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有特殊的历史渊源,自明朝开始就是直隶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北京逐渐与天津、保定、承德、张家口、唐山等城市形成了功能各异、作用互补、协同发展的密切关系,形成了大京畿地区的发展格局。
一、天津由护卫北京的军事要地发展为北方重要工商业城市
金、元时期,天津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清时期,天津作为北京军事要塞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为了保障北京的安全,明朱棣年间,在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清顺治年间,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税收、军事等设置,天津军政功能得到强化。雍正年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天津形成了地方ZF的建制。一直到1860年,天津主要是作为北京周边军事要地而存在。
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后,各国在天津驻军增加,天津作为北京东南大门,之前这座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城市,其守卫京城的军事功能进一步削弱。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以及洋务运动的兴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多国在天津设立租界,出现了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天津成为中国开放的前沿和洋务运动基地,为近代工业文明在中国北方的传播中心。天津近代工业发展和租界建设,使其开埠后没多久已成为华北最大的洋货集散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中国第二大工业和金融商贸城市。正是在这一时期,天津由守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完成了向北方重要工商业城市的转变。近代天津城市工商业的迅速发展直接影响了周边集市(镇)工商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天津城市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尽管天津一直作为北方重要工商业城市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民国初年,数以百计的下野官僚以及清朝遗老进入天津租界避难并图谋复辟,天津还曾在北方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二、保定由北京南大门成为北方重要的教育基地、军事焦点
明清时期, 保定为畿辅之地。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将大宁都司移驻保定, 并在保定设总兵署, 常年驻军 1 万多名, 负责京畿附近的保卫,保定成为守护京师的南大门。清顺治时期,为了巩固八旗在北京周边的统治,颁布“圈地令”,将直隶八府和长城附近大量的土地圈为“旗地 ”,导致保定经济发展缓慢。康熙八年保定始为直隶省会, 成为区域性政治中心, 虽然经济地位下降,但军事、政治地位日渐提升。一直到义和团运动时期,保定长期是京南守护北京的重要屏障。
1900年庚子战败,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一步丧失主权,满清政权摇摇欲坠,改革教育,立国兴邦,成为朝野上下一致的呼声。兴学育才成为当务之急,救国之殷、求才之切,加快了清末推行新式教育的进程。保定时为直隶省的省会、保定府的府城和清苑县的县治之所在,又为畿辅首善之地,兴学热潮自为全国之冠。袁世凯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入督直隶,采取了一系列推行新式学堂的措施,建立了众多军事教育、高等教育、中初等教育的学堂、学校。保定军事教育开中国现代军事教育的先河,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出一批高级军事指挥人才。保定还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发源地,一批革命志士由此踏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军事教育和一般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保定成为环北京传播革命思潮的重要基地,也是北方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北洋ZF时期,保定又成为全国瞩目的军事焦点。保定是直系军阀的大本营。第一次直奉战争后, 直系军阀左右着大半个中国的局势, 控制着北洋ZF, 涉及全国的军政要事均听命于直系军阀曹锟。直皖战争,第一、二次直奉战争,晋奉战争都与保定有关,或主战场在保定。
三、承德曾是北京的“后花园”和政治副中心
清朝乾隆到咸丰时期,承德是仅次于北京的另一重要政治中心。清朝初年,热河上营始终没有设立过什么中央或地方管理机构,是一个“名号不掌于职方”的小村落。康熙四十二年,清廷在热河修建行宫,人口与日俱增。康熙四十七年热河行宫开始使用,热河进入了发展期。康熙五十年热河上营就已经是“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的大村镇了。康熙后期,为适应皇帝每年到承德避暑需要,承德开始大规模建设府邱宅院,工商业随之高速发展。1733年,雍正罢热河厅设承德直隶州,此是“承德”名称的始源。清乾隆六年开始修建避暑山庄,承德开始进入繁荣期,作为“塞外京都”而出现。当时,清朝皇帝每年几乎有半年时间来此避暑和处理朝政,接见少数民族王公及外国使节。清同治后,承德作为北京政治副中心的功能逐渐衰退。
四、张家口曾是北方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
张家口原是长城沿线的一个军事重镇,素有“京都锁钥”之称。张家口在清代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之一,它虽兴起较晚,却很快成为与广州遥遥相对,南北两大主要外贸口岸之一。
清代的张家口是中蒙、中俄贸易的重要陆路口岸。隆庆年间被定为与蒙古互市之地,为其商业发展之始。清时期,张家口仍为对蒙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随着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和雍正五年《中俄恰克图条约》,商定俄国官方商队每三年可来京免税贸易,张家口逐渐成为对俄贸易的重要口岸。康熙年间张家口的旅蒙业(即办理去库伦蒙区贸易屯栈、运输业务的行业)仅30余家。中俄贸易开展后,乾隆年间发展到100余家,同治年间达到350余家,光绪年间达到400余家。张家口成了京、津、河北一带对俄贸易的物资集散市场和储运基地,在沟通运销渠道、发展北方国际交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来自北京以及全国各地的茶叶、布匹、丝绸和手工业产品汇集张家口,繁忙的骆驼商队在张家口组织货源集结出发,长途跋涉到内蒙古、蒙古国以至更遥远的地方去贸易,同时带回名贵的皮毛和土特产品。
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列强进入张家口经商打开了大门。1860年,中俄《天津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等条约的签订,俄国率先获准在张家口、库伦等处开设铺房、行栈,享受协定关税的特权。根据1902年签订的中俄《依露支条约》,张家口大境门外的元宝山开放为通商贸易市场,张家口商业贸易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不但吸引国内各地商人来此经商,英、美、日、法、德等国商人也接踵到张家口开办洋行和公司。
中华民国成立后,张家口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旱码头”。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张家口也迎来了商业的全盛时期。据《察哈尔通志》载,“张库汽车路修通后,市场更加繁荣,有大小商号7 000余家,银号30余家,年贸易额达15 000万两白银,其中年销砖茶三十万箱,输入羊毛一千万斤,羊皮一千五百万张之多”。
五、唐山是京畿地区工业品供应基地和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从明代开始,唐山在发展冶铁和采煤业的同时,成为陶瓷业的中心地,是供应京畿工业品的重要地区。为维护清ZF统治引发的洋务运动,使唐山在近代中国工业大舞台上脱颖而出。唐山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尤其是煤炭。近代唐山正是以此种资源为基础,借洋务运动之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唐山是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摇篮,“启新洋灰公司”是我国第一家现代水泥厂,开滦煤矿是中国开发最早的近代煤炭企业,唐胥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山铁路工厂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