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489 3
2014-08-12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几个不是以发论文不是现阶段目标呢?用论文衡量学术水平也绝不仅仅是中国如此,所以只能呵呵。。

当“论文发表”与学术水平画等号,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在“发表”上动心思,而不在“论文”上下功夫。科学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不发文就出局”的残酷现实,仅靠科研人员的自我反省和监督并不够,还需要改进评价机制 

  前不久接到一位博士朋友的电话,打听发表论文的渠道。一开口,不谈论文内容,只问:某某期刊发表要多少钱?

  发论文到底有多重要?“发论文”的繁荣产业链是一个例证。在科技界,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所发期刊的分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位科研人员的学术“成绩”,关 乎个人的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等。甚至许多科研机构会详细“打分”,一篇论文、一本专著分别多少分,加上学历、任职年限等要素,最后综合来评定一个人的科研水平。

  这也很难算是中国特色,国外学术界流行一句话:“Publish or perish”,意思是“不发表就出局”。在国外,发表论文也同样是一名研究人员获得晋升、争取研究资源、赢得学术荣誉的重要途径。

  以论文作为评定学术水平的量化指标之一,有一定合理性:标准稳定,操作容易,能够有效减少人情等因素干扰,比较公开透明。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是了解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科研发展态势的风向标。但过于看重论文的发表,评定人才科研水平的标准容易机械化。尤其是,当“论文发表”与学术水平画等号,越来 越多的人就会在“发表”上动心思,而不在“论文”上下功夫,论文的角色就会被“异化”。

  即使是《Science》这样国际公认的权威杂志,其编辑也曾说,挑选论文的首要标准是新颖,论文真正的学术价值仍有待业内检验。同样,有国内的评审专家认为,许多论文乍看吸引眼球,细看之下,研究数据或者结论经过“粉饰”,并无新意,有的更经不起推敲。这往往导致大量的论文和专利最终形态只是废纸一张,既浪费钱又浪费了本属“杰出大脑”的宝贵精力。

  有些青年科学人员已经开始醒悟。一位年轻科学家在《Science》等顶尖杂志发表了数篇文章后原本颇有些小得意,但前辈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发了这些论文,你探索的科学问题解决了吗?他这才明白:发论文绝不是科研的终点,而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科研出发点是解决科学问题。

  如果,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能够“吾日三省吾身”:我的研究是否已经累积到了能够形成论文的程度?我的论文如果发表了,在若干年后还会被持续引用吗?在国际同一研究领域,是否能占一席之地?当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那么,论文的发表将是水到渠成,想必也会是高质量的。

当然,随着科学研究者群体的扩大,科学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不发表就出局”的残酷现实,仅靠科研人员的自我反省和监督并不够,还需要改进评价机制——评审选拔人才和科研项目的标准,应该更加靠近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无限贴近探索自然奥秘的终极梦想。

     转发自:学术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12 23:25:23
可悲,现在的学术圈以发论文来代表学术水平和思想,应取消这些核心/C刊,以成果的价值而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2 23:28:06
不去谴责无良期刊产业化,反倒指责“发表”,人民日报真是奇葩一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3 00:04: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