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饮水思源bbs
----------------------------------------------------------------
一转眼,博士毕业已经四个月了。一直很想写篇文章纪念一下自己的博士生涯,但由于平
时工作很忙因此一直没有写成。今天利用工作之余的一些空闲时间,写下自己对五年半直
博生涯的感悟。
先说一下自身基本情况。我08年本科毕业于交大材料学院。我当时本科毕业的时候选择直
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自己挺喜欢做研究的,尤其是物理方面的研究。说实话,我本科时也谈不上对科研有
多少了解。仅仅是因为本科时物理方面的课学得特别好,比如大物,理论力学等课程都是
接近满分的成绩(因为有高中物理竞赛的底子),因此就“默认”自己适合做科研。其实
,最后读完博士回头再看,发现自己确实还是挺喜欢做研究的。
(2) 本科时整天打游戏,翘课无数,成绩很一般,而直博是不需要考虑年级排名的(这个要
狠狠鄙视一下自己)。
(3)暂时不想工作,想再过几年安逸的学生生活。说白了,就是不想立刻迎接职场与社会的
挑战,做逃兵。 (这个更要狠狠地鄙视一下自己)。
(4)当时辅导员与导师在劝大家直博的时候“允诺”直博只需要4年就可以毕业。多诱人的
允诺啊,可惜最终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5)博士,多牛B的称号,听上去感觉都不一样(当时好幼稚的想法)。
基于以上几点靠谱与不靠谱的原因,我懵懵懂懂地选择了直博。由于本科时经常翘课打游
戏抄作业,我在直博第一年就下定决心不能荒废人生了。我要在未来几年做出一定成绩!
抱着这样的“雄心壮志”,我直博后第一年上课时每堂课都不落下,计算方法等数学课的
作业更是认真完成(作业后来都传给我的师弟们抄了)。平时利用空余时间我也看了很多
专业方面的文献,补了很多专业基础知识。
尽管如此,第一年下学期进入课题组听师兄们与导师讨论专业问题的时候,我仍然一脸茫
然,感到满心的受挫感。因为我啥也不懂。不懂的就问呗,我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脸皮厚
,再二的问题也问得出来。好在带我的师兄有问必答,不厌其烦。过了半年,我看了大量
文献和专业书,再加上平时问师兄问懂的,我对课题组的科研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平时
在课题组组会时的讨论也插得上话了,甚至开始怀疑师兄和导师的结论是否是对的。
时间过得很快,直博前三年是我博士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离毕业还早,导师对我也
很宽松。这三年里我快乐地做着科研,快乐地跟组内师兄弟们聚餐,快乐地在吃完晚饭后
在实验室里打dota。 期间也有过一次出国读双博士的机会,是我的导师提供的。在此感谢
我的导师。不过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我放弃了。
直博前三年我看了很多文献,做了很多实验,有过无数“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有过无数
失败的经历。其实前三年,我啥成果也没做出来。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学术成果,就是我蹚
了很多“地雷”,从中 汲取了不少经验教训,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在科研方面比较成熟的评
判能力。我是做金属物理的,通过看领域里的一些顶级期刊如”nature materials”, “
acta materialia”, “PRL”,”PRB”等,我渐渐地知道了一篇好paper需要达到什么样
的要求。
但是随着我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发现自己的导师和师兄的学术水平和态度越来越“水
”,我们之间时常对学术问题发生争吵。往往是我认为这篇paper太水了,不能发,但导师
和师兄坚持要发。尤其是一个后来留校当老师的师兄,我觉得他简直就是在科研上捣糨糊
。说到这,我也许有些不留情面了,但是我依然要指出:学术水平“水”一些其实没有关
系,这只是能力问题。但是学术态度一定要端正。做学术的人可以提出一些构想和模型,
但一定要有理有据地去论证。那些间接论据,即所谓的“佐证”,也一定要至少很好地说
服自己。如果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整天都是"possibe"和"weak prove"的东西,为什么还
要去发表论文误导他人呢?当然我承认,“捣科研糨糊”是中国目前普遍的现状。
曾经我也对此现状愤青过。我甚至觉得呆在国内读博士简直就是浪费生命。看着本科或硕
士毕业后出国读博士的小伙伴们一篇又一篇如灌水般地发表高水平论文如 ”Acta Materi
alia”,”PRB” 和 “PRL”,对比自己所在的材料学院一年都发不到人家一个实验室的零
头,我当时真的很恨自己选错了在交大直博这条路。
总之,直博的最后两年真的很郁闷,很压抑,多少有点“怀才不遇”的感觉吧。其实现在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自己在科研上不过是根葱而已。与那些美帝欧洲博士毕业攒着大批顶
级paper回来的小伙伴相比,我只是战斗力不足五的渣。
熬到最后我终于毕业了。博士期间读完PHD版一位前辈的大作《博士这条船》,我很有感触
。我建议想在交大或国内读博士的师弟师妹们看一下,免得将来读了一半后悔。如果真的
很想做科研,趁着年轻趁着本硕毕业赶紧出国读吧,免得将来悔青了肠子。当然,我知道
很多年轻人是不听师兄们劝的。他们总觉得师兄们不能正常毕业完全是个人能力问题,与
整个科研氛围无关,与导师无关。我当初也这么想,觉得师兄们科研水平太差或延期完全
是个人问题,我将来一定比他们强!但是我现在不会这么说了。我认为我自己科研做得至
少不差,但是很难达到我心中定的目标了,也就是说自己还是嫌自己太弱了,这跟科研氛
围、导师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不过我现在没有太多后悔。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尽管我对他在科研上的浮躁态度与学术眼
光仍有微词,我还是非常感谢他为我提供的一个比较好的平台。至少在这个平台上,我还
是做出了一点成绩。至少,当我想做什么实验时,他还是慷慨地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帮助
,包括实验经费和人脉。
说说我对中国科研的看法吧。在中国,学术能力是一方面的,人际关系是另一方面的。学
术能力不行,完全可以靠人际关系来弥补。君不见每年自然基金申报时,不少人去“走后
门”“打招呼”。我不否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我希望一个教授首先应该具有深厚的学
术功底和战略眼光,还有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我记得我直博头两年,正是我的课题组大
跃进的时候。导师猛招人,最后一个人带13个博士7个硕士。当时貌似整个材料学院情况都
是如此。后来虽然有政策下来规定一个博导一年最多只能带1个博士,但当年种下的苦果早
已埋下。目前我仍有一些师弟在延期或濒临无法毕业。去年,材料学院我认识的一个读了
7年博士的学长从宿舍楼上飘然落下,震撼了我的三观。搞科研,真的会很悲剧吗?
临到毕业,我才悟出来了。如果在中国读博士,一定要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自己真的适合做科研吗?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和耐心,还是算了吧。博士需要忍受独
立做科研时的无助、孤独和寂寞,如果没有一定的定力,早点放弃是王道。
(2) 自己有能力做科研吗?如果基础太差,没有一定的实力,也还是放弃吧。每次我看到
另一个课题组的师妹(上海某高校考博过来的)被她导师叫出去训得大哭时,我觉得她早
点退学其实不是坏事。另外隔壁课题组一个师妹直博了一年就想退学,我觉得她的选择就
很明智。早点解脱何尝不是好事呢?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并且有能力读博士的。毕竟博
士生不是一定能保证拿到学位的。当然,博士生科研做得烂导师也可能有相当大一部分责
任。有些导师可能自己都没发过几篇SCI,脑子里也没什么好的科研想法,手头没有什么实
验经费,身边更没啥实验设备,但非要学生发两篇SCI,这不是逼人家完成mission impos
sible么。
(3) 中国的科研水平与欧美一些高校或研究所普遍差得太远。在国内,有些教授是井底之
蛙,提出来的科研想法都是陈词滥调,整天在闭门造车走火入魔;有些简直就是民科,充
其量硕士生水平;有些缺乏科研能力,却眼高手低;有些忙于行政或拉项目,学生一年都
见不到他们几次。有些受制于平台,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他们在国外发了N
多牛刊牛B得不行,回到国内因为缺乏经费或没有大神指点,从此与土鳖无二。在这种科研
氛围下毕业的学生,有几个能堪当中国未来科研重任的?
(4) 读博几年,你会浪费掉好多机会。博士读完出来,你的薪水相比工作过几年的小伙伴
们也许讲出来都不好意思。而他们可能已经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片天地。对比他们看看自己
,还是啥也不懂的缺乏社会经验的职场菜鸟。另外,读博穷三代,科研毁一生,如果没有
一定的经济实力,还是放弃吧。
(5) 读完博士,出路就窄了。社会上的人会认为你已经定型。如果你不是去搞学术或做技
术,而是去寻找销售、采购、市场等方面的职位,很多人认为你是在浪费自己的博士文凭
。我曾经在博士快毕业的时候与硕士本科生一起去面试,结果被好多知名公司的HR鄙视:
“对不起,我们不需要博士。硕士已经足够。”反之,如果你想去高校或研究所却没有足
够的资本,你会发现这些高校或研究所已经“饱和”,无数海龟与比你强的土博都在竞争
有限的几个教职岗位。据我所知一个德国马普所毕业的材料学博士发了3篇Acta Material
ia,他回国后想去山东大学任教结果被拒了。最后他勉强在西工大当了副教授。为什么说
“勉强”。因为据他讲他还是运气比较好,要是晚一年回国他就拿不到这个副教授的职位
了。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出国的渠道多了,比如CSC什么的,很多读完国外Phd或
者做完千年博后的海龟们回来了。在这些科研高帅富面前,让我们这种手里握着几篇烂文
章的屌丝土博情何以堪?
(6) 国内的博士门槛太低。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这话一点都不假。看看考博
多容易就知道了。另外想想十年前国内的博士招生有多少,现在的博士招生有多少?
总之,我对国内目前的科研状况是比较悲观的。我曾经固执地认为我读完博士只有搞科研
一条路了。曾经的我热爱科研,觉得自己适合科研,但是找不到出路。好多高校已经趋近
饱和,只能联系一些烂校了。去了这种学校,能力是没有啥用的。因为缺乏好的平台是连
科研经费都申不到的。没有经费还做什么科研?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怎么招学生?
曾经我一度觉得如果不去高校或研究所就做不了科研。如果不做科研,这个“博士”就读
得一点用都没有,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确实也是,目前没几个公司是主要招博士的。
但是我最后还是打算去公司了。因为被逼无奈,我不想去烂一点的学校混日子。最后下这
个决定的那个晚上我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大哭了一场,因为觉得自己与所谓的“科研理想“
分道扬镳了。十几年来我还是头一次这么哭过。
说到最后还是要来传播点正能量吧。我找了半年的工作,收到了无数家拒信而鲜有几个of
fer。被斯伦贝谢等几家公司的HR就“博士”这个身份而鄙视过。被在Sandisk上班的博士
师兄把简历退回来:“哥在这家公司苦逼啊,天天被老板虐。先找别的公司吧,不到万不
得已不要找我内推。”我也无数地质疑过自己,在交大读博士真的对自己前途发展有利吗
?
好在故事的结局就像在童话世界里一样还算是圆满的。最后我找到了张江一家半导体测量
公司的应用工程师职位。今年4月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我碰到一个德国分公司的员工。他来
中国出差,跟我一起接受一个培训。德国帅哥自称是德国莱布尼兹所物理学博士,刚比我
早毕业两个月。以下是我们谈话内容:
德国帅哥:你博士期间发了几篇文章?
我:两篇。
德国帅哥:都是中文的么,还是international的?
我:擦,这不是鄙视我么。当然都是international的,一篇PRB 一篇Philosophical Mag
azine。
德国帅哥:还达不到我课题组的水平,我们一般要至少3篇这样的文章才能毕业,一般人都
发5篇。
我:………….
德国帅哥:不过我只发了一篇就毕业了,运气比较好。
我:…………..这么爽?什么杂志?
德国帅哥:是nature 子刊。
我:………
工作了几个月后,我发现复旦的一个女博士也发了nature子刊来我们公司成了我的同事。
连大神们都来公司了,我这种科研屌丝赖在高校或研究所做科研还有什么前途?
说一下我现在的这家公司吧。Kla-tencor,美资企业,生产光学椭偏仪的。在半导体量测领
域内是顶尖的。主要客户是intel,IBM,三星,台积电,台联电,Globalfoundaries等。
由于客户基本都在国外,因此出差比较多。上海分公司目前150人左右。周围的同事、老板
们基本都是复交的博士,以物理学博士偏多。因此公司比较偏好招博士,尤其是物理背景
比较强的博士。公司的做事风格也与我当初做科研时很像,因此我觉得我其实没有完全“
放弃”科研。据我的老板讲,他招我的原因是看中我读博士时做科研的态度。公司鼓励创
新探索。在目前的公司中,我其实还是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