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条腿”去构建韩国东亚、甚至世界大国地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其次,既然彻底解决朝核问题没有可能,也就是说,在“中美”没有可能“在近期内协商解决”日本最终地位问题、“中美”角力的朝核六方会谈不可能在近期内构建一个东北亚安全新框架的情况下,“韩国CEO”似乎认为:只要能稳住朝鲜(声称要用400亿美元帮助朝鲜现代化),那么,在六方会谈框架之外,以“美韩日”军事同盟为一条腿,以“韩日中”“经济论坛”为另一条腿,去构建韩国东亚、甚至世界大国地位、去维护韩国经济利益的计划、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不仅如此,东方评论员想指出的是,有人也的确走过这条路。
●用“两条腿”去构建东亚、甚至世界大国地位、在“实践”的层次上有的只是失败的先例
事实上,只要将“美韩日”军事同盟、“韩日中”“经济论坛”的顺序分别“归位”成“美日韩”军事同盟与“日韩中”“经济论坛”,我们也就不难从中看出,这根本就是日本曾经走过的那条路:“美日韩”军事同盟大家并不陌生,“雁行模式”大家也没有忘记,有意思的是,在日本早期设想的“雁行模式”中、“中国经济”就排在最后一层,韩国经济居中、日本经济自然是“领头”。可结果呢?事实证明,不论是在“广场协议”的第一次打击中、还是在“97亚洲金融风暴”的第二次打击中,不论是将“美日”军事同盟“很当回事儿的”日本,还是将“美韩”军事同盟“很当回事儿的”韩国,在美国人眼里最终都是“一钱不值”、都不当回事儿!把持着“美日韩”军事同盟的美国、在关键时刻,眼里最终只有“美国资本”的经济利益、丝毫不顾及什么政治、军事同盟。
因此,用“两条腿”去构建东亚、甚至世界大国地位、在“实践”的层次上有的只是失败的先例。
●日本似乎嗅到了“广场协议”的腥风,“韩国CEO”也对“97金融风暴”表现出“心有余悸”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美国财长拼命宣传“次贷危机”已近尾声的今天,“今天的日本”似乎仍然嗅到了“广场协议”的腥风,“韩国CEO”也对“97亚洲金融风暴”表现出了某种“心有余悸”,不然,“韩国CEO”也就不会一边飞华盛顿,一边又积极地派人参加“中日韩”共同组织的“金融派对”,坚决支持区域内成立一个规模高达800亿美元的“稳定基金”,用于区域内货币互换,用于防范“97金融风暴”的卷土重来。
●面对复杂的世界、“韩国CEO”早就面露怯色了
不难看出,政治上雄心勃勃(这位CEO还在首尔市长任上、就曾经跑到印度,游说印度一起遏制中国,并以此彰显其政治抱负)、经济上却又经历过“97金融风暴”的“韩国CEO”、面对复杂的世界、早就面露怯色了、其内心的矛盾是一目了然。
●北京对“韩国CEO”进行“冷处理”是理所当然的
在这种情况下,东方评论员认为,北京对“韩国CEO”进行“冷处理”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其原理就是:根本就不去理他,从而不给他提供哪怕是一个借以腾挪的“支点”。
●如果韩国想搞点儿战略腾挪、你就得在自己身上“挖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韩国想搞点儿战略腾挪、又缺少“支点”的话,那么,对不起,你就在自己身上“挖肉”好了:比如拿“朝鲜半岛的经济整合进程”去消遣好了。值得强调的是,韩国的这种“消遣”方式,不仅一点儿都不影响中国对朝核问题的主导权,反而强化了中国的主导权,这一点,从华盛顿最近为了警告日本不得与中国太近,不得不一再对朝鲜进行“实质让步”、以拉拢朝鲜的事实中,就可以看出来。
然而,从第十一条、既“六十二、日方表示,将按照日朝平壤宣言,解决包括核问题和人道问题在内的有关悬而未决问题,清算不幸的历史,实现日朝邦交正常化。双方确认日朝关系取得进展的重要性,中方表示,愿提供必要协助”中,明眼人是一看就知,日本人从美国那里“拿不到的东西”、也不为美国所充许的东西-----“支持日朝实现关系正常化”,特别是“充许日本经济更多地参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在日本做出“清算不幸的历史”承诺的前提下,却“有可能”从北京这里拿到、甚至得到鼓励。
●一旦.....那么,在东北亚,不论是安全问题、还是经济问题,韩国的角色有可能迅速边缘化
根据我们的观察,如果日本政府“真心”全面落实“是合作伙伴、不是威胁”的“中日关系”,那么,日朝实现关系正常化将得到北京的支持,日本经济将参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一旦这种情况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在朝鲜半岛、以至整个东北亚,更不用说是整个东亚了,不论是安全问题、还是经济问题,韩国的角色将迅速边缘化。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对韩国目前这种“近乎自残”的做法,北京除了对其不吸取日本教训的做法“皱皱眉头”之外,能够做的,就是抓住这个机会,趁“朝鲜经济”没有更多选择的时机,从中国这头,“加快”整合东北亚经济的进程、从而在“日朝关系正常化”之前、或者在韩国对外政策“重新修正”之前,以抢占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
●“民族主义”也很强烈的“朝鲜经济”、在“失望”之余,也顾不了太多的“民族利益”了
显然,在朝鲜政府发出朝鲜半岛有可能陷入战争的警告中,谁疼谁明白!作为两个核大国,战略纵深又极深,中国与朝鲜之间的经济联系、甚至俄罗斯与朝鲜的经济联系,在战争警告中、在朝鲜半岛的不稳定之中,反而会更加紧密!
期间,东方评论员注意到,朝鲜媒体曾经大量报道中国“民间经济实体”赴朝鲜考察的消息,在一般的情况下,朝鲜媒体对“中国民间经济实体”投资朝鲜的“充分关注”并不多见。显然,“民族主义”也很强烈的“朝鲜经济”、在“失望”之余,也顾不了太多的“民族利益”了。
●“科索沃后续发展”最终有可能导致“中欧俄美”在伊核问题上的某种战略妥协
在我们看来,在这位“韩国CEO”满世界乱飞、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没有把握要到什么”的情况下,那位曾经依托美日军事联盟、大搞“雁行模式”、现已“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日本,在国际风云有可能激变的档口,在“科索沃后续发展”除了有可能激化成“大国间的”某种形式军事冲突(包括欧美间的),还有可能导致“中欧俄美”在伊核问题上的某种战略妥协(实际上就是“南北撕裂”模式中的一种妥协),而这种“战略妥协”很可能会在“三边撕裂(欧美日之间)”、或者“南北撕裂(西方国家与中俄印、巴西之间)”的“大范围内”找到一个“妥协目标”的危险下,没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军事力量保护、且其金融系统已被欧美资本深深渗入的“日本经济”还敢再试一次吗?
●中日关系“只讲经济”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要“讲政治”、必须建立起起码的政治、军事互信
特别是,对于处境还不如“日本经济”的“韩国经济”而言,还敢再走日本的老路吗?能走得通吗?如果想试,谁也拉不住!值得强调的是,从中日“全面定性”中日关系、到日本公开“提议”召开“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再到“中国愿意认真考虑”的情况来看,如果韩国政府“果真坚持”相信“政经可以分离”,偏要在“中美日之间”走出一条“实用主义的路”的话,那么,“中日”谁也无意去拉!特别是中国。
对“中日”而言,作为世界排名靠前的两大经济体,作为曾经经历“广场协议”日本、作为为亚洲经济最终度过“97金融风暴”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在“欧美经济”彼此间都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对方会对自己做出什么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一起努力、扎好东亚经济的篱笆。
必须强调的是,要做好这件事,让中日关系“只讲经济”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要“讲政治”、必须建立起起码的政治、军事互信,否则,一个在政治上处于敌对状态、在军事上也相互敌视的“中日关系”、即便是“经济关系”如何紧密,也必被“欧美经济”轻易地找到突破口、并加以利用。
●曾经屈服于“广场协议”的日本经济、其损失恐怕要比“不排除大幅度贬值人民币”的中国要大得多
一旦如此,从日本“金融战败”的历史经验来看,从中国仍然严守汇率形成机制、并初步控制住房地产价格的手段来看;从“中国经济”已经通过民间专家(中国银行报告)“放风”“人民币应该一次性贬值”的“最新态度”来看;特别是,从中国除了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还拥有相应的政治、军事实力,且在“科索沃后续发展”问题上有战略选择权、并“同时参与两核问题”的综合实力来看,如果发生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仅就东亚这一块,曾经屈服于“广场协议”的日本经济、其损失恐怕要比“正考虑大幅度贬值人民币”的中国要大得多,更别说韩国经济了。
●“既能让人民币大幅升值,也能让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的重要性
值得强调的是,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再次强调过,中国的汇率形成机制,要做到“既能让人民币大幅升值,也能让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显然,我们相信,中国银行那份建议“让人民币一次性大幅贬值”的报告,其理由大概与我们相似,那就是:中国政府必须、也有能力掌握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权,并有可能运用这份权力(在目前情况下,人民币大幅贬值,其效果就相当于欧元兑美元大幅升值,并令国内热钱的收益率大幅下降),提前激化“欧美”“附着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经济对抗”,从而以此作为武器,威慑欧美经济,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一起维护东亚货币汇率的稳定、保障东亚经济的稳定。
至于“完全让市场决定汇率”,让资金自由流动,那只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一块“遮羞布”而已,在国际金融市场处于动荡的时候,根本没必要当回事儿。这点上,掌握全球绝大部分外汇储备的“东亚经济”,现在就必须联合起来让“居心叵测的欧美资本”明白。
●胡锦涛主席以日本必须“全面定性”中日关系为“前提”、才展开“暖春之旅”的底气所在
其实,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韩国、日本也明白,一旦“欧美资本”的目的得逞,那么,“日韩经济”曾经经历的厄梦、将再次来过!
显然,上述这些就是胡锦涛主席以日本必须“全面定性”中日关系为“前提”、才展开“暖春之旅”的底气所在;也是日本、包括韩国、在缅甸风灾中“并不多嘴”的原因所在;还是日本“提议”、中国“愿意认真考虑”召开“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的“根据”之所在。
●“东亚经济”、甚至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经济将来躲避“三边撕裂”之祸、“南北撕裂”之祸的根本所在
令人欣慰的是,东方评论员注意到两个消息:
第一,在胡锦涛主席展开“暖春之旅”前,韩国知识经济部长官李允镐于4月30日表示,“韩国将积极促进同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李明博政府并准备在与韩国内业界和学界等相关领域举行研讨会及听证会之后,最终确定“是否启动中韩FTA谈判”。
第二,同样是在胡锦涛主席展开“暖春之旅”前,也是前面提到的“800亿美元”的事情,既“中日韩3国和东盟10国的财政部长5月4日一致同意,为落实“清迈倡议”多边机制将至少出资800亿美元筹建共同外汇储备基金,其中,中日韩3国分担80%,余下20%由东盟国家负担”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应该这样,就应该依靠“中日韩”的综合实力、强化“中日韩”与东盟十国在政治、经济、安全层面的全面协调,这才是“东亚经济”、甚至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经济将来躲避“三边撕裂”之祸、“南北撕裂”之祸的根本所在。
●“欧美”何以借风灾向缅甸施加压力,死活也要将自己的人送进去?
谁都清楚,“欧美”(代表是法国/美国)之所以借风灾向缅甸施加压力,死活也要将自己的人送进去,就是想在缅甸“扎根”,继而“借天灾造人祸”,在缅甸境内发动一场颜色革命,或颠覆缅甸政府、或让缅甸陷入内战,从而在中国的南部、东亚的腹地,印度的东部、南亚与东亚的战略要道上撕开一个战略缺口,再配合所谓的“粮食危机”(亚洲占世界人口的一半,美国却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与粮价操纵国),“能源危机”(能源价格操纵在美国资本手中),让东亚经济、甚至包括南亚在内的整个亚洲经济陷入某种混乱,从而为“欧美经济”避免“互殴”、或者这种互殴“可能”造成的全球金融风暴、“提前”找到一个“买单人”。
●我们已经可以“提炼出”胡锦涛主席访日的重大成果了
首席评论员就明确指出,通过上述的讨论,我们已经可以“提炼出”胡锦涛主席访日的重大成果了,那就是:
首先,就形式而言,是先用《联合声明》将中日关系“全面地定性”为“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在此基础上,再用包含“70条具体行为”的“中日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新闻公报”,从“技术”上,将定性为“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中日关系、进行“逐一量化”。
其次,就目的而言,这份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合作各个层面的“70条”,其最终意图是逐渐建立起中日政治、经济、军事的战略互信。一旦这些条款一一落实,并继续深化,那么,“美日军事同盟”的土壤也就被彻底抽空了,美国西太平洋安全框架的土壤也就被彻底抽空了。
只有看到了这一层,我们才能由衷地说一句,胡锦涛主席访日取得了圆满成功,并顺带着给韩国政府送去了一份警告:在“美日军事同盟”也不过“如此下场”的情况下,威力较“美日军事同盟”小得多的“美韩军事同盟”、其价值又在哪里?收益又在何处?
●胡锦涛:中日关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战略性和全球性意义
但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成功只是第一步,因为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切实落实”远比“达成协议”要困难得多。尽管如此,在如何认识中日关系的问题上,我们想借胡锦涛主席访日期间的一段讲话来加以描述,那就是:“中日关系已具备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坚实基础,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中日关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战略性和全球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