况,要严格进行支出核查,是否存在的胡乱使用经费状况;对于预算估计严重不足,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