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产业大国,未来一、二十年是实现产业强国的关键时期。当前中国产业存在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同时又面临贸易摩擦与壁垒、激烈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等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未来中国产业发展应如何布局和推进?需要哪些体制、政策、法律和文化保障?
一、对当前中国产业发展有三个基本判断:
(一)产业大国
从2009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世界500 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 项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中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规定的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中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中国也是世界第三服务业大国。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在成为产业大国的同时,中国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产品遍布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已下降到个位数,工业制成品上升到90%以上。2011年,中国拥有1431种出口份额排第一的产品,位居世界第一,远高于德国(777种)、美国(589种)和日本(229种)。2013年,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有95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入围企业数连续十年上升。
(二)产业结构深刻变化
产业结构从长期以工业为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并行发展转变。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未来几年,产业结构有可能从“二、三、一”进入到“三、二、一”阶段;第一产业结构内部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第二产业结构内部重化工业高增长态势开始回落,第三产业结构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转变。近些年,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涌现加快。
(三)产业发展方式渐进转型
新世纪以来,产业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大规模劳动力、土地、资源等初级要素投入和支付高昂环境代价来获取“数量和速度”,开始向依靠初级要素和技术、管理、知识等高级要素共同投入,更加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来获取“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然而,受体制机制、政策、观念、技术、人才等制约,转型十分缓慢。
二、国内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构有待优化。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不足;工业科技含量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服务体系不完整,服务业供给不足;能源、交通、物流、原材料等仍是瓶颈产业;竞争性行业集中度偏低,垄断产业竞争不足;产业布局“结构趋同——产能过剩——恶性竞争——资源浪费”问题突出。
二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弱。创新能力提升缓慢,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尖端技术、核心零部件制造与美欧日差距较大。制造业贸易增值程度很低,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缺少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服务贸易逆差高;软实力严重缺乏,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知识产权、标准意识淡薄。
三是发展不协调。农业、工业、服务业联动不足;同一产业内、上下游产业、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协调;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不够;中小和民营企业受市场垄断和大型企业挤压。
四是不可持续。产业发展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如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50%;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
五是发展环境欠佳。政务、商务、法律、舆论、信用等环境并不理想,流通、物流、资金、信息和交易等成本较高,企业用工费用不断攀升,使得产业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大为削弱。
六是包容性问题。食品药品、工业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产业、企业和员工和谐度不高,一些企业未执行《劳动合同法》;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难以成为市民;部分传统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老龄化加深使产业正失去富有活力的劳动力大军。
三、国际挑战主要有:
一是贸易摩擦和壁垒。面对中国的崛起,某些国家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再将中国的发展看成是机遇,而是当作威胁。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双边经贸关系变得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连续18年成为遭受全球反倾销调查最多的WTO成员。一些发达国家构筑技术壁垒,严格控制高端技术向中国出口。
二是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美国大力扶持制造业出口,通过加强贸易保护,限制国外产品对美国产品的竞争;德国将增加出口竞争力为其国家优先战略;英国将鼓励出口当作实现经济更加平衡发展的途径,通过进军主要新兴市场,实现英国制造业国际化;法国通过扩大出口信贷、放松出口管制、推动对外投资等措施增加其工业品竞争力;日本将扩大新兴市场出口作为制造业振兴的战略重点。
三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发达国家已在一些战略性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占据了国际竞争制高点。同时,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供应链,掌控全球价值链高端。东南亚、南亚等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土地、环境等优势,承接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有可能陷入高端技不如人、低端又被转移的“三明治陷阱”。
四是其它一些全球性挑战。全球资源和人才争夺、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水危机、流行性疾病、环境保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恐怖主义和地区冲突等对中国产业持续发展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四、中国产业发展机遇
一是巨大的市场机遇。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地区和城乡发展很不平衡的基础上推进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很大。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拓展了中国的国际战略空间。
二是新一轮开放的机遇。中国将在更广阔范围配置要素、资源,更大范围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更深层地参与国际分工,有更多机会集聚全球的资源、人才、资金、信息等。
三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中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筑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带来机遇。
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不少企业陷入资金短缺困境,增加了中国对外投资的能力,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