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论文版
2648 8
2014-08-0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经济学家Anderson和Auffhammer最新的论文的标题是 Pounds that kills——The External Costs of Vehicle Weight,这篇文章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两位经济学家选取了美国轻型卡车的重量作为研究对象,从平凡的问题入手,推出了令人震撼的结论。这篇文章已经被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刊发。

    这篇文章的idea非常非常的简单,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在生活中,如果两辆车相撞,那么重量大的车更占便宜,更重的车也能提供诸如更大的储物空间和更豪华的车内设备等等效用,因此,在预算允许的前提下,人们会倾向于购买重量更大的车。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车辆重量的增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伤亡率,因此,个人购买重量更大的车辆会带来负外部性。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尽管我们并不直接地要求购买更重的车辆,但一般来说,更豪华的车辆,自身重量也越大。更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所谓日系车钢板薄,轻飘飘,不够结实,不安全;德系车用料扎实,钢板厚,安全性好。我们可能不会直接地选择更重的车,但我们观念中更好的车的特性常常与重量联系在一起(可能省油是一个例外)。联想到美国的汽车文化,这一点在美国更加突出。整个文章讲的故事,是非常生活化的。

    文章用的工具也是简单的,模型部分就是一个消费者选择理论,效用函数与预算相切,中间加了一个体现外部性的项。计量部分主体就是OLS,没有采用什么花哨的技巧但是最后的结论很震撼,美国一年因为这一外部性造成的社会成本达到500多亿美元,接近每年温室气体超标排放造成的损失。这个结论很令人惊奇,但看过文章以后会感觉很令人信服。作者在可能被challenge的地方基本都做了解释和验证,比如互为因果(买重量比较大的车的人可能本身发生事故的倾向就比较大,比如公路飙车阔少,比如悍马暴力男,比如速度与激情),比如幸存者效应(数据库中一般只会体现发生了事故的部分,安全行车的数据可能没有体现),作者都一一作了甄别和检验,但使用的技术也很简单。

    这篇文章如果在某些期刊投稿,说不定会遇到问题,看起来不够炫,没有理论的创新和繁复的推导,没有高大上的各类计量技术,但这篇文章的优势也在于简单,还在于实用。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估计两位经济学家的灵感可能就是在公路上被悍马超车的时候产生的吧),结论也非常实际。这个外部性造成损失很大,因此,ZF应该开征相应的税收来解决问题。技术很简单,加上细节部分处理得很完备,结论很有说服力。

    国内的期刊很多时候追求理论化,甚至在某些经验之谈里,会出现这样的句子:没有用XXX的就别投了,或者说用XXX的也想投,铁定被拒。实际上,最近的五大,这一类简单粗暴的计量文章还真不少,比如AER forthcoming的文章里,研究撒哈拉非洲的采采蝇对当地的人口密度、内生奴隶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文章;研究坦桑尼亚的妇女节育措施的文章;研究阿富汗的选举和新的监督技术的采用以及候选人的人际关系的文章;估算意大利的ZF投资乘数的文章,都是这个类型。有好的问题,有好的结论,很多时候就已经足够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是Levitt?)。这似乎才是经济学的本质——古希腊的ekonomics,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家政学。我们并不缺乏理论,但发现和解决这种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发达。整体来看,中国学者也比较长于理论,少有这一类切入生活甚深的文章。
   
    还有,我们还是应该买轻一点的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1 23:05:01
哈哈,有幸读到,谢谢
希望您下次有文章上传一下,告我一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 23:09:32
《Pounds that kills——The External Costs of Vehicle Weight》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 23:10:47
sandymandeling 发表于 2014-8-1 22:5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经济学家Anderson和Auffhammer最新的论文的标题是 Pounds that kills——The ...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21:47:15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3 21:12:04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