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L2 通过
考试经验总结:
首先说明一下背景。目前全职做非金融相关工作,工作第3年。本科985,211,成绩中等,金融专业,但本科阶段没把经历花在学习上,参加了很多校园活动。本科毕业后去美国念金融硕士。本以为,在金融界熏陶了这些年,靠自己的专业基底应该不至于挂吧。而且一级确实只复习了一个多月(当时还在上学,所以可以当做全职)。但2013年第一次尝试二级,确实挂了,而且相当惨烈。事实证明,一切怀着理想主义和侥幸心理的人在CFA烈火般的考验下都会原形毕露的。
基于第一次的努力成果,第二次复习时间从1月到6月,大致在250小时左右,考前请了2天假。写完了一本A5笔记本,做了3年共6套mock,做了一遍curriculum课后题。
第一次的成绩先晒一下 3A2B5C
Item Set
Q# Topic Max Pts <=50% 51%-70% >70%
-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36 * - -
- Corporate Finance 36 * - -
- Derivatives 36 - * -
- Economics 18 - - *
- Equity Investments 72 - - *
- Ethical & Professional Standards 36 * - -
- Financial Reporting & Analysis 72 * - -
- Fixed Income Investments 18 - - *
- Portfolio Management 18 - * -
- Quantitative Methods 18 * - -
惊愕之余,对失败原因总结分析,觉得原因应该出在“抓大放小”上,这一点我会用2014年第二次的成绩进行对比。抓大放小具体指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二级中非常重要的FRA,corporate finance和ethics都在50以下。对于关键模块的忽略,总体分数当然“嗖“得拉下来了。另外,考试过程中碰到大面积不会的题目,完全乱了阵脚。
任何考试都是与时间的赛跑。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到最充分当然最好,但本篇的背景还是希望圈定“全职工作兼职复习”的范围内。第一次备战,时间管理的漏洞也是重要的战败原因。2月份做了一个时间安排,当周就没有认真执行过。后来每天都忙着各种杂事,工作也没有停下。匆匆见到了5月底,还没做模考题。这就进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觉得复习得不够好,做mock完全是浪费了宝贵的一天;另一方面,到底哪些知识点需要加强,哪些可以放一放,考试的感觉怎么样,这些不通过mock是无法真实地得到反映的。在纠结中又度过了两周左右,直到考前两天,我才匆匆做了一下mock,结果可想而知,大概正确率只有50%上下。最终怀着试一试的心态进了考场。
Q# Topic Max Pts <=50% 51%-70% >70%
-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18 * - -
- Corporate Finance 36 - - *
- Derivatives 36 - - *
- Economics 18 - * -
- Equity Investments 72 - - *
- Ethical & Professional Standards 36 - - *
- Financial Reporting & Analysis 72 - * -
- Fixed Income Investments 18 * - -
- Portfolio Management 36 - * -
- Quantitative Methods 18 - * -
第二次4A4B2C,算是低分飘过,但与想象中相差不大。
第二次的复习首先在计划上进行了完善。有人说心中有计划就行,我还是死板地把时间都一一写下了。有人认为,具体复习得进度还要看形势,有很多变数,太早定下来反正到后面也要修改。我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首先确定大的模块。我看了看去年的经验汇总,普遍来说大家差不多要保证三轮。于是我大致确定了以下三个模块:
内容 产出
第一遍:notes and text book note看蓝色题目,先不做课后题 知识点笔记
第二遍:Curriculum题目 做curriculum课后题目 错误笔记
第三遍:sample exam及mock 做题目 错误笔记,思路图
确定具体时间的时候是一次进行的。比如第一个模块进行完了,进入第二个模块之前,再按照已经完成的第一轮情况对第二轮的复习时间进行调整。第三轮同理。以下是我制作的甘特图。根据第一次考试结果,黑色星标是重中之重,复习完了这些之后总体复习态势就比较有底气。所以我没有按照note的内容顺序,而是按照对自己的重要程度。
这是我当时做的时间安排。最终的执行没有分毫不差,大概差距在2周以内。
后面两轮也都制作了这样的甘特图。制作甘特图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审视之前自己复习得到底扎实不扎实。很多经验贴都说,CFA考的就是知识点的扎实度。我在做甘特图的时候就不断地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做到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这样一遍遍梳理下来对最终总复习还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还要说一点,就是一定要不断明确自己的位置,我是指目前手头复习的内容和整体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其他板块的内在关系。这一点上我还是推荐网络上一些机构提供的总结资料。他们对知识点的梳理忘我在最终复习阶段不至于在某一个点上迷失掉,钻得太深。我觉得二级的内容前后照应,这点可以减少记忆的负担。例如对Cashflow的计算方法,cor fin和FRA里都出现了,可以依靠推理合起来记。
总之我觉得这个考试is here to pass, not to fail you.从46%的通过率来讲,也是reasonable的。当然不排除有些人理解力和记忆力都超强,但是从普通人的角度讲,既然有客观的通过率在,认真地把材料过了三遍就应该可以在握了。
L3还在前方等待,今年准备早点开始打点起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