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3010 0
2014-08-21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多,这不仅拓宽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视野,而且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发展。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也不例外,同时促进了经济学和地理学学科的发展。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主要交叉研究体现在经济地理学和地理经济学的发展上。

       经济地理学和地理经济学是一门融经济学和地理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在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中,它是地理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而在经济学中,它则类属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区域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在传统研究中,空间差异主要是地理学学者关注和描述的对象。由于技术、方法上不能突破,经济学一直无法把空间差异纳入到研究领域中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安虎森介绍说,经济学不研究空间问题,并不是歧视空间。因为主流经济学主要以新古典框架为主,它基本的假设为: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在这一框架中,如果纳入空间问题就“无解”,即使有解也是“0解”。所以,长期以来空间问题一直不在主流经济学研究范畴之中。


  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对经济现象的空间格局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他提出空间经济模型,成功将空间问题纳入经济学研究范畴,从此,空间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框架。自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经济地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期,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空间发展》的文章。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作权表示,该文章把创新、创新扩散,土地,知识溢出等连续的空间结合到了一个模型中。他解释道,实现创新的地方,往往是知识溢出更丰富的地方、要素更聚集的地方、生产力更高的地方。也就是说,影响经济集聚的还有创新、知识等附着在空间上的其他因素。


  虽然地理学、经济学的学者都研究经济地理,但二者还存在一定区别。二者研究对象可能一致,但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有很大差异。在研究对象上,地理学的经济地理学,更多地偏重于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差异性研究。经济学的经济地理学,则偏重于解释空间活动出现在一个地方而不是另一个地方背后的机理。在研究方法上,两者各自的局限越来越明显。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表示,地理学家研究经济地理学的方法为地图法,即直观可视化地描述空间,甚至是三维可动的。但这一方法缺少对地方经济地理形成的内部机制研究。因而,“如何把个体的差异性上升为一般性的规律,这对从地理学出发的经济地理学研究来说是一个挑战”。所以,在研究工具的使用上,而这也存在越来越多的相互借鉴趋势,stata、MATLAB等实证工具包,Spdata、ArcGIS等软件都在经济地理学和地理经济学研究中得到运用,并产生了丰硕的成果!

  事实上,经济学家往往从经济学出发的研究强调解释统一,也就是说,一个地方不管大到太平洋还是小到北京,都用一套机制来解释。由于实际中不同尺度的空间的作用机理不完全一致,因而存在一定局限。此外,在模型中,空间通常被抽象成为一个个的点。这具有学术价值,但通常缺乏应用价值。这种情况突出了地理学家描述传统的重要性。经济学家的模型也许很完美,但现实中不实用;另一方面,地理学家太重视具体的描述,没有上升到政策、规律的层面,无法具体地指导实践。经济学者和地理学者各有所长,经济学家建模型非常专长;而对空间理解的丰富性,则掌握在擅长地理统计、空间分析的地理学家手中。因此,二者的交叉研究非常必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理学家研究经济地理开始强调经济现象背后的一般性规律,并运用经济学的一些量化模型。同时,经济学家寻求对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的解释的时候,也更加放开最基本的假设,更加接近实际。总体上,两个学科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呈现“两头正往一起走”的趋势。

(本文主要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地理学,两头正往一边走”一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