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463 6
2014-08-27

“救救数学吧!”“杨乐院士,您跟国家反映反映,数学再这样(教)下去就不行了!”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举办的中学教师回大学的活动上,当听到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对于中学数学教育的几点看法后,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20几位中学数学教师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向杨老发出这样的呼吁。(8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一门学科能否成功地施教,涉及教材、教法、教师等多种因素。这些教师大多是中学高级教师,作为一线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如果他们都难以把握教材,更遑论一般教师?而他们的呼吁,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当前教材改革的核心问题——一线教师的缺位。正如一位教师言,“希望教材编写者、大纲制定者沟通沟通,别老闷在办公室里自己想,多征求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数学大家的意见。”

教材改革走过10多年,来自一线的呼声不绝于耳。语文自不必说,如今数学又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困局。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一线教师,他们自己也“已经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越来越不知道“数学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几乎是每3年一个周期的教材改革”,明摆着告诉我们,即便是教材研制者对教材也并不满意。既如此,又何不放下身段、接接地气?

从多数教师的反映看,这些问题并不难改。比如,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最新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其教学理念是让学生“螺旋上升”地学习数学,即“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步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灵活应用”。而所谓“螺旋上升”就是破坏系统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了中学教师们的“吐点”。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其实,有不少人人熟知、公认的真理大可不必回炉再验证。正如杨乐所言,看到新课标后,他“十分惊讶”,“竟能够定出这样的课标,完全没有完整的体系。”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验证了杨乐的“预见”。试想,如果我们的教材制定者们哪怕10多年中有一次在编写过程中,真正广泛听取数学大师和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又何至于出现如此低级谬误?

教材研制自有其学科本体的规律,而作为教材的研究者和使用者,无疑是最接近规律的人。既如此,在制定和修订教材时,理所应当多吸纳他们的意见、多倾听他们的意见才对。如果真能这样,就不至于出现类似于今年6月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接受国内知名媒体《南方周末》所希望的事。他说:“我希望拥有更大的行政权力,当更大的官,越大越好,将真语文推进下去”。实际上,寄希望于行政权力的推动,只能赢得一时却无法保持长久,对于教材制定者和修订者而言,既要把握好学科内容的精准定位,又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根本之途就在于确保一个沟通畅达、互动争鸣的研究环节,把业内大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吸纳进来,少一点折腾多一些务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27 17:32:50
只想着学生高考取得好成绩,从没有从孩子自身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7 18:53:32
"把业内大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吸纳进来,少一点折腾多一些务实"
这是根本解决之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8 10:39:06
前苏联的中小学大纲和教材都是大数学家编写的。让国内教研室的人一边去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8 11:37:17
真是积重难返啊。教育部这帮玩意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就说中学数学教材吧,“螺旋式上升”,一个很小的例子是,把整式和分式隔开老远,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隔开老远,尼玛教育部药不能停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30 11:31:32
,对于教材制定者和修订者而言,既要把握好学科内容的精准定位,又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根本之途就在于确保一个沟通畅达、互动争鸣的研究环节,把业内大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吸纳进来,少一点折腾多一些务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