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自2002年欧元进入流通以来,欧元区经济表现一直不见起色。本文对货币一体化的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给出上述现象的一种经济学解释。本文发现货币一体化对欧元区经济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影响:第一,是货币一体化的通货膨胀效应;第二,是货币一体化造成的差别产品效应和竞争力的削弱;第三,是货币一体化带来的组织呆滞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欧元区货币一体化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弊大于利,欧元并非一种成功的区域性货币。有鉴于此,必须慎重对待东亚未来可能的货币合作,慎言区域货币一体化的道路。
关键词:
货币一体化,通货膨胀,差别产品,集体行动
1999年1月1日,欧元进入帐面流通,2002年1月1日,欧元现金开始流通,从2002年3月1日起,欧元作为唯一的法定货币开始在欧元区12国流通。虽然在欧元进入流通以前,人们对欧元寄予厚望。但是自从欧元进入流通以来,欧元区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经济增长乏力(见图1),劳动生产率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连续三年超标。虽然欧元区经济表现不好受到了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但是,就我们研究的结果来看,货币一体化显然是造成欧元区经济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货币一体化对欧元区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一,是货币一体化的通货膨胀效应;第二,是货币一体化所造成的差别产品效应和国际竞争力;第三,是货币一体化带来的组织呆滞效应。其中,第一个效应是造成欧元区内需乏力、生产率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个效应则是造就欧元区内新的贸易壁垒(即差别产品壁垒)的主要原因,由于差别产品壁垒的产生,货币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便被大大地抵消了;至于由货币一体化所带来的第三个效应不仅没有能够带来欧元区货币地位的上升,反而使得欧元变成一种更加刚性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货币。
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2004。
一、货币一体化的通货膨胀效应
欧元流通所产生的第一个效应是通货膨胀效应。从统计数据来看,当日本在遭受通货收缩的痛苦时,欧元区国家却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通货膨胀现象,欧元区的广义(M2)货币增长率逐年上升,1994年为2.3%,1995年为5.5%,1996年为4.0%,1997年为4.6%,1998年为4.8%,1999年为5.5%,到2001年时竟然高达11.0% (IMF,2002年9月),广义货币如此快速的增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欧元区愈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倾向现在的问题在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欧元区持续增长的货币供给、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断超标的通货膨胀率呢?
1.货币统一的政策效应
欧洲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保持单一消费者物价逐年递增率低于2%来维持欧元区内的货币稳定。但是,欧洲中央银行的这一最终目标很快就受到了来之于欧元区成员国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的挑战,并迫使欧洲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很容易引发欧元区通货膨胀的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决策,尽管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度设计上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众所周知,统一货币的实施,使得欧元区的各个成员国丧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各国调节经济冲击的政策重任就必然会落到财政政策上。但是为了防止各国滥用财政政策,早在 1997年,欧元区各成员国就签署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元区成员国每年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的3%,否则就可对其处以最高达本国GDP0.5%的罚款。
另一方面,在欧元区成立之前,为了顺利加入欧元区,各成员国也确实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力求使本国的财政状况可以达到公约所规定的要求,尽管各成员国几乎都面临着极为严重的低生产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不景气。
但是,在货币一体化和欧元正式流通之后,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欧元区各成员国为了使各自的经济能够从低生产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低迷状态下走出来,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力度较大的扩张财政政策,并有多个国家的财政赤字突破了条约所允许的程度。面对这样的局面,为防止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导致欧元区的解体,货币一体化以后的欧洲央行就不得不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来满足各成员国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欧元区各个成员国之间显著扩大的通货膨胀方差足以证明这一点欧元区不断扩大的通货膨胀方差完全是由其集中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并存所造成的。由图4可以看出,从1999-2002年,欧元区各国的通货膨胀差异在扩大。方差由1999年的0.51扩大到2002年的1.24,只是在欧洲央行果断地采取了扩展性的货币政策,才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到2003年时便下降到了0.86。这种情况表明,假如欧洲央行不采取比较积极的货币扩张政策,各成员国相互间不断扩大的通货膨胀方差真的有可能导致欧元区的解体。然而,欧洲央行的这一举动虽然缩小了各个成员国相互间的通货膨胀方差,但是,它却造成了整个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超出了当初所规定的最高限。结果,尽管伴随着广义货币供应快速增长而来的是欧元区的失业率从两位数下降到了一位数,而且各个成员国违反条约规定的扩张财政政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收敛,但是,通货膨胀却突破了预先确定的2%水平。
2.欧元流通的技术换算效应
在欧元实际流通的时候,欧元与欧元区各国货币的汇率采用间接标价法,即将1欧元表示成折合多少其他国家货币的方法。折算率使用6位有效数字,其他国家的货币换算成欧元后,欧元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点后的第三位则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所形成的欧元与欧元区各国的原货币的换算汇率如表2所示。
从下表所列的换算比率来看,欧元区许多国家的货币在换算成欧元时,由于币值软弱,导致单位货币换算为欧元时,没有对应的货币单位。例如,1欧元=1936.27意大利里拉,则1意大利里拉≈0.0005欧元,但是欧元发行的最小货币单位为分,没有1里拉对应的欧元货币单位,这样在意大利国内,一些相对便宜的物品,在欧元流通以后的标价就明显地提高了。比如价值10里拉以下的物品和服务,由于只能标0.01欧元,结果就大大提高了这些物品和服务的价格。不仅如此,任何物品和服务,在其标价中只要有10里拉或以下的尾数,也都只能标0.01欧元,比如110里拉标价为0.06欧元。事实上,除了意大利之外,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都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因此,原来各成员国的主权货币兑换欧元时产生的这种换算效应使得欧元区国家普遍地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通货膨胀倾向。
表3 欧元与欧元区各国的原货币的汇率
货 币 1欧元等于
比利时法郎 40.3399
德国马克 1.95583
西班牙比塞塔 166.386
法国法郎 6.55957
爱尔兰镑 0.787564
意大利里拉 1936.27
卢森堡法郎 40.3399
荷兰盾 2.20371
奥地利先令 13.7603
葡萄牙埃斯库多 200.482
芬兰马克 5.94573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时报,99年1月1日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各国商品和服务的定价都存在着“路径依赖”,比如原来是标价1马克的商品,换算成为欧元标价以后就需要找零,这样就会增加商品买卖中的交易费用,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人们就会逐渐地将欧元定价回复到欧元流通前马克定价的数值上去,这种发生在定价机制上的“路径依赖”也对欧元区的价格上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社会预期效应
在讨论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策略的过程中,有一点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楚,那就是欧洲中央银行必须在以下良种可能性中选择其一:以控制货币供给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策略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策略(塞尔维斯特尔·C·艾芬阁,雅各布·德·汉,2003年)。很显然,就欧洲央行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而言,它就必须选择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策略。但是,当欧洲央行选择的是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策略,然而,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又大到了使得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其预定的2%的控制目标,从而导致人们对其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表示怀疑时,我们就会发现,公众必定会对通货膨胀形成不可逆转的预期。而且,这种预期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作用下,极有可能引发经济滞胀。从图5我们可以看到,欧元区的失业率虽然从两位数下降到了一位数,但是就业依然没有太大的起色,经济滞胀现象已经比较显著。
、货币一体化的差别商品效应和竞争力效应
一般而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通常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来之于贸易保护政策的限制;第二,是由空间距离和运输成本所造成的贸易壁垒;第三,则是由货币因素所造成的贸易壁垒。货币因素之所以会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壁垒,就是因为不同货币的兑换不仅会产生交易费用,而且还会因为各国ZF对汇率的干预造成贸易双方竞争力的变化,进而对贸易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世界经济中经常可以见到的竞争性汇率贬值现象,归根到底其实也是一种贸易战。
部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增加各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和规模。但从目前欧元区的贸易情况来看,货币一体化的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整个欧元区的贸易流量并没有随着货币一体化的推进而增长。
从表4可见,包括欧元区国家在内的整个西欧的对外贸易在1995至2000年间的增值率甚至比1990至1995年间还要低许多,到了2000年以后,更是因为9·11事件的发生和美元的大幅度贬值而使得包括欧元区在内的西欧地区的对外贸易继续处在较低的增长状态。不仅如此,伴随着欧元区建立以来的贸易发展还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见表5):第一,2002年与1995年相比,欧元内部的贸易总额并没有因为货币一体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尽管欧元内部的进口时增加了,但是出口却是下降的;第二,2002年与1995年相比,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欧元区的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数量不等的下降趋势。现在的问题是:货币一体化为什么不能促进欧元区的贸易发展,反而导致了欧元区贸易状况的恶化呢?这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第一是差别商品效应;第二则是国际竞争力效应。
我们先来讨论差别商品效应对欧元区贸易所差生的不利影响。按照新国际贸易理论,差别商品的存在恰好是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Krugman,2001)。但是,这一贸易理论所暗含的一个基本前提假定是:国外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偏好只受其支付能力的约束、或者是产品品质的约束,从而可以根据其消费支出的预算约束来选择其所能够、并且也是喜欢的商品来满足其效用最大化的消费需求。但是,实际情况是,受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多数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品选择时,大都具有本国产品的消费偏好。譬如说,英国人喜欢喝茶,法国人喜欢红酒和乳酪,德国人喜欢啤酒,而意大利人则喜欢比萨和通心粉,欧洲各国不仅饮食习惯不同,而且在生活习惯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有这些差异不仅为世界带来了可供贸易的差别商品,但同时也造就了各国之间不同的消费偏好,而且由于这种偏好大都具有本国特点,从而成为贸易的一种壁垒。在此,我们不妨把这种壁垒称之为“本国商品偏好”的贸易壁垒。
从国际贸易的这一壁垒来看,它是很难通过贸易自由化和货币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来加以消除的,因为这一贸易壁垒产生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它具有“自然性”,从而区别于那些由于各种各样的人为因素而形成的“贸易壁垒”。既然如此,那么欧元区国家试图通过货币一体化来增加区内的贸易流量和规模也就是徒劳的了。结果就正像统计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欧盟十五国从1962年到1990年之间,区域内贸易份额从56%上升到66%,但从1990年以来,欧盟内部贸易份额一直稳定在2/3左右(IMF,2003年),自从欧元实际流通以来,区内贸易甚至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发展趋势,就是因为在货币一体化打破了贸易的货币壁垒以后,欧元区国家的企业家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更加注重具有本国文化特征的商品的生产,以便能够用新的“差别商品”壁垒来替代货币一体化以后不复存在的“货币壁垒”。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国际竞争力效应。在货币一体化以前的货币联盟时代,欧元区的各个成员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来选择和调整本国货币的汇率(特别是对美元的汇率调整),尽管这种调整会受到欧洲货币联盟所规定的调整范围大小的纪律约束,但是各国拥有相机抉择权是可以肯定的。然而,自从货币一体化以来,各国这种相对独立的调整汇率的权力就被集中到了欧洲央行的手中,这样的变化究竟会给欧元区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对此,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方面,集中了欧元区国家货币与汇率政策决定权的欧洲央行是不可能根据某个成员国的竞争力变化来进行汇率或者利率的调整的,因为这样的调整势必会伤害其他的成员国家而造成体系的崩溃,1992年英国退出欧洲货币合作联盟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但是,只要欧洲中央银行不能根据成员国家竞争力的变化而进行灵活的汇率调整,那么就总是会有部分成员国家因为竞争力的下降而失去贸易机会,进而影响到整个欧元区内外的贸易规模。
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这样的一个事实,世界货币体系与世界贸易体系不一样,其中主要区别就在于世界货币体系具有十分明显的霸权性质,自以英镑为霸权的世界货币体系解体以来,无论是在布雷顿体系、还是在后布雷顿体系之下,美元一直充当着世界主导货币的角色,各国货币的定价权基本上掌握在美国的手中,当美国执行强势美元政策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就只能听凭本国的货币走向贬值,相反,当美国执行弱势美元政策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又只能听凭本国货币随之走向升值。这种状况在欧洲货币一体化付诸实践以后并没有得到改变,就连欧元的定价权也基本上控制在美国人的手中,即当美元升值使,欧元就只得贬值,而当美元贬值时,欧元又不得不被迫升值(见表6)。并且,考虑到欧元是一种由多个国家货币集合而成的共同体货币,又不能向日元那样,作为一种单一国家的货币而采取相对来说比较灵活的汇率政策来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做出反应,以致美国汇率政策的任何一种变化,都会对欧元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当美国采取货币贬值政策的时候,欧元的被动升值必将给欧元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带来巨大的伤害。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像欧元这样一种对内存在调整刚性,对外又缺乏竞争力(相对于美元而言)的国际货币,必将给欧元区成员国的对外贸易带来消极的影响,以致欧元的正式启用不仅没有带来欧元区内外贸易的增加,反而使得欧元区成员国家的对外贸易陷入了危机。就像表4和表5所显示的那样,欧元区的贸易增长是停滞的、欧元区内部的贸易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欧元区国家的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是趋于下跌的。面对上述的窘况,欧元区国家只得用对外投资来替代商品贸易,结果就出现了欧元启用以后欧洲资金大规模流向美国的态势,欧元也就随之出现了疲软之势(见表7)。
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由于存在着差别商品效应和国际竞争力效应,货币一体化并不一定能够促进贸易的发展。在发展贸易的过程中,贸易本身的自由化可能比货币一体化更加重要。既然如此,以极其昂贵的成本来建立一种一体化的货币,并且确定它的主要目标旨在推进贸易的增长,实在是没有意义的事。
参考文献:
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贸易与金融(2002年9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雷志卫,《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与运作机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8月版。
曼瑟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3年5月版。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版。
塞尔维斯特尔·C·艾芬阁和雅各布·德·汉,《欧洲货币与财政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