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392 49
2014-08-19

Hedgehogging
(“美国投资策略师”巴顿·比格斯的《对冲基金风云录》)

作者:Barton Biggs (巴顿·比格斯)

编辑推荐:
      书中的主人公是华尔街上执著专注的投资人士,他们是一群奇特、危险而迷人的家伙,在投资生存战中弱肉强食。作者讲述了一段又一段投资冒险与个人奋斗的经历,展示了投资家们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手法,在他们身上,华尔街浓厚的商业文化、深邃的生存之道被演绎得出神入化。

内容简介:
       《对冲基金风云录》当属投资书籍中最富有启发性和引人入胜的作品之一。巴顿·比格斯,这位与索罗斯、朱利安等齐名的华尔街传奇投资家与金融大师,以印象派的笔法描绘了一群专业投资者的生涯,展现了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投资世界带给人们的悲喜。
      手经验是的老师,很少有人能像巴顿·比格斯那样看到华尔街如此多的起落、获得如此丰富的经验。如今,比格斯描绘了专业投资世界的大图景,也讲述了个中人物的小故事。作品像作者本人一样率直、机智、充满魅力,它揭开一层层神秘的幕布,让我们走进华尔街的总裁办公室和晚餐会,借助作者的眼睛看到残酷而诱人的对冲基金世界的真实景象。

作者简介:
       巴顿·比格斯,在摩根士丹利工作了30年,曾任该公司的首席战略官。在此期间,他创立了摩根士丹利的研究部,并使之成为世界上最的投行研究部门。他还曾一手创办公司的投资管理业务部,并担任其主席达30年之久。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部每年赢得的新客户超过任何竞争对手。
       比格斯多次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为“美国投资策略师”;1996年到2003年,他一直在全球投资策略师评比中名列前茅。2003年6月,比格斯离开摩根士丹利,与两位同事共同发起了Traxis合伙基金,那是2003年规模

精彩书评:
       与其他的华尔街人士相比,巴顿·比格斯在描绘市场时更有品位、更清晰,也更富有见地。他的新书《对冲基金风云录》不仅为我们带来大量宝贵的投资经验,也提供了令人兴趣盎然的阅读享受。
       ——大卫·F·斯文森,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

       自从科技股泡沫的辉煌时代以来,投资已经变成了一项危险的工作。经营对冲基金更是如此。在《对冲基金风云录》中,比格斯透视了这些每天决定巨额资金投向的冲基金人士的性格和心理。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它充满了趣闻逸事,也呈现了一个内部人士的深改见解。建议你们在读完本书之前,先别把钱交给华尔街上的任何人。
       ——安迪森·维金,著名金融专栏作家、评论员,畅销书《美元之死》的作者,《债务帝国》合著者

       《对冲基金风云录》的轻松之处,在于作品叙事的诡谲、神秘,作者比格斯及其对冲基金的操盘手们,除了钱不如巴菲特多,其他都可与之匹敌。他们在华尔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功夫,比巴菲特更胜一筹,所以他们的故事亦比巴菲特来得奇特而不可思议。巴菲特把每股炒到20万美元,还在可理解的逻辑之中,比格斯们的预测本事,不是魔鬼附身才怪!巴菲特是理财大师,比格斯们才是交易所空气中的幽灵。这故事错过了,岂不可惜?
        ——刘苏里,《中华读书报》


好书一起看:
分享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含QQ群成员数字/微博粉丝数)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19 14:03:07
       英文书名其实很传神,Hedgehogging。中文译名完全没有体现。以前不了解对冲基金这个行业的话,这本书的确有助开拓视野。这本书对我的收获,里头提到一个的投资人应该具备的三种特征:强烈的好奇心、极具平衡能力的心态、和赌性。我只有其中2个。
  
  对此类主题有兴趣者,还可以看看《说谎者的扑克》《诚信的背后》,都是讲美国投行的内幕故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14:03:08
       摩根大通的客户经理最近很活跃,摩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后,服务加强,并向我们公司(一个私人家族基金)推销他们的另类投资组合,里面包括对冲基金、私贷基金和一些衍生工具。这都是他们的强项,客户经理很自豪地说,因为这些投资,使他们能在这一波大浪中脱颖而出。
  
  对于这些投资工具我们并不陌生,公司曾经投资这些东西,认识它们的特性;但是我们不肯定客户经理自己知道得几多,而且目前这波大跌市还没有过去。
  
  每种投资工具都有它的特性,要把握这些特性来获利需要透过实践,不能纸上谈兵。许多人刚念了一些理论、偶然买卖过些股票、培训了一些日子就想替客户出主意;但是管理百多万的资产,和管理数十亿有多种杠杆和透支、分散在不同银行的资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同投资工具在牛市和熊市的表现绝不相同,应采用甚么策略,是需要亲身经过了牛市和熊市的人,才能明白的。
  
  公司曾经投资了一支对冲基金,购入后它每个月都下跌,整整一年,直到接近年底结算,它忽然大赚一笔,把全年亏蚀的都赚回不止。我们老板接受不了这种波幅,连忙赎回。那是07年股票畅旺的日子,要是今年,可能他会改变主意。
  
  近读 Hedgehogging,很有启发,那是一种前辈人的肺腑之言,难得作者Barton Biggs不怕说自己的馊事,写专业投资者看错大势后那种患得患失,胃痛失眠,甚至破产改行的例子,深刻而真实。这种坦白够窝心的,所以我们看着一浪低于一浪的市况吓得心跳暴快,并非浑菜,祇是我们比不上他混得那么油条。
  
  许多年轻投资者眼前祇有钱,对于一本有关投资的书,评价以实际操作为尚。Biggs是投资老手,写的不光是对冲基金,更是有关财产管理的老人言。他着眼的不是一天的得失,而是怎样能得百年富贵;但他又不是毕菲特那种强调价值投资者,一只股票恍眼就持有几十年,作者做对冲,对市场动量有十足经验。
  
  1999年科网股灾爆破前,他比大市早了九个月开始做淡科技股,那时科技股像火箭冲天飞,而他的对冲基金却反而下跌,所受到的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那不光是因为投资回报,那时人人都认为互联网会带来商业大革命,而他的坚持看来就是食古不化。他记得在一个讨论会上,他认为空调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不下于互联网,论坛主持有意抬杠,问在场听众有几多人赞同,结果是2对80,80人认为互联网更重要,那2个支持者中更有一个是作者的太太。
  
  那次他没有支持到底,在大市爆破前已经开始拆除对冲,在后来的调整中获利不多,虽然没有损失,但在爆破前的一段日子里,他的基金还是流失了好些客户。这正就是我们买对冲基金的经验──连续长期下跌,最后一次过赚回,但客户就吓得急急赎回离场。
  
  Biggs常感叹,基金客户在基金下跌时固然赎回,但基金涨升太快,他们也会套利离去,的基金很难持续维持资产规模,而客户总是在基金过了它的黄金时间后才加入。亦因这个原因,对冲基金总是强者越富,弱者越弱;成功的基金超额认购,向隅者众,绩效不好的基金,哪怕过去是多么的辉煌,有时连分析员也请不起。
  
  这便产生了基金中的基金,有些基金专门替人买卖基金。这个在大陆市场好像还没有,我有朋友干这行的,买卖整个亚洲各国的基金,成绩很稳定。Biggs举出统计显示,多付点钱找人来管理基金,比直接买卖基金风险小一点,当然回报没有那么好,但这是值得的,起码基金中的基金还是跑赢大市指数,而波幅小很多。
  
  这令我好奇,投资究竟需要几多的付出?认识的一家本地基金,聘请两三个职员,加上办公室、资讯费用等,每年开支二百万,管理十亿港元资产。耶鲁大学基金会,07年规模达225亿美元,雇用20名合约雇员,还有达100名外包投资经理,十年平均绩效达17.8%,是众多公共基金之首。有一定规模的财产要管理得好,一定要花时间做功课,光是聘请有素质的投资经理人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规范和管理;耶鲁大学基金会是哈佛MBA的著名案例,几乎是金融行业的必修科。
  
  Biggs写得细腻,这是对专业投资者而言。例如讨论集体决策那章,还有写私贷基金、创投基金;和讨论资产规模的,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他写的尽是故事,就是一个个的案例,比满版的微分方程,实用得多了。
  
  管理金钱并不容易,中国数千年历史,但没有几个家族,能把财富留存超过一个朝代。西方不同,欧洲十四五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的显赫世家,现在还是富甲一方的不少。中国每隔一段时期,财富总会易手,这可能也是好事;但另一方面,财产管理在我们是一种失落的艺术,要学习的还是很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14:03:09
      一本绝佳的对冲基金入门书,不管在牛市还是熊市都值得反复重读。
  p7 大量对冲基金的开设,使得传统的套利策略越来越难,价格被迅速哄抬。尤其是大量宏观基金的涌入。
  p15 开设基金初期如果收益不好,对于之后的操作运营将是极大的压力,入口时机很重要。
  p18 创业早几年就大肆挥霍无疑就是噩梦。
  p20 开办并管理自己的对冲基金是一个如此艰巨的挑战,而失败将会给你的生活和精神带来巨大的创伤,它们可能永远无法痊愈!
  p22 有杠杆的多头基金业绩波动极大。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晚期两次大牛市结束后,大多数对冲基金都变成了杠杆多头基金。
  p23 空头窘境:当太多空头对个股进行做空时,由于缺乏可融的股票,当有基金面临赎回时,平掉空仓将导致股价迅速上涨。
  p26 (JP Morgan的VAR在实际应用中其实会周期性的面临巨灾敞口。)
  p31 livemore的机智。
  p51 对紧急状况下的赎回必须制定条款。
  (财发股票的暴涨说明,做空策略只有在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下才更有效)
  p89 1929年大崩盘以前,纽约也有很多使用杠杆的对冲基金,但没有一家使用对冲来系统性的控制风险。
  在熊市做空化学、制铝和25-30倍市盈率的零售股,做多科技股和中型成长股(无疑这和当前基金做空周期性行业,做多创业板和中小板如出一辙)
  然而,当成长股泡沫破裂时,垃圾股表现却十分良好(米尔肯效应)
  p90 当市场崩溃时,不仅流动性烟消云散,而且价格的直线下跌使所有的决策都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你能在熊市里保持稳健的收益,你将获得大量的资金)
  p91 1972年,摩根斯坦利的转型与崛起。
  p100 要像他那样使用杠杆,必须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强大的自信。
  p107 在泡沫破灭时,纸面财富迅速消失,东京豪宅从120万美元跌到20万美元。
  黄金是一种收益为负的资产,其价格取决于恐惧。而当次贷危机来临时,黄金的价格随着恐惧迅速增高。
  p109 太多空头导致的平仓上涨。分析师只能分析基本面,但无法分析行情。
  p123 基金经理对高尔夫的痴迷。
  p129 市净率是最为稳定的指标,日本从5倍回到1.5倍,美国从5倍回到2.9倍。
  p135 拿不准市场形势的时候清空所有股票,休假,然后回来重新建仓。
  p137 只有自大狂才幻想抓住底部和顶部。
  p138 寻找一段时间的相对强势股,只要基本面没有问题,就持有该股直到优势消失为止。让市场告诉自己应该持有什么股票,而不是让自己告诉市场。(当然,巴菲特可以做到)
  p148 私募股权基金与普通私募之间的业绩差异极大。当私募难以退出时,便会通过垃圾债券来获取利益。
  p156 俾斯麦认为,土地的价格会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每年2个百分点(北京的地价?)
  p163 分散化投资能够从一些尚未充分定价的领域中得益。
  pp178 集体智慧并不存在。最聪明的人共同达成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p182 Frank Quattrone与Mary Meeker
  p199 格雷格对于格林斯潘政策的后果的判断非常。
  p223 女性的朋友不是钻石,而是珠宝。珠宝上的金银可以保证基本的购买力。钻石的价格被认为操纵。
  p238 日本在泡沫时期购进的画作和红酒的大幅贬值。
  p261 巴菲特这样的私人投资者,可以等待足够长时间,直到像棒球手一样捕捉到好球,然后一棒打得不见踪影。
  p270 萨默斯的论文《Gibson's Paradox and the gold standard》,揭示了黄金与股市的负相关性。道指的6-8%的增长是黄金增长的分界点。当道指下降2%时,黄金上涨22%。实际上,彼得的黄金策略将获得极大的收益。
  p300 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失灵,迫使凯恩斯转向创造新经济学,可见凯恩斯也相信货币政策的作用。
  p301 当巨大熊市使得实物资产和股票资产同时下降时,运用杠杆风险会很大。
  p303 对于那些完全没有赌博天性的人,专业投机无比枯燥,也过于艰苦;而具备这种天性的人则需要为自己的禀赋付出代价。
  p304 凯恩斯的出发点在于节俭悖论,然而当今的经济危机大多数来自于过度投资。
  凯恩斯的高度让索罗斯这些对冲基金明星难以企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14:03:10
        作者是英文专业出身,笔下功力果然了得,语言诙谐,观察细腻,叙述引人入胜,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特别是前十一章,写的非常精彩,道尽了对冲基金业者(不过我觉得叫资金管理者更合适一些)的百态人生:业绩辉煌时,你就像国王一样,投资者,经纪人都对你拥护备至,甚至自己也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可业绩一不理想,所有人的态度都立马180度转弯,你不仅要面对怀疑和轻视,甚至会直接被扫地出门,其中尤其出彩的对资金管理者在不同环境中心理变化的描写,真叫人拍案叫绝。相对来说,十一章以后的章节则平淡了些。
  
   特别有感触的是第三章他关于卖空石油的叙述,真是一字一泪:比格斯和他的合伙人经过深入分析,认为石油价格虚高,经过“周详测算”后,他们卖空了石油,可是石油却一路在涨,一时投资者的不理解,怀疑甚嚣尘上,有的甚至开始撤资,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们的心情不断随着油价的涨跌而起伏,油价下跌则欢欣鼓舞,幻想着翻身的时候来了,油价上涨,则又懊恼不已,后悔刚才低位的时候没有平掉一部分仓位,在这种持续,反复的折磨中,精神都到了崩溃的边缘。唉,想想自己的操作经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共鸣。。。。。。
  
  谁能战胜市场:趋势投资?价值投资?
  
  趋势投资:
  
   “戴夫过去是一名基本面导向型的价值投资者,而如今,在饱经沧桑之后,他对基本面不再那么留意,变成了一名趋势投资者。如他自己所说,他现在让市场告诉自己应该拥有哪些股票,而不是由自己告诉市场哪些股票值得拥有。或者说,他寻找的是可以持续一段时间的相对强势。如果一只股票或一群股票上涨的比市场快,他就会让手下的分析师研究它们。如果没有发现基本面有大问题,他就会买进这些股票,然后持有到他们的相对强势消失为止。他从不会因为一只股票便宜而去买,也永远不会试图抄底。他觉得购买那些没人喜欢,没人想要,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是傻子才干的事。他购买和持有正在上涨的股票,卖出或避免持有下跌的股票。戴夫那种极端的趋势跟随风格造成他的业绩相对于基准大幅波动。他的日子好起来会好得花团锦簇,糟起来也会糟得一塌糊涂。”
  
   理论上,一个真正的趋势投资者应该可以在大部分时间战胜市场,只要市场有明显的趋势存在,他们就会表现良好。可是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特别是长期来看。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受情绪的左右而变得不理性,不能严格跟随趋势。比如,我们总是倾向于卖掉盈利的股票,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这种卖掉的股票,却保留最差股票的做法是完全不理性的,可却是最普遍的做法。甚至大部分人在明白这个道理后,也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决策。
  
   这让我想起塔勒波在《成事在天》中讲的一个故事:他的一个朋友周末和索罗斯打网球,期间谈起对近期市场的看法,索罗斯说他看空,还列举了好几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并说自己持有大量空头仓位。可是在接下的一周,市场不仅没有下跌,反而急速上扬,他那个朋友很替索罗斯担心。到周末再一起打球的时候,朋友关心地问索罗斯那个空头仓位情况怎么样,损失严不严重。索罗斯笑了笑说:“我改变主意了,转手做多,沿着行情走了一段,赚了一大笔。” 真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在股市中,只有做到像索罗斯那样完全不受情绪左右,不受之前判断的影响,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立场,才能战胜市场。这可不是简单的追涨杀跌,而是追涨杀跌的至高境界,什么时候该追?什么时候该杀?,其中的时机把握,是最难的,要知道,股市上的假动作(不光有假摔,还有假涨)可要比球场上多的多,也逼真的多。
  
  价值投资:
  
   在大多数时候,市场远比人要聪明(至少它不会恐惧,亦不会贪婪)。当面对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多的对手时,你战胜他的机会就是不要按他的规则出牌。巴菲特正是个中典范,他完全跳出了追涨杀跌的框框,不在乎市场的涨跌,他只按自己的游戏规则(估值,能力圈,安全空间),而不是市场的游戏规则(涨,跌)行事。跟市场较量,就好比跟一个职业拳击手对打,你要老老实实按规则跟他打,你就完了,有效的办法是跳出这个框框,比如掏出一把AK47!
  
   趋势投资和价值投资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并无太大意义。正如萧峰所说:招式并无好坏,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功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9 14:03:11
       这本书说的就是作者在对冲基金领域的一些经历,以及遇到的一些人。书的前面说了作者设立对冲基金的过程,在集资时充满了屈辱感。作者显然是个性格上还不错的人,与对冲基金的许多人有一定的交往,知道他们的一些见解;但应该仍然算是个小兵,估计业绩上,没有突出的表现。我很少听人说在对冲领域也用价值投资的,因为对冲的投资组合多是短期的,经常变更的,而不是长期的。
  
  作者所读的书相当之多,有些引用,妙趣横生。比如说
  1)在狗与狼之间,万物都在沉睡。
  2)你在盯着深渊时,深渊也在盯着你。
  3)我去年可是减了157磅的。。。但是,我同时也增加了201磅==。
  
  
  -. 对冲基金经理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1)钱毕竟不是自己的,亏损了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否定,轻则口头指责,重则撤回资金,再重则影响彼此关系,基金经理就在这种不断地不可避免地被外界否定之中做决策
  2)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中,基金经理只能抓着一点点确定性的理论以决策,但也经常遭受到市场的否定,打击自己的自信
  3)市场有一个长期的周期,但基金的投资者需要短期的高回报,而做短期的利润,势必未来要遭受无法预料的大风险,所以基金经理只是明知要跌到山崖,依旧要朝前,也十分痛苦
  4)有时走与市场相反的方向,是一个出奇制胜之路,但是市场持续不扭转,将要承担基金投资人巨大的不信任与非难, 3与4都说明了,为了照顾投资人,基金经理要忍受不用好的手段,这无疑会让自己痛苦,压力大。
  5)巴菲特说过,投资就像击球,如果对方投出的球,你认为不是好球就不接,你耐心的等,可能对方投了百二十次,你发现是一记好球,大力一击,击个全垒打。
  对冲基金经理不能如此,因为基金投资人的要求,对冲基金总是要迅速击球,一旦有了一个时间限制,压力又增大许多
  6)收益越高则波动性越大,对冲基金还要考虑到如果因为波动性过大,在下行时(也就是收益低点),基金购买者要赎回的风险。
  也就是投资人又要收益高,但又不能承担高风险,使基金经理无所适从
  7)今年亏损,明年要被回亏损后的剩下的利润,才能提成,也就是一个大亏,几年后才能翻身
  有时你会想,干脆结束这个基金就好了;这是一个选择,但是名气不大的话,这个记录,会有一个概率让你成立新的基金再也募不到钱
  
  -.做空要有一个必要的操作(买回),而做多,则没有一定要卖出。因为做空本质是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正因为一定要买回,事实上,做空有另外的风险(比如说,空头头寸巨大,交易所要求追加保证金,而保证金有时会多于你所有;另外,因为必须得买回,如果市场空头过多,都要平仓,此时会推高空头)
  
  -.相比起多种对冲,宏观经济对冲是最难也是的。
  
  -.对冲基金分类:
  event driven;
  fixed-income arbitrage
  global convertible bond arbitrage
  equity market-neutral
  long/short equity
  global macro
  commidiy trading funds
  
  -.fund of fund
  fund of fund of fund
  
  -.基金的销售其实是一个很重的活,推介会,路演,与各个机构交谈再交谈,拿钱是很难的。
  
  -.的状态是,基金主要的钱来自于自己,那么这样,压力可以减小很多,不必理会别人的指责;另外,策略上也可以看得更长远。
  或者是把所有的钱当做自己的,不要为了取悦基金 的股东而刻意做什么。
  
  -基金经理,一个重大的问题,仍然是时间管理。
  听电话:听完句,如果判断不想听,说声谢谢,然后挂。
  听到想听的,说声谢谢,挂。
  新闻,让秘书过滤1.只选自己指定的源 2.可加一两则秘书判断觉得适合的新闻
  要有大段的时间,十分宝贵。
  
  -.对情绪要有更多的重视。
  就算是在幻想的高潮和失望的深渊过后,人们恢复性的反应都会过激,比正常的商业趋势波动更大。人们若是只想把股票变动与商业统计挂钩,而忽略股票运行中的强大想象因素,或是看不到股票涨跌的技术基础,一定会遭遇灾难,因为他们的判断仍是基于事实和数据这两个基本维度,而他们参与的这场游戏却是情绪的第三维和构想的第四维展开的。
  
  -.一个的投资经理的观点:
  1)管理投资组合是一种个人行为,对我来说,找合伙人是行不通的。因为最终,在无眼的深夜里年逾古稀 出买卖决策的只是一个脑瓜而已。
  2)他每周写两封信,每次一张纸,说明他的想法:每周在一个加密网站上公布一次他的资金净值,这样他的投资者就能知道他的表现如何——若他们有此雅兴。
  3)当问他是怎么获得投资主意的,他先是呆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思考了一会儿说:他的诀窍就是依赖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知识基础。然而,当某些事件或片言只语的新消息出现时,他的思维程序马上触发,突然之间就发现了某个投资机遇。这种事不能强求,你必须得耐心等待灵感的到来,如果它不来,“就靠岸“(也就是减少杠杆及下注规模)
  4)他好奇心特别强,工作方式更像一个秘密代理人,他会去西伯利亚一个星期,参观俄罗斯 石油企业,累得筋疲力尽。他这么做是因为俄罗斯经济的一切都与石油关系密切。另外,对于日本银行,他则使用了一系列非常规的资源,一年要去东京四五次。
  
  -.有时要强迫自己做在没有信息终端的公园长椅上或咖啡馆中展开思考,是的,是强迫!
  
  -.经济学人 比华尔街 日报要好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已经变水。
  
  -.压力下的优雅 是海明威对勇气的著名定义。
  
  -一个坏的手表一天还可以对两次,所以偶尔对的东西,价值不大。
  
  -. 你必须得明白,高手都是寂寞的,与芸芸众生为伍确实比较舒适安全,但这种舒适安全说明你还不够高,离风险越近,才越可能获得巨大的回报。
  
  -.注意杠杆收购。现在是哈佛商学院的重要内容。
  
  -.一种出神入化的市场情绪指针就是:出现真正彻底的”投降“,熊市不会结束。
  投降的是绝望,无条件的放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