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剧烈的需求波动,越来越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快的新品上市步伐,加剧了企业的销售、设计、制造、营销和财务等各部门间的不协同状况,同时也影响了与外部主要供应商的协作关系。面对这些挑战,市场领导企业已经摸索出一条表现卓越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这一模式遵循了以下五条核心准则。
1. 以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不仅意味着要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更要求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购买了什么,什么因素促成了购买决定,以及通过什么渠道购买等。领先的制造企业已经从零售商那里学会定义和分析不同的客户角色和购物行为。通过构建不同的“价值-服务成本”模型,更高效地提供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
2. 细分供应链,提供差异化服务
根据不同的目标,制造商可以在市场上选择不同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例如,当试图提升某一产品组合的市场份额时,可能采取这样的供应链策略:有吸引力的动态定价,较高的产品备货率,充足的提前期等;当试图保持这一组合的市场份额时,则可能采取另外一种供应链策略:固定的价格和具有竞争力的提前期。
3. 提升业务敏捷性
业务敏捷性的本质在于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响应内外部的变化。供应链中的相关人员多久才能获悉特定渠道的需求变化?供应端的变化将在多久后反映在库存计划、主生产计划、工厂计划和配送计划中?供应商多久能知道他们需要作出调整适应这一变化?如果供应商出现拖延或中断,制造商能够多快确定可能对业务造成的影响并制定缓释方案?业务敏捷性并非仅指速度,而是能够更快作出智能决策的能力。
4. 驱动端到端的同步
金融危机以来,领先的制造商主要通过系统地部署S&OP(产销协同),推动内外部相关人员的快速同步。产销协同流程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并填补业务计划和最新实际情况间的差异,这一流程跨越新产品、需求、供应和财务等职能。然而,恰恰是产销协同流程的跨职能特性,也使得其难以持续不变地执行下去。
过去几年间,许多制造企业提出了高级产销协同流程。假设情景分析也成为评估平衡需求、供应和财务差异的标准方法。一些领先的消费品制造商已经开始与零售战略伙伴共同制定集成业务计划,通告结构化的、每周固定的协同流程始终保持价值链同步。
5. 采用先进的优化方法
先进的供应链管理通常基于工厂和整个供应链的智能权衡。无论供应链人员是负责需求预测还是供应寻源,优化技术目前仍是他们主要采用的智能决策支持技术。例如,某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长期以来其模拟信号产品的质量在业内广受赞誉,该公司通过采用高级优化解决方案,客户订单按时交付能力提升了约20%,同时整体库存降低了25%。众多领先制造商已经认识到供应链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大意义,纷纷在供应链技能培训方面进行投资。
尽管制造业管理的必然趋势已经清晰地从工厂优化发展到建立端到端的全球卓越供应链,但企业的盈利性依然是重要的发展驱动因素。对于供应链专业人员而言,方向也很清晰——只有那些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供应链细分并借助端到端同步和高级优化来推动业务敏捷性的企业,才能最终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