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数据暗示经济风险 全面降息降准或出台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8月份中国外贸延续“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出口增速平稳增长,但进口增速则进一步下滑。进出口增速大幅背离导致外贸进一步不平衡,贸易顺差在7月创出单月历史新高后,8月继续刷新纪录,顺差额逼近500亿美元。分析人士指出,这将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且令人担忧的是,进口持续下滑暗示内需疲软,凸显了经济增长仍存隐忧,稳增长政策仍需持续发力。
海关总署昨日公布数据显示,8月出口同比增长9.4%,进口同比则下降2.4%。与上月相比,出口增速有所回落,进口增速下滑幅度也进一步扩大。
进出口增速持续大幅背离也导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7月份贸易顺差曾创下473亿美元的单月历史纪录新高,而8月份这一历史纪录再次改写。数据显示,8月出口2084.6亿美元,进口1586.3亿美元,贸易顺差498.3亿美元,扩大77.8%。
“内需疲弱和进口乏力是顺差再创新高的主因,”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分析数据时称,“进出口增速大幅背离导致外贸进一步不平衡。这不但会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会为外贸转型带来妨碍。”
国泰君安证券则在其最新宏观研究报告中指出,出口强,进口弱、顺差高企的格局在未来几月仍将延续。人民币升值使8月外汇占款或继续大幅增加,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操作旨在对冲外汇占款。国泰君安还表示,“大宗商品进口在价格走低的情况下仍然低迷,与经济下行相印证,9、10月份稳增长压力增加。”
其实,从三季度以来公布的诸多宏观数据就可看出,经济增长虽仍保持平稳,但其下行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受房地产下行的拖累,经济回暖动能正在转弱,内需依然疲弱。
此前公布的8月PMI指数回落0.6个百分点至51.1%,其反映内需状况的新订单指数也低于7 月和6 月。而8 月地产销售、中游工业品价格、发电量等高频数据也均显示8月经济表现不及7月。
解读央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已从“紧平衡”向“松平衡”转变
货币政策新常态:非常规 不调控
定向降息启动 是否扩大需相机抉择
至于降低“三农”融资成本的具体措施,央行提出了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提高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等四项。在这四项措施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央行表示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降低涉农贷款利率。支农再贷款执行优惠利率,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利率还可在优惠利率基础上再降1个百分点,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利率应低于该金融机构其他同期限同档次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该项措施被认为是央行开始实行针对“三农”的定向降息政策。定向降息在近期一直被多次提及,而且也有观点认为,央行未来会在棚户区改造、支持小微企业等项目采取类似的降低再贷款利率的措施,通过该政策来扩大定向降息的使用范围,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此举可被认为是下调利率,进行货币政策调整的信号。但对于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的实际政策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未来央行是否会扩大定向降息政策的范围,还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来相机抉择。
定向降息正式开启
为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央行在今年先后两次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采取了定向降准政策,政策在出台后对宏观经济有一定的积极影响,5、6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陆续企稳。但进入7月份以后,宏观经济数据又出现了波动,其中,8月份的汇丰制造业PMI初值为50.3,创下了近三个月的新低。数据的波动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似乎又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央行采取定向降息政策来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又被各方提及。
央行此次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并允许特定地区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支农再贷款利率在优惠利率基础上再降1个百分点。奚君羊认为可以看作央行定向降息,对现有的货币政策取向进行调整。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对市场利率有很大的影响,央行通过调低再贷款利率的方式,可以起到引导其他相关利率下降的作用。比如,银行同业拆借率就可能会伴随着再贷款利率的下降而有所下降。所以,央行此举可以认为是其对现有货币政策进行调整而采取的定向降息行为。
对于央行的这项货币政策,奚君羊表示,可以认为央行已经将货币政策工具从数量型转向价格型。央行目前在增加货币供应量方面的政策力度不是特别大,前一阶段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于货币供应总量有一定的放宽作用,但目前市场利率还略微偏高。所以央行目前关注利率,从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转向价格型是正常的政策行为。
央行此前还向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规模达1万亿元的三年期PSL低息贷款,希望以此来引导市场的中期利率。但此次央行对于支农领域并没有选择扩大抵押补充贷款,而选择了再贷款这样的信用贷款方式。奚君羊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再贷款可以更大地影响市场利率。PSL这种工具对市场上的利率影响相对较小,而且除了再贷款外的货币政策手段都会对银行产生一定的约束,因为其他方式一般都需要一定的资产抵押。而再贷款属于信用性的货币投放,政策应用面会更宽泛,比其他渠道的货币工具效果更明显一些。
政策效果还需观望
除了针对特定地区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优惠利率再降1个百分点外,央行政策还提出了三项要求,首先,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再贷款借用期间,涉农贷款增量应不低于借用的支农再贷款总量。其次,提高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优化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结构。再次,加强对支农再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的监测考核。加强对支农再贷款投向和涉农贷款利率的监测考核,确保支农再贷款发挥降低“三农”融资成本的作用。
“对于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的实际效果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地观察。”奚君羊说,一般来说,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反应到底如何,各方对经济的预期是否会发生积极的变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
对于央行未来是否会在棚户区改造、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领域扩大定向降息的政策范围,以及是否会采取全面降息的政策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奚君羊认为,这些都需要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和具体情况相机抉择。
奚君羊表示,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调整期,如果未来宏观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好转,那么扩大定向降息甚至全面降息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但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状况没有明显改善,那么出台更大规模的定向降息政策就成为可能。
另外,奚君羊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在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方面影响较大。但对于银行的贷款利率,央行的政策很难直接影响。因此即使央行进一步降息,也不一定能够使企业的融资成本得到很快的下降。调节利率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也需要进一步观察。(中国经济时报)
余丰慧:定向降准 资金都去哪儿了
在定向降准政策所释放的数千亿元资金中,到底有多少流向小微、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目前实际效果可能尚未达到预期。7月信贷新增规模较大幅度下降,尚未出炉的8月数据似乎也不乐观,9月份银行放贷积极性似乎并不高涨。这种情况直接反映在小微企业上就是,贷款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个别地区有所加剧。
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将资金给了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贷款增加不多,小微企业没有获得定向降准的资金。一个问题就提了出来,定向降准的资金去哪儿了?主要环节应该在商业银行这里。央行肯定将定向降准的资金释放给了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理应按照定向降准确定的方向贷给小微企业。而商业银行却不愿意贷,小微企业也没有获得定向降准资金。那么,定向降准资金肯定在商业银行里或者商业银行将资金使用到其他用途上。
定向降准的资金说到底还是商业银行自己的资金,只不过是被央行按照法定准备金要求锁定了。央行定向降准从资金上来说,是将银行资金在央行账户上被锁定冻结的资金解冻给商业银行而已。这些资金归根结底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人的资金,这决定了其资金是有存款利息成本的。
商业银行不会让定向降准的资金躺在自己账户上睡大觉而赔本。定向降准的资金不给小微企业,肯定用在了更安全、获利更大项目上。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定向降准时笔者的预言。定向降准的资金被银行用于在金融体系里空转倒腾牟利。金融机构把定向降准的资金统一划给总部,总部进行批发性同业拆借、购买理财产品甚至信托产品或者其他金融系统内投资来赚取利润。一句话,定向降准释放的几千亿资金一部分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投机炒作牟利。这就如一位农信社人士所说:“对银行而言,虽然赚得不多,但基本等同于无风险收益。重要的是,每一分钱存款都要付利息,钱不‘转’起来我们怎么办?”
另外一个使用方向是流入到了房地产领域和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一是通过同业合作、信托、证券、基金等平台将定向降准资金投放到国家限制的地方ZF融资平台公司及房地产企业。二是一部分资金放给小微企业后,小微企业将资金高息贷款给房地产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谋取高利。
银行不愿意将定向降准资金放给小微企业,根本责任似乎不在银行本身。有监测指数显示,目前小微企业整体信用状况处在下滑阶段,资产质量压力相对较大。小微企业财务状况有所下滑,企业经营稳定性略有下降,综合管理水平无明显改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哪家金融机构也不敢贷款。强迫银行贷款,不仅埋下贷款风险隐患,而且对不景气的小微企业也并不是好事。
资本包括金融资本的天性是追求高回报、高利润。哪个行业利润回报高必将流向哪里。这十几年来,资本蜂拥而入房地产领域,就是因为这一领域存在的暴利。这个巨大的暴利足以将所有资本包括金融资本都吸引过去,足以吸干实体经济的资金血液。反过来说,如果实体经济能够有宛如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回报,那么,资本包括金融资本、信贷资金都将蜂拥而至,根本不需要什么定向降准。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除了完善金融体系外,主要还应该解决好小微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其出路在于改革。围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要求,当务之急是减轻企业负担、减少ZF干预,开展整顿“乱收费”行动,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尤其要看住加重小微企业负担的“手”,彻底激活民间资本的内生动力,使中小微企业轻税薄赋、轻装前行,将其市场活力彻底激发起来。这些内生机制形成后,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包括中小微企业将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就会成为香饽饽。银行信贷资金就会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