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用的人多了,就成为了标准,比如wind,大部分机构研究人员都用,即使研报中数据错误,也会引用数据来源于wind。
这里只说财报,行情数据都来源于交易所下的信息公司,差别不大。
先说说三家公司:
Bloomberg,起源于债券交易,后来是新闻、其经济数据质量比较高。起源是美林的一个类似定制项目。后续定位从交易端转向媒体。
Wind,主要是数据终端,整体业务发展很传统。但还算能踩在点儿上。是个不错的本土公司,契机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其快速成长。
Reuters,发展还比较中规中矩,现在是Thomson Reuters,也是较早进入国内的行情终端机,那时候期货公司看外盘行情,都用它。但是由于定价策略,使其发展规模有限。后来被国内某信息公司击败,但是中国情结一直都在。
再说数据从哪里儿来:
一般来说国内的数据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资料,来源于交易所下面的数据商,比如巨潮
2、有些内容是结构化直接入库,有些非结构化需要人工收录,如财报附录部分
3、行业数据,中经网之类的,一些商品的现货数据也有从慧聪或阿里来。
4、一些特殊行业的收录,需要与行业协会洽谈收录。
数据的质量:
1、一般财报发布是一个集中的过程,数据团队需要24小时的轮班倒。这里就产生一个时效性问题。因为信息商发来数据后,需要有核对,补充,收录的过程。
2、目前来讲,我觉得Reuters的数据质量和时效性,以及数据录入KPI机制最好。从机制上他们是按录入量和质量给bonus的。这样有效的保证了数据的质量。
3、收录的全面性,市场预期--数据发布--后续影响分析--横纵向分析等。其实很多公司都想做产业链的分析,但是真正做到上下游关联,对于数据的收录和展现都是个挑战,到最后都是交织在一起,很难三维立体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