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4-8-2 17:11:19
现在申请都有学校和学院两级明文规定,一般学院规定略高于学校。比如很多学校有毕业学校必须是211或者学科为国家重点等,英语必须要6级,这些硬性条件,学院和学校都要监督和检查的,过了学校的门槛,然后还需要通过考核导师组的测试,通过这些关口,主导权才由导师决定,所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黑的,而且试行的学校很多都是根据学科生源质量和自身实际来确定考试还是申请,总体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仅有少数最好的名校大范围试行,具体效果的话还需要时间检验,我觉得学校试行申请的出发点是好的,关键是看学校不同审批的监督和导师的自觉,一句话:这是很多学校为了招到优秀学生而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而参考国外设定的选拔规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7:11:45
鹊桥仙子 发表于 2014-8-2 10:18
对,以我的实际经验来看,硕士来自哪个学校,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出身”,作用非常大,有时候甚至起到决 ...
反正是申请嘛,也不费劲,申请的人特别多,初审简历估计只看本硕学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7:13:25
感觉这样更合理,本来读博的就容易呆板,减轻初试比重更利于博导挑到合适的人。有其他想法的博导需要法规制度去规范,和申请制没必然联系吧,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7:14:36
dengyfman 发表于 2014-8-2 14:24
不能抹杀考试的重要价值。如果真的足够优秀,何惧考试?虽然有一些个案是不会学习、不能考试者也优秀,但这 ...
关键是复习考试太浪费时间了,重复的东西翻来覆去的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7:28:46
制度再好,也得看由谁去落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7:35:51
凡事不能太认真,更不要去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7:40:48
希望能把硕士中有学术功底的人招上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7:50:22
设置一个门槛,但会不会走样,很难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7:55:04
刚通过了厦大wise的申请考核。。

感觉很不错。。因为我本身是一个爱搞研究不爱考试的人,申请考核给我了很好的机会。。

若要单论备考和考试,我肯定比不过一部分勤勉读三高的女生,但其实她们连论文都没读过几篇,更别说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7:55:22
人情货币化或将继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8:01:35
如何减少可能的寻租在这个国度就意昧着更公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8:02:30
其前提是学术圈子纯净,博导能慧眼识人,敢于用人。没有这些前提,就会变成小圈子的游戏,后果很严重。不过,从长期来看,这样做事必须的,也只用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博导招生的声誉机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8:06:41
关键看具体操作,怎样做到公平、公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8:17:55
非常好,呵呵,关键是如何保证公平!如何让行政权力退出博士入学环节这是关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8:31:44
我也有同感,毕竟硕士阶段的学习是为博士阶段的进一步研究做准备,硕士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生,而应该是初等阶段的“学者”,既然是学者就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反观我们国家的硕士培养现状,十之八九的硕士生无心做学问,而是热衷于考证、实习、混日子的人也大有人在。做学问是个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跑,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真正出成果,而马拉松选手大多爆发力不强,现行的考试制度的一个弊端就是将那些真正想做学问但是爆发力不强的人堵在大门之外,因为毕竟有些同学是考试型的选手,入学考试考得好不一定代表进了学校之后就做的好,这是在我们身边得到无数次证实的例子,一个喜欢钻研的硕士生如果在硕士阶段专心学术基础知识的积累,那么他很可能继续读博深造,在统考制度下,他可能初始发挥失常,也可能因为自己不擅长考试而被挡在博士大门之外,现在的申请考核制度的好处在于,它鼓励有志向的硕士生们在硕士阶段就做一些学术研究,而非将时间花在考证、实习等事情上面,基数的增多同样有利于博士招生单位选拔真正的人才。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实行申请考核制的院校都会列明申请的条件,这些条件中往往会有类似“以第一作者在《##研究》上发表论文的可适当放宽条件”等条款,这些优惠条款在一定成度上是一个双赢的条款,第一,对招生单位而言,甄别出了一个人的水准,第二,对个人而言,避免了因为制度上的缺陷而被埋汰的危险。申请考核制其实更多的是招生单位为过往几十年硕博招生制度反思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8:43:43
分数考的高不一定科研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也不一定考试分数就高。博士生录取通过“申请考核制”也没有完全否认考试制,很多高校都是两种方式并行,这对灵活选拔人才有一定的帮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8:51:01
还是关系型社会的背景下,这个考核应该由谁来做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8:59:09
观望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9:04:25
有利有弊 可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9:08:12
但是具体操作要设计好,否则成为很多偷懒的学生混文凭的快车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9:09:43
的确,那些出身较为被动的考生基本很难进入较为好的学校深造,你看夏令营入选名单都基本是211以上的。本来可以屌丝逆袭的那种就可能戛然而止。更多希望两种方式同时考虑,像上财那样,既有前期的申请制,同时也有后来的考试制,而且前期申请制最后环节不幸被淘汰的考生如在考试中能发挥的正常优先录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9:23:14
不看好,难免走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9:25:28
建立监督机制对申请者进行审查和通过,而不是只通过导师,限制导师权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9:56:59
如何能够准确的量化录取标准,从而避免可能存在的交易和舞弊,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19:58:41
观望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20:02:49
非常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20:28:08
这个应该不错,我觉得还可以更往外拓展下,对已经工作的,或者是在一般学校当老师的青年教师,都可以进行申请,也许对青椒是个比较好的机会吧^_^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20:38: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20:59:22
我觉得挺好的,可以尝试,对于硕士期间发了较好论文的人拥有更大的机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 21:10:08
难说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