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6712 14
2014-08-12
我看电商
(零售实战派领军人、电商操盘手黄若先生次全方位剖析电商内幕,融资、模式、运营、效率、流量、成本、价格战等等)

作者:黄若

编辑推荐:
  近年来电商行业在中国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正在日益深入的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我看电商》对于所有从事互联网或电商运营的企业及个人,对于投资电商或服务电商的相关业界人士,对于有志进军电商领域的年轻学生、创业者,以及对于将要触电的线下企业,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必读书。

内容简介:
  《我看电商》是作者近30年从事零售及电子商务管理的总结和分享。
  近年来电商行业在中国迅猛发展,2012年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达到13,000亿人民币,诞生了淘宝、天猫、京东、当当、凡客、唯品会……等一大批全新的网络公司,电子商务正在日益深入的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同时,这个行业连年亏损,顾客服务良莠不齐,也广为人们所关注。作者从地面零售到电子商务,从跨国公司高管到管理民营企业,从开创天猫模式到带领当当上市,被业界称为中国零售实战派的领军人物。如今这位自称跨界老兵的电商操盘手次全方位剖析电商风云,细说中美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路径,评点国内各大电商企业的是是非非,详解其中的融资、模式、运营、效率……个中经验,毫无保留的娓娓道来,笔触至深,让人不禁掩卷沉思。

作者简介:
  黄若,中国连锁零售及电子商务骨灰级领军人物,江湖人称“黄药师”,跨界老兵。原当当网首席运营官,天猫创始总经理。有近30年的商业、零售业从业经验,曾长期任职多家全球500强企业高管,历任易初莲花、万客隆、天津家世界等知名零售企业总经理,执行副总裁等职,后加入淘宝网,任运营中心副总裁,并负责淘宝商城的组建,带领团队开始了网上零售B2C平台这一全新电商模式。
  一位实操型的商业管理者,具有丰富的大型企业管理经验,同时对东西方不同的企业体系及消费者行为有着深刻了解。在领导零售企业创建、重组和业务拓展方面具有专长。2011年6月自电商行业隐退,现服务于风险投资业。

目录:
1初见马云
我与淘宝的缘分之始--本来想做人力资源,结果颇具戏剧性的做了运营,也因此才使我更深入的了解淘宝,了解电商。

2淘宝和Ebay中国:关于那场战争
淘宝依靠自身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从消费者入手设计并推出了一系列更加符合国内用户在线交易的功能,进而迅速占领电商市场的半壁江山。

3天猫平台构想的缘起
近半年时间的构思、讨论到最终上线,这其中有怎样的一波三折?

4天猫孵化记
淘宝商城其实是在一个已经成功的平台上去自我否定,进行倒立式的思考,去尝试抛开现有的流程,从市场运行规律出发寻找新的运作模式,制定商城作为一个B2C平台的运作规则和架构。

5免费午餐
在电子商务领域,大家高举的免费大旗中最典型的是免运费和货到付款,这两种方式的利弊何在?

6天猫赢利模式
将交易提成做为天猫收入的主要来源。交易提成的比重是按照类目逐一确定的,不同商品类目的佣金比重不等,这是电商行业的一个创新,具体实施时还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7百度、腾讯的电商曲折路
当我们把一种商业模式作为舶来品引进到中国市场时,本土企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以及在中国市场超越其模仿对象的几率。因为天时地利,更了解市场,更贴近用户。但如果是一家国内运营中的企业,试图模仿一家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已经取得市场领先地位的国内企业,这种成功率是很低的。

8规模、流量和价格战
电商行业的三大误区:1.规模就是效益;2.流量就是一切;3.过渡依赖价格战。

9中国公司的海外上市梦
国内互联网公司,过去这些年大多是借助市场红利,先行一步抢占商机做起来的,内部运营的效率,企业经营的定位,方方面面的管理,都还相当薄弱。

10电商的模式之争
买卖业态,经营者是零售企业,挣的是商品买和卖之间的差价。平台业态,经营者不直接采购或拥有商品,只是提供一个买卖交易的环境。这两种盈利模式对社会零售业态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1电商企业的线下拓展
线上线下,这是一个双行线,楼下的人上不来,不等于说楼上的人就能很轻松很容易的下去。我时常比喻说这好比陆军和空军,陆军无法打空军的仗,让空军在地面作战,如果没有从头开始再训练,一样也打不了。不能说你做陆军的当不了空军,但是我是当空军的,所以我从空中作战如果要转到地面打仗一点问题没有,这就错了。

12奢侈品的网络红海
奢侈品电商未来是否会像其他垂直电商一样,涌现出行业的领军企业,首先取决于能否获得品牌商的信赖,并保证充足的货源;其次,要保证以产品和服务为驱动,而不是依靠价格;最后,还要地找到奢侈品的用户群。
13赢在成本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零售,互联网价格的高度透明更大大压缩了线上零售的毛利空间,何况电子商务行业在浮躁速成的心态下都在一味的追求低价低毛利销售,一高一低之间,凸显了这个行业的困境和不断融资的恶性循环。

14京东口水战
当你在评估自己实施价格战产生的效应时,千万不要仅仅看到它吸引购买,提高订单量,还要看清楚其副作用或者反作用,看一下你的促销满足率有多高,那些没有买到的用户今后几个月表现出什么样的流失率,这是每个电商经营者应当予以正视的。

15从PPG到凡客
通过自有品牌做垂直品类,这是电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6亚马逊航标灯
都说美国亚马逊平台开放,我们也可以干,殊不知亚马逊真正优势在于其数据运算能力以及因此给所有进驻商家提供的商品进销存准确信息,进而有效提升商品周转,减少存储和配送成本,这不是国内电商公司所能比肩的。

17团购就像一片云
团购像是一片浮动的云,这几年的发展路径是:2010年在国内兴起,到2011年达到顶峰,人人谈团购,北京地铁车厢到处是团购的广告,融资风潮汹涌。2012年团购行业疲软下来,用户和销售趋于集中。与此同时,其他购物网站建立自己的团购促销频道收效明显。站在2013年时间点上,团购行业沉淀下来的企业自然有发展的空间,但不要期待它能成为线上零售的主力业态。如果团购还想进一步完善,一定要实现经营范围常态化。

18限时特卖
互联网的聚客能力,给了限时特卖一个更合适的发展空间,透过这个线上通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积压商品一股脑出清了结。

19电商导购
利用社交网络的特点为电商输送用户,形成互联网导购业态,这是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一大特色。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网络营销成本太高,淘宝很多卖家试图在寻找更多针对性的市场投放工具。当然还有中国电商平台模式占据主流地位,有几百万上千万家以网络销售谋生的中小卖家,他们是导购网站潜在的衣食父母。

20传统企业触网记
今天我们站在2013年的时间点上,我则认为传统企业必须触电,从长远看,对于传统企业的电商化道路我持乐观态度,但关键在于,要有一种归零心态。

21迷失的沃尔玛电商
沃尔玛等实体零售公司线上发展的曲折,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骨子里的砖头加水泥(brickandmortar)思维,都说要用砖头加鼠标(brickandmouse)来做电商,实际运行中阻力重重,一说到经营商品类别,首先讨论的是我们有多少采购实力,而不是线上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和其他电商对手的动向。

22苏宁易购的突起
苏宁的网上发展,并没有局限于线下的业务,而是很快迈向全百货化发展,这是一步险棋。因为这就意味着网上零售新业务没有多少现有采购经验和实力可以借鉴,但恰恰是这个战略定位使苏宁易购线上的运营,很早就摆脱了线下实体电器门店的束缚,得以真实的做到从零开始,从市场发展,来构建全新的网上商城。


23移动电商
智能化手机的迅速普及,正演变为一场PC端电子商务向移动电商的转变。2012年底,中国已经拥有超过4亿智能手机用户,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正在把上网和网上购物行为从电脑端移向手机端。

24投资电商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电商依然受到风险投资界的极大关注,是TMT(新科技)领域最主要的一个投资板块。加上国内市场红利、人口红利,中国电商还处于早期阶段,一定会有诸多的投资机构持续在电商行业投资。只不过,玩法变了,电商在中国已经走了十年,今天你再想拿几张PPT做一份商业计划书就有人送给你几百万的美金,那样的时代恐怕已经过去。

25附录:部分采访稿和论坛发言分享
这里附上过去几年的部分采访稿和发言,为保持原始面貌,所有内容均注明出处并未经修改。

后记:进入调整期的电商


好书一起看:
分享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含QQ群成员数字/微博粉丝数)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附件列表
我看电商.png

原图尺寸 65.38 KB

我看电商.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12 10:32:25
这是我本买书我愿意上来评论,感觉看完这本就会有想买黄若其他书的冲动。里面没有一堆对电子商务是未来趋势的背景废话,内容实在。感觉看到书的结尾了,内容还是满满的,值得推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2 10:33:31
       汇总了自己赞同和有疑问的观点
  
  P6        支付宝并不仅仅充当支付媒介,更多是起到了保护买卖双方正当权益的功能,它很好地解决了买卖双方因为对风险的顾虑,谁都不愿意把货、款先付出去的问题。
  P10        很多商业流程的设计,一旦运用起来觉得顺手,大家都感到这很简单,很正常,但是发现和设计这个流程,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中国商业环境的信任机制不发达,不仅仅是用户个人的原因,社会信用体系,银行交易保障都没有跟上。
  P11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或者说是天下没有永远免费的午餐。
  P12        不少平台的在线商品,每月有过被点击记录的不超过在线商品数的5%,95%的商品连一次曝光的机会都没有。
  P22        淘宝商城,就像线下的购物中心,首先要解决品牌导入,而不是品类导入这个方向性问题。
           品牌不等于大品牌,认人名不等于认名人。
  P25        零售服务,永远有0.5%—1%的用户试图钻规则的空子,你要考虑的是如何防止和那些被钻空子的机会,而不是因为有人可能钻空子而 拒绝向99%以上的诚实用户提供更好的购物服务。
  P38        佣金一直是天猫收入的主要构成,全网平均3%的佣金。
  P44        对于百度来说,涉足电商是一种防御策略,害怕越来越多的商业广告主走向淘宝。
  P47        做电商最困难的两个硬件:流量和资金。这些恰恰是百度 腾讯两家公司都不缺乏的。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
  P50        十年下来,电商行业三大误区:
  1—        规模就是效益
  2—        流量就是一切
  3—        过度依赖价格战(现在的价格战=口水战)
  P67        电商=零售 两种业态
          1—买卖        赚差价(效率化)
          2—平台        赚流量的钱(商业房地产)
  P73        平台实际上在和商家争夺从顾客那里拿来的销售毛利分成,是在和商家争夺这个分配比例。
  P77        淘宝卖家分布,大概2%的卖家真的是挣到钱了。20%-30%的卖家,大概就是勉勉强强过日子。50%-60%的卖家,是惨淡经营,白贴进去时间和商品,最后无果而终。
          P89        先上线下未来将会走向差异化共存,作为一种销售渠道,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原因很简单,因为用户正趋于多维化,顾客并不仅仅局限于只在网上买东西,或者只逛线下店。
          P91        奢侈品电商面对的三个难题
  1—        能否获得品牌商的信赖,并保证充足的货源
  2—        要保证以产品和服务为驱动,而不是依靠价格
  3—        地找到奢侈品的用户群
  P99        电子商户的本质是零售,互联网价格的高度透明更大大压缩了线上零售的毛利空间。
  P119 品牌定位可以是高中抵档,但品牌不等于白牌。如果不能让顾客用一两句话很容易的解释清楚地TA买的什么牌子的商品,那实际上就是白牌。
  P140 限时特卖网站面对的三个挑战:
  1—        货源
  限时特卖的供货量,其实是与品牌公司库存管理优化背道而驰的。当品牌公司对其每一款商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库存把握得越好,尾货数量就越少。
  2—        商品来源
  3—售后保障
  P148淘宝不会允许 导购网站超过10%的流量规模
  P152 电商也好,线上零售也罢,只是一个消费者和生产商实现交易的流通媒介。每个媒介都有其优缺点,作为一个经营渠道的企业,你要想清楚:对不同的用户,你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他的需求?
  市场中领先的电商公司的构成在中国和美国又很大的不同。中国市场份额排名最靠前的电商企业,除了苏宁一家以外,都是互联网公司。而美国电商排名最靠前的世家除了亚马逊,都是传统企业,包括零售企业和品牌生产商。
  P160 电子商务是一个双名词。
  P165 对于类似柴米油盐这类民生用品来说,线上服务提供的是便利,不是便宜。
  P172 图书是标准化商品,单价低,读书群体又是网购人群的主力,这些特点使图书成为线上获取和吸引消费者非常有效的敲门砖。
  P179 八零后一代人是伴随着电脑成长,九零后人群则是智能手机的核心用户群体。
  移动电商面对的机会和挑战:
  1—        用户绑定
  国内绝大多数手机用户都是实名手机号码的拥有者,所以用户的精准营销,定向分析具有极大的操作空间。
  2—        定位功能
  随着GPS的普及,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具有自动定位能力,这就使以地域轴、时间轴为切入点的网络销售有更强的作用力。(本地生活类服务电商、限时酒店特卖)
  3—        碎片化的时间
  4—        有限的展示空间
  5—        搜索和推送
  6—        购买和收藏
  7—        流量入口和APP(移动端 目前并没有显示出垄断式的流量入口)
  P187 投资电商的三个关注点:经营模式、运营效率、顾客留存率(重复购买率)
  P200 淘宝的优势:资源整合
  P217 B2C依然是零售行业,零售行业赚的就是效率的钱。
  P222 非标准化的产品、个性化的产品更加适合走垂直路线
  P233 亚马逊中国做得不好的原因是:管理文化的水土不服。
  例子:美国人打开一个新的网站,原有的网页就覆盖了,而中国人打开网站则弹出一个新的页面。对美国人来说,开很多网页他觉得太乱了。我们可能在逛电商时,同时打开20+个页面。
          P234 品牌的三种做法:
  1—        产品品牌,如联想笔记本
  2—        渠道品牌,如国美、苏宁
  3—        二者合一,宜家,屈臣氏
  P239 低价和价格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低价是通过优化供应链,通过降低每个单位的销售成本,来实现比较低的销售价格。
           价格战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价格欺诈、口水战。
  P251 京东VS当当,当当处于天然的劣势
  京东:3C起家,客单价是800+,扩充图书、百货、母婴品类(客单价200左右),客户是可以带动的。
   当当:图书起家,客单价80+,扩充母婴和百货,客户还可以接受。扩充到3C,客户可能不太适应。
          P256 传统企业做电商想要做大,那就注定不能只是现有业务的补充,而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公司。
          P257 未来5年,电商领域会发生越来越多的并购案例,更多的是传统企业对线上企业的并购。
  
  
          PS 和书中不同的观点:
  1-        前淘宝网总裁是孙彤宇,书中写的是:孙 桐 宇
  2-        淘宝上很多卖家支持 货到付款
  3-        团购的完善方向:
  A-团购网站在 客户和商户之间,要服务好两端,更要使商户服务好客户。
  B-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京东、聚划算、团购导航甚至是商户,修炼资源整合能力是重点。
  4-        一淘并没有一家独大,淘宝充当了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使得一淘缺乏一定的公信力。口袋购物、网易-慧慧网 正在崛起
  5-        现在基本上不存在真正的C2C,所谓的C也是商家,只是和B相比,小一些的商家。
  6-        可口可乐并不是只卖碳酸饮料,在中国还有
  果汁类饮料:果粒橙、酷儿、果粒奶优
  茶饮料:原叶茶、茶研工坊
  矿泉水:冰露、水森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2 10:34:45
        记得之前看@veryls的博客,对一句话很感冒:“轻电子,重商务,WEB端是表现,供应链是核心。” 或许是速途同归吧,黄先生多年浸淫于零售的经验导致看问题的方法很多和刘爽的观念不谋而合,和之前的各种瞎比比的昏析师不同。昏析师所有的原因和结果只会归结于两个字,战略。
  点,黄先生并不避讳人的因素,比如说孙彤宇的事,如果他知道孙彤宇被离职的话,不会接手淘宝商城的组建工作的。相信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的人都能理解黄先生的心情。
   第二点,黄先生对于平台和买手制的看法,黄先生对平台的长远未来并不看好,因为mall只是解决流量的问题。没有解决从库存到销售端的各种问题。而亚马逊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更能提高卖方的效率。 关于这点我持有不同的看法,首先现阶段国内整体的流量还是愈加的集中的基本在几个大的巨头手里,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商圈更少,且几大商圈的主要持有者,正在走向一条附属商圈通吃的方向。而通吃不是提高各种内部效率,而是不给接口,或者直接抄袭。流量及网民人口结构不改变,这点很难改变。
  其次,职业经理人当政的情况下,能挣容易钱而且面临本身巨大kpi压力的情况下,很难有人这么去做。
   再次,本身自营平台的数据能力十分一般的情况下,数据分析涉及到整个流程重新梳理和利益均衡打破,动作太大很容易出事,只能徐徐图之。
  第三、黄先生认为移动电商的未来会是一家不在现有版图内的商家。并认为这是一新的市场环境。 这点也不敢沟通。
  首先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发生交易。背后拿货能力,数据能力要求几乎是一样的。何况我并不认为有一个叫移动互联网的东西,而是一云多屏,数据支撑。
  至于最近某导购渠道所说的那些移动购物更喜欢搜藏,比较之类的。完全可以看一下打通pc端和手机端账户体系和购物车系统后的转化数字。在做定论。
  第四点,黄先生现在在做投资,他投资一家企业的角度是考虑角度是模式,运营效率,顾客留存率。这点还真是打那些说投资就是投人投资人的脸面,打的好。
  第五点,黄先生认为腾讯,百度已经丧失了挑战淘宝的机会。但是品牌商还有很多机会。
  第六点,这本书值这么多钱。或者对于一个高级管理者值得更多。如果能和我们这样的一线苦逼聊一聊,值得更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2 10:35:31
        在《我》中,作者以转行加入淘宝为切入点,谈了如何加入淘宝,如何构建天猫,到电商行业的商业模式、各种类型的电商特点,以及还重点谈了传统企业触网转型等。
  
  说实话,在看前面几章的时候,对作者有些看法。他总是以20余年的零售、电商老兵自居,到处散发着个人崇拜。但到后面,陆续有干货内容出炉,也部分改变了我对作者的看法。
  
  黄若说,电商有三大误区:规模即效益,流量即一切,过度依赖价格战。
  
  盲目扩大规模这个现象,目前来看仍是比较严重。各大电商公司谈业绩时,大多谈交易额,比如京东2013年预计完成千亿交易额等等。而对盈利情况则是比较回避(京东刚刚宣布2013年三季度实现盈利)。正如黄若所说,大部分电商公司是不盈利的。他们拿着投资人的钱去盲目购买流量,盲目扩大品类,打价格战,粗放管理等等。但盲目扩大规模这个事情,还是要仔细鉴别一下。怎么叫盲目?比如,京东近几年大量的资金放在物流系统建设上,包括亚洲一号、配送团队、WMS、青龙系统等,陆续推出的服务包括211、极速达、限时送达等等。在我看来,这不是盲目,而是为提升服务质量、用户体验的投资。
  
  流量即一切
  
  有个关于销售额,有个简单的公式:销售额=日访问量*转化率*客单价(日访问量即流量)从公式可以看出,流量确实是一切的基础,但不是一切。一些电商公司一边花大钱买流量,一边不注意提升转化率、提升效率,致使用户流失。管理像个筛子。
  
  过度依赖价格战
  
  价格战不同于真正的低价运营。天天低价是建立在持续降成本,提升内部效率基础上的良性策略。而价格战则带有一定的欺骗性,比如我经历过的2012年8月的京东、苏宁价格战,京东网站很多东西不是缺货就是卖完,让我感觉到价格战更多是一个噱头。当然,企业在耍小聪明的同时,也伤害了消费者。
  
  如果说作者用《我》对大家做了一个电商行业概念普及的话,那么《走出》这本书就是作者作为一个投资人对电商行业中不合理现象的批评和抨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2 10:36:04
        在美国前十大电商企业中,除了龙头亚马逊,其他都是传统企业伸向互联网的桥头堡,而中国的情况几乎完全相反,新兴企业抢去了万千宠爱,而传统零售则空留下了蹒跚追赶的笨拙身影。在地铁、电视、门户首页,电商抓人眼球的广告无处不在,而相比之下,除了苏宁的绝地反击,你很难意识传统零售企业的「巨人之进击」。
  中国电商风光无两的表面背后,则是一个个深不见底、吞金噬银的「窟窿」,他们口中不断叨着投资者对亚马逊「十年亏损终不弃,放起长线钓大鱼」的故事,以之作为应对投资人咄咄逼问的「护身符」。
  在做传统零售出身,身为当当和天猫创业元老的黄若看来,目前电商的「烧钱比赛」纯属「没有少爷的命,却偏偏染上少爷的病。」
  「让几乎所有传统零售企业无法理解的是,一家刚刚起步,月月亏损,靠融资输血的电子商务公司,居然可以在京城CBD一代的5A写字楼办公,喝着咖啡享受着绿植。5A写字楼是包括沃尔玛在内的所有传统零售企业从业者一辈子不敢问津的地方。」
  零售企业的分毫利润都是从一听可乐这样的细末之处「抠」出来的,大众消费品零售更是如此,正是依靠着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拧干毛巾」,、沃尔玛才有底气祭出「天天平价」的撒手锏。从选址小镇、禁止员工组织工会到物流条码跟踪,沃尔玛将低成本视为企业的「生命线」,无所不用其极。同样的,我们几乎看不到零售企业在电视、地铁广告上砸过一毛钱,它们更喜欢使用成本低廉的宣传单页。
  与国内电商「少爷们」想象的不同,电商鼻祖亚马逊亏损的十年过的绝不是「一掷千金,锦衣玉食」的日子,投资人的银子几乎全都用来修炼内功,磨砺技术,优化效能,而不是用在装点门面,花钱买流量上。创业初期,贝佐斯曾经和员工一起在仓库里打包商品,直到今年,他才决定搬离乡村小舍一样的低调办公区。而媒体爆出的亚马逊「虐待」员工——待员工如「人肉机器」,物流仓库不开空调,只提供时薪」,只不过是继承沃尔玛的「优良传统」罢了。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零售,互联网价格的「高透明性」更是大大压缩了线上业务的毛利空间,无孔不入的比价工具对电商的「低成本内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电商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往往使人将低价和低成本混为一谈,须知道,运动式的降价促销只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只有「天天平价」才能真正把吆喝来的消费者留下来。
  所以,黄若格外推崇「客户留存率」这个硬性指标,只有从一次次「流血漂橹」的价格战中抽身而出,电商们才有可能看到后天早晨的曙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