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感悟,说几句自己的想法。“本科直博,没想好自己是否要读博”,本人武大金工博士,工作3年过来读的博士。交大安泰的朱宁教授的书《投资者的敌人》里有句话,“在美国,当地人读博士都是带着一个问题来读的”。现在在长江证券的自营部门,碰到一个港大金融本科女。说这么多,很简单,如果觉得“自己没想好”,为什么不出来看看?体验下社会再返回学校?第二,“老师,氛围”,在中国,这不是问题,你觉得它是问题才是问题。就说武大吧,金融几个老先生大家可以去搜文章,能上SCI或者国内权威的能有多少。作者说到“自己发不了SCI叫学生发”,真有点英雄惜英雄的感觉,偶们导师也这么干。但是,换句话说,不是说国内科研做不好就只有国外一条路。举个例子,我是做利率期限结构的,做这个的多是拿国外模型做拟合,复旦有个哥们说了句实话(这哥们跑去了招商基金)“国内是写的不懂,懂的不写”,读他的博士论文那就是一阵清风啊。同样,邓海清的博士毕业论文也是走的贴合国内实情的路子,里边对国内现状也是吐槽。换个思路,或许就不同。一点愚见,与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