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54 0
2008-05-17
一边是金融企业赶着去“抄华尔街的底”,另一边到年底可能就有一大批制造企业陷入困境,“被华尔街的抄
底”

  中国很多事情都好像五、六年一个周期。五、六年前,企业界在入世的鼓舞下开始走出去收购陷入困境的国外
著名品牌企业,随后自己也跟着陷入困境,这轮并购潮也因此很快退潮;五、六年过去了,我们看到新一轮海外收
购潮又起,不过收购的主角、对象以及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显然是汲取了上一轮先行者的教训。这一轮的结果会好些吗?

  先看主角。上一轮的主角是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型企业,如TCL、联想、上汽,而这一轮的主角换成了金融领域的 央企,如国开行、工行、中投。央企的实力雄厚,利润丰厚,竞争优势突出,更重要的是其市值大多在全球领先, 这些都是五六年前的市场型公司望尘莫及的。此外,这些金 融机构的负责人中,很多都有过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甚至是国际金融界知名的人士,对并购业务本身也不陌生
,与制造业的本土企业家相比更具国际经验。

  再看手法。前次制造业的海外并购,是主导性和进取心极强的“控制性收购+接盘管理”方式,为的是获得、控
制进而改造跨国品牌,直接服务于自己的产业拓展,可以说是去“当外国品牌的中国老板”。后来的困难,很大程
度上就缘于这个“老板心态”。而这次金融业央企,普遍放
弃了“老板心态”,采取了参股10%左右、不参与管理,甚至不要董事会表决权的低姿态。过程也很低调,没有一家
在国内搞过什么隆重的签字仪式、庆祝仪式。

  收购对象的情况,也很不相同。五、六年前,IBM、汤姆逊、西门子等跨国制造企业,在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企
业的低成本竞争下,陷入痛苦转型期,需要尽快甩掉亏损的制造部门,转而向产业上游升级。分拆亏损部门彻底卖
给中国企业,是最好的选择。而这一轮,是华尔街的金融巨
子因为自身的次贷危机,整体陷入财务困境,于是不得不屈尊向新兴市场的同行求助。

  这一轮,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

  可是,在这两轮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潮中间,还出现过一轮“外资收购潮”。2002年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
之后不久,国内开始了宏观调控,到2005年、2006年,不少扩张太快的国内企业陷入资金困境,倒在了国内资本市
场大繁荣的前夕,成为海外同行及高盛、凯雷、大摩等国际资
本的收割对象,引起了一场关于外资收购利弊的大争论。谁能想到,这些引起恐惧的“门口的野蛮人”,竟然在一
年后倒过来成为中国企业的收购对象呢?

  一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场景,五、六年间,就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先是中国制造企业收购外国制造
品牌,然后是外国金融企业收购中国制造企业,现在是中国金融企业收购外国金融企业,接下来,又会是谁收购谁
呢?

  严酷的日子还在后面。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美国次贷风波和国内紧缩政策是两个重要的“天气因素”,要看哪
个的影响更大些。最可怕的局面是,一边是金融企业赶着去“抄华尔街的底”,另一边可能就有一大批制造企业陷
入困境,“被华尔街的抄底”。


※ 来源:.逸仙时空 Yat-sen Channel bbs.zsu.edu.c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