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Doublest在2008-5-16 22:41:00的发言:1、提高保研的比例,选择考的大多是别无选择的,从概率上应该降低
2、加大复试比重,复试现在学校有权限在0.3到0.5的比重之间选择了,建议第一步选择0.4
3、经院各方面的信息比较不通畅,主页内容少速度慢,官方的消息远不及论坛多,希望改变
4、经院的专业现在比较繁杂,亟需整理,11个专业有点过了,像什么网经企经有必要单列吗
写完一段仍然觉得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人大的招生制度,我无意指责各位寻求一个良好的深造环境的心,因为这个无可厚非。
只是想,在这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注重一个公平合理?人大作为我们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的典范高校,其公平合理性更是备受瞩目。我们提意见的时候,能不能抛开个人立场,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客观的讨论呢?这不就是人文气氛和真正的民主吗?也许今天,少招到一个两个好学生没什么,招生总是存在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以所谓狭隘之私致拒俊杰于门外,则已非一校之悲。
平日里听到有人无事实根据言语攻击某某学校之时,我觉悲哀,常常忍不住辩护。总愿意相信学校还是能做到公平合理的,至少是大致上。毕竟老师们,大部分还是以为国培养贤才为己任的。且不说“近亲繁殖之害”,稍有常识都明白公平竞争带来的社会进步。我并不反对一定比例的保送录取,这个本身可以为一些人才敞开大门,但是保送毕竟不是招生的主要渠道,我相信,真正有志之士,是愿意也有实力通过全国统考这个途径来获取深造机会的。
另外提几点招生意见:
1.建议进一步公开一些招生信息,比如往届的考试情况,招录信息,人大也有各年的招生简报,但还是稍嫌不足,还比如复试资格线,网上给的线跟实际的出入太大,参考性不强。国内像浙大等学校在研究生招生上公布的信息还是比较多的,甚至能具体到某个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甚至连历年真题也提供,虽然说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但是这也是信息公开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经院应该比别人更明白信息对称的重要性。
2.保持适当的报送比例,进一步规范保送资格审查.现在大学里的成绩,在很多学校不具备特别大的参考性,这一点相信在校大学生都很清楚,不少考试成绩高的人专业课基础并不怎么样,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中优秀的地方。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对专业课的把握上,而不是单看在校成绩。
3.现在各大高校都向奖学金动态分配靠近了,就是说不像以前那样统考进来 分数高就一直是公费了,改为看各学年成绩了。这是一种更为科学的分配方法,可以避免有些人不思进取,达到真正奖勤惩懒的目的,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竞争、进步。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在研究生招生上避免僵化和静止看待人的方法。应当更注重长期性的东西,更注重从有利于竞争选材的角度思考问题和选拔人才。
鉴于个人意识形态的局限性,难免有言辞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