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王静文
来源:和讯银行
作者简介王静文,世界经济博士,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研究员。关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等研究领域,曾在《财经》(博客,微博)、《中国金融》、《农村金融研究》、《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发表文章摘录:“保障房博弈的政治经济学”(《财经》网站)、“欧债危机下的银行危机”《中国金融》。
上周有两个事件值得关注。一是央行宣布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同时引导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优惠利率再降1个百分点。这是继上半年的定向降准之后,央行首次开启定向降息。二是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预算法的决定。这部跨越三届人大、历经四审的“经济宪法”终于完成近20年来的首次大修,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两起事件其实可以同8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表态相呼应。总理提到,“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好转,外界有人议论,是不是因为我们推出了‘强刺激’?但事实上,我们的货币政策一点没变宽松,唯一的‘刺激’就是强力推进改革。”确实,前者恰好印证了货币政策并未放松,而后者则是强力推进改革的最好注脚。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微刺激”政策,并收到了良好成效,但在更具风向标意义的货币政策方面,决策层却始终没有全面放松。相应的,则是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以及上周的定向降息等方式,来进行定向宽松,从而实现“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目的。尽管市场对于总量型的货币政策能否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持怀疑态度,但无论如何,这种“精准滴灌”型的政策创新总比“大水漫灌”型的政策转向要更适合现阶段的中国经济。而通过定向降息这种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融资成本逐步下行。
与此同时,政府在推进改革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今年以来,政府陆续推行了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并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在简政放权这一改革“先手棋”方面,8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取消和下放87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这也让本届政府距离此前“至少要取消和下放567项”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而在更宏大的背景下,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全面推行。截止当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召开4次会议,60项重点领域改革已经启动39项,并制定了2014年到2020年的重要改革措施实施规划。上周通过的预算法修改,则是这一背景下的一项重大突破。
早在今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计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中央已经明确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三个重点,即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之所以被列在第一位,主要因为财税预算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制度,与公众生活与民众权力直接相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预算法》又被称为“经济宪法”。
就此次修正案而言,亮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明确全口径预算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四类,即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二是赋予省级政府适度举债权,并规定资金用途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三是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并增加一般转移支付。四是强化基层人大的预算审查工作。
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当头炮”,《预算法》修正案的通过,将有助于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制度,使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从而推动政府从发展型向服务型、民生型改变,并在这一关键环节上同时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因此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总而言之,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决策层在“稳增长”的同时,更注重改革措施的齐头并进,甚至一些“微刺激”政策本身就是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施行,短期内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长期内则有助于推动中国向现代治理国家的转型。李克强总理所言,“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其意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