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雪中送炭相比,锦上添花更为常见;与卓尔不群相比,趋炎附势更符合多数人的选择;与冷灶相比,热锅更能吸引眼球。选择热锅而非冷灶,在很多研究生看来是理性抉择。但是,什么才算是热锅,什么又称得上冷灶呢?并非显见的那么容易。
研究生视野中的热锅与冷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次,在就业困难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形势下,热锅显然是为谋得好饭碗而储备的考证证书、实习经历和技能训练,而学术研究注定沦为冷灶。
第二层次,在导师必须依靠项目经费改善经济状况的科研体制下,热锅是经费支持力度大的项目,是随社会发展风向标变化而一窝蜂涌入的热点领域,是根据劳动强度可以获得一定报酬的生计;而冷灶是倒贴钱还被人不待见的研究方向,是意义重大但却无人问津的边缘学科,是只能苦逼自己永远看不见经济补偿的奉献。
第三层次,在科学大厦根基扎实且不断高耸入云霄的情况下,热锅是热门研究工具的堆积和应用,是刻意迎合业界权威思维模式的研究;而冷灶是另辟蹊径别具一格的另类研究之法,是不苟同于既定研究思路的创新之法。
学生烧不烧冷灶,一半取决于自我选择,一半受制于导师的科研立场和研究方向。在第一层次,若学生仅将硕士学位视为求职敲门砖,那么无论导师对学生抱有多大的科研期待,几乎不可能让学生烧冷灶。只有当学生自己对学术研究还怀揣理想时,导师才能发挥影响力,激发学生坐在冷灶上练就快速逼近热锅之法。在第二层次,导师的项目来源决定了研究生的冷热选择。若导师钟爱“快钱型”项目,学生几乎只有接受“科研民工”的命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跑现场、做试验、出报告,直至结题成果转换为毕业论文为止,才能逃出生天。反之,若导师“筹钱”能力不强甚至所处学科基本“无钱可筹”,学生不想做冷灶也不行。在第三层次,冷热与第二层次息息相关。只图“短平快”地谋取经济利益的项目,无需也不必创新,只需按照规程化的方式结题即可;而真正带有钻研性质的项目,必须坐得稳冷灶,否则研究价值乏善可陈。
但冷热并非如此简单就能准确界定的。科学创新总不那么容易,不仅对导师困难重重,对缺少科研存量的学生,更是如此。一则,当学生提出不符合当下学科体系主流的知识时,他真能得到导师的认同吗?还是说导师在一开始就不准备弄清楚学生之所研、之所说、之所想究竟“是什么”?当导师先入为主地否定了学生在学科体系之外自立门户的想法时,创新也就被扼杀了,学生自然从冷灶之门被推倒了热锅边缘。二则,一门学科,其体系建构得益于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其大厦来自于不同研究者所贡献的一砖一瓦。期望每名研究生的学术成果都能为大厦增加新的建筑材料甚至提升大厦高度,那是极不现实的妄想。大部分学生的成果,更多是在“验证”或“试验”,校核研究方法是否靠谱以及学科知识谱系是否建构正确,在校核过程中锤炼科研素养,为莘莘学子未来造福社会奠定基础。三则,基于利己角度,大部分研究生宁愿选择热锅式的研究方法,而不愿走孤清冷寂的冷灶之道。在学生头脑中,反正毕业无需太过担忧,论文不必精雕细作,既然放行之门槛如此低,怎么可能主动给自己增加学业负担呢?那岂不是大大的不明智吗?
烧冷灶者,正是那些不惮于将“冷板凳坐穿”之人。要想烧冷灶,先得“坐得了冷板凳,吃得了苦中苦,受得了青白眼”。看着他人在名利场上撒欢,能否凝神屏气修炼内功等待他日爆发之机会,甚至辛苦良久终究一事无成或者研究成果不为现世人所接受认可,这才是最大的考验。倘若受不了诱惑转而跟风,固然能够不被潮流所抛弃,但因为人人都挤在狭小的热锅边,要想玩出“弄潮儿”的精彩也同样不易。
如何选择冷热,对于研究生而言,非有高下之分,也未必有好坏之别。但是,不同的选择会带来完全迥异的人生经历,这才是之所以需要认真思考冷热之关键所在。热锅还是冷灶,选择了哪一样?
注:本文来自中南大学王进教授博文,可惜他是学工科的,中南工科研究生还可以,表现还可以的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导师补助都比较多,但对于学社会科学的我们,难啊,谁还有心情做冷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