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藏经阁
11884 35
2014-08-04

Why We Buy: The Science of Shopping (顾客为什么购买)
(新时代的零售业圣经)
到底是什么触发人们的购买欲?顾客又是如何改变商店?为什么网上购物不会取代大型购物中心?本书中作者帕科·昂德希尔依据大量实地调研数据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作者:Paco Underhill (帕科·昂德希尔)

编辑推荐:
  怎样设计出顾客一眼就看得到的广告牌?怎样摆放出顾客一伸手就能够得到的陈列品?怎样打造出顾客一下子就喜欢上的好服务?怎样勾引女人天生的购物瘾?怎样满足男人直接的现实欲?怎样迁就老人潜在的真需求?怎样慰藉孩子多样的小幻想?被誉为“超市间谍”的昂德希尔,潜伏零售业20年之久,细致观察、详细记录顾客真实的购买动机。

内容简介:
  《顾客为什么购买》已畅销10年。从俄罗斯到日本,从西班牙到泰国,全球读者专程拜访购物学研究专家昂德希尔咨询营销建议,还有不少人向他诉说他们的商业故事。昂德希尔意识到版书中的一些事例已经过时,因此这本书急需修订,以便适应更多全球商家和业内营销人士的需求。在《顾客为什么购买:新时代的零售业圣经》中,昂德希尔增加了大量来自全球零售业前沿的新鲜案例和观察,以及来自网络销售的营销技巧和全球各地市场的动态,无论你喜欢还是厌恶购物,《顾客为什么购买:新时代的零售业圣经》都是一本有趣的好书。

作者简介:
  帕科·昂德希尔是美国著名的消费行为学研究专家,被《旧金山纪事》盛赞为“零售业的福尔摩斯”。他带领自己的调查小组,在购物中心、超市等客流密集区跟踪观察购物者,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与消费心理的博弈关系;一次调查就花费他上万美元,但他始终坚持了20多年时间,深入研究消费者和销售环境的互动,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执著的行动力,为商家总结了可参考和借鉴的消费者购物行为经验,也提供了应对这些消费行为的对策和良方。
  帕科·昂德希尔是著名研究咨询公司Envirosell创始人,该公司为《财富》500强中的国际性集团公司提供营销咨询服务,其客户包括麦当劳、星巴克、雅诗兰黛、花旗银行等。
  帕科·昂德希尔是畅销书作家,已出版的《女人为什么购买》以及《大卖场》颇受广大零售商和业内营销专家的喜爱和好评。他还在《纽约客》等知名杂志担任人物专访记者,并担任《美国人口统计》和《广告周刊》的撰稿人。



好书一起看:
分享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含QQ群成员数字/微博粉丝数)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附件列表
顾客为什么购买.jpg

原图尺寸 50.3 KB

顾客为什么购买.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4 13:26:01
      看完这本书,我对从事“购物学”或“零售学”的作者帕克*昂德希尔心生敬意。尽管这本书的体系并非严密逻辑并非严谨,但是瑕不掩瑜丝毫不妨碍它成为一本经典。
  因为它不仅诞生于足量的数据调查、作者自身的丰富经验;更诞生于长时间的实地观察调查、以及大量的行为观察。除他之外,我暂时还没有发现哪位作者愿意花上三年五载蹲在超市里,充满着好奇心,像一个科学家那样研究人类重要行为——“购物”。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细节,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在此记录下来,与有兴趣的朋友分享。
  (注:这本书集中探讨了转化率的问题。也就是说,它并未过多地探讨如何拉更多的客户进入门店,而是集中探讨如何让进入门店的客户更多更满意的购物。)
  
  部分:
  主要强调了两个原理:

  1、购物者在商店里待的时间越长,购买的可能性越大;其中,购物者在商店里花费的时间取决于购物经历是否舒适惬意。(这种时间不包含单纯的等待时间;如果用户等待超过2分钟以上就会开始出现烦躁情绪)
  
  2、转换率:也就是真正购买了商品的购物者数量与进入商店的购物者总数之比。一个很好的连锁零售店,其转换率也不过48%(不同的商品转化率不同);如今据说电子商务网站就更小,才2%。转换率的重要性在于,你付出了很高的成本(广告市场租金费用)换来了客户进入店面的机会,但是却让他空手离开了。  
  
  影响转化率的因素大致有商品品质和价格、雇员的服务、以及商店的环境及展示。例如,购物者与店员联系的越多,平均销量就越大 
  
  第二部分:
  主要观察购物者在商店中的行走路线和趋势
 
  1、购物者需要缓冲带。也就是说,需要一个明显的信号提示他他已经走入了一个和外部世界不同的区域,这个区域的气味、温度、节奏、声音、色彩都和外部匆匆忙忙或阴暗潮湿的地方不同;有缓冲带的存在,他才能放慢脚步,留意到更多信息和产品。否则,结果就是他急匆匆的进入商店,门口很多产品和服务信息彻底被忽视。
  
  2、人们只有腾出手来,才能更舒适的购物。所以,购物篮非常重要。不论在线上线下,多件产品简单方便的被管理都是必要的。购物篮不要放在门口,而要放在顾客需要的位置,或者(对于线上来讲)习惯的位置。
  
  3、广告牌应该放置在什么位置?当然,广告首先要醒目,必须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聪明的广告放置方式应该是尽量打断(或者刚刚齐平于)购物者的视线,挡住他们的目光。例如麦当劳收银台上的广告。另外,在用户最无所事事的地方放置广告非常有效。(例如,电梯广告。虽然这对于购物者并不愉快)
  
  4、人是如何移动的:
  好商店就是能够将最多的商品在最多的购物者面前展示最长时间的商店。总是能让消费者身不由己的走向店内的各个地点。
  人进商店,总是习惯向右走的,尤其是驾驶靠右行进的国家。于是,商店里前门右侧的空间是黄金地段;的品牌放在中心,而它右侧的产品就是一个极易推销产品的位置。  
  
  第三部分:
  购物者的特性行为  
 
  1、男人比女人更少关注价格,更多关注文字信息和说明,更不喜欢和服务员交流习惯于自助思考和解决,更容易被孩子的恳求打动,更容易受展品的影响。
  男人陪同女人购物时,会减少女人购物的时间,因为男人倾向于快速购物离开,所以,设置男人舒适的座位或者设置男人感兴趣的产品区域,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2、女人是天生精明挑剔的购物者,对环境的要求比男人更多,但是在高科技面前,女人显得比男人更加务实,她们不关注技术本身,而关注技术的应用。
  
  3、几十年后,老年人的市场会非常活跃,因为现在的青年人变成了老年人,却依然保持他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
  
  4、考虑到孩子的需要,这些孩子就能变成热情的消费者;并且一个店铺是否欢迎孩子,购物的父母能感觉的到。为孩子考虑,把货物放置低对他们来说非常有用。
  
  第四部分:购物动力学之 看闻触买  
  购物学中要考虑的艺术性的地方就是展示、渲染、甚至诱惑(网络购物更是如此,少了触摸环节,则视觉依赖加大)
  1、感官是决定购物的最有诱惑力的因素。如何让购物者拥抱产品,与产品发生情感联系,非常重要。
  
  2、提升产品体验质量需要思考,例如,试衣间的灯光要非常美,就能促进销售。
  
  3、一个商店的三大要素:设计(地点布局装饰),销售规划(卖什么)和运营(店员服务行为)三个要素密切相关,如果某个方面得到加强,就可以减轻其他两个方面的压力;相反则增加。例如,缩小收款台,有可能造成工作效率拥挤低下导致客户满意度降低。
  
  4、增加销售的小窍门之一,就是同类或者关联产品放置在一起,引起更多的关注。
  
  最后一部分是数字空间即电子商务部分,可惜本书成书太早,电子商务当时不够发达,所以分析的价值不大。
  
  总之,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案例和细节,相信对零售学有兴趣的人都能从中获取一些灵感。虽然目前作为消费者我们的购物越来越倚重网络,但是一些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并没有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4 13:26:02
      真正的干货-----用户行为研究
  
  1、你知道用户停留的时间,但是你知道最终成交的用户访问时间吗?——见第四条
  
  2、广告,真的是越靠前播放越好吗?——见下文,当用户急匆匆的走进卖场时,放置在前排的广告反而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购物,是需要缓冲地带的;
  
  3、有些场合或产品,是用户带有强烈目的性访问的,在这些场合里,广告的前置播放根本就毫无用处,相反,在用户完成既定目的之后的引导,效果反而会更好。对于购物篮也是同样的道理,放的太靠前,反而有很多顾客在开始时没有意识到需要拿,而等买的东西太多拿不动的时候,反而找不到购物篮,于是放弃了购买更多的商品——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白石桥家乐福的购物篮在卖场里永远都找不到,难怪我如果不推车,基本上就是空手出来。
  
  4、作者发现,平均每个购物者在化妆品部用时为2分钟,但是买了东西的购物者平均用时只有30多秒……这说明什么?现实和想象往往是有差距的哦,用户也不完全是沉浸时间越长越好,思考的时间越长,可能就越拿不准,也就进入了我们所说的“选择的困境”,所以,很可能出现的一种结果竟然是,选了20分钟,结果什么都没买就走了……
  
  5、顾客个看到的商品,购买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可以这样说“个出现的商品,购买的可能性未必会大于后面出现的产品”因为用户在只有一个选择时会希望有比较和参照,而用户在十几个选择时会困扰,可能放弃,而适当的比较(几款产品)则有助于顾客下决定;
  
  6、从人体工学的角度来考虑商场的布置,比如“顾客需要腾出一只手”要让用户在购物的同时不必背负重大的负担,“在大多数的商务场合下,至少有一半的人只有一只空手,如果你两手空空,你就可能感觉到不安”
  
  7、关于购物篮——为什么门口不一定合适?——用户不会在进门的时候就打算好我要买四本书,一盒卡片和一本杂志,这些想法都是随着你的不断发现产生出来的,因此,两个方面:1)随时给顾客足够的购物篮,2)提醒用户满100减20,让那些本来打算买一本书的顾客买满100块;、
  
  8、广告的理解时间——是不是小于用户看广告的时间?用户有没有机会把广告完整的看完?“如果你把一块需要12秒才看完的广告放在顾客只会待4秒的地方,效果也就比把广告牌放在车库里好一点点”
  
  9、广告的投放要素——打断用户的视线(至少要在用户视线的路上),比如一个银行在顾客填写表单的写字台上设置了一些灯箱广告——问题是有人在写字的同时,去看灯箱广告吗?
  
  10、用户行走/访问的逻辑是什么?——大部分的顾客在卖场都是习惯向右走,习惯使用右手——而从网站的访问习惯来看,则是F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习惯;
  
  11、随客流而变的店面设置——作者曾建议书店在一天内针对清晨的老人,上午的母婴,下午的孩子,晚上的白领分别在商店前部区域展示不同类型的书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4 13:26:03
      这本书写在美国。
  因为这本书写在美国,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销售典型、消费文化和消费者喜好。书中大都以超市业态作为着眼点或案例,其实让我觉得有些不过瘾,就像少了几味调理的杂酱面。
  据我薄见,美国的零售市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因其地广人稀,大部分国民散居在村庄和小城镇,受益于便利的高速公路网络和公共交通设施,大家生活也十分便利自如。就像我们看到的诸多美国影视作品里,美国的许多乡村居民家里都会有自己的皮卡,既方便载人又方便运货。乡村的生活是闲适、轻松和健康的象征。
  于是shopping mall和supermarket就不可能大量地开设在这样的乡村或小城镇,因为没有那么大的消费需求。那么wholesale就不可能在这样的市场上花费太多的精力,进而导致retailer的数量和种类远不如中国市场。
  这样的原因,也正是安利等直销模式在美国得以横行的基础因素。美国人一家一户距离太远,再加上商家长期质量和信誉的包装,大家便习惯于最原始的目录销售和直接销售。但是中国市场不一样,人们习惯于货比三家,轻易地被厂商教育,对逛街和选购的行为乐此不疲。若不是直销本质的体系的魔力和ZF的助力,安利模式在中国是没有那么旺盛的生命力的。
  话归原题,不同的市场,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也是截然不一致的,市场具体情况也大相径庭。中国市场上,渠道商们一层层压货拿返点,靠挤占终端资源为要务。这是中国营销人必须下功夫的地方,在此之后,对于货架的摆放、陈列品的搭配和购物心理学的研究,才凸显价值。
  为什么诺基亚的FD模式在中国市场屡遭抗议,因为在中国市场,渠道为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4 13:46:52
有电子书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4 20:43:41
好评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