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再彪悍的看空者,都必须承认:一轮反弹已经来临。
有趣的是,对于本轮行情的动力,众说纷纭,却始终莫衷是一。体现在行情走势上,稍有草动,“风紧扯乎”的喊声便不绝于耳。有理不在声高,咱们今天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道路展开逻辑推演之旅,希望可以为您拨开云雾,窥得庐山真面目。
自下而上的看,资本市场上涨的动力源于何处呢?
答案很简单:产业资本。
股权分置改革以后, 产业资本急行军跑步进入流通市场。2010年是第一个里程碑,A股流通比例第一次系统性提升至70%以上,这意味着产业资本第一次成为A股流通池子中的大鳄。2013年后,流通比例进一步提升至80%以上,成为当之无愧的食物链顶端式存在。

全流通后,产业资本对股市的影响日渐显著,有没有证据呢?有的,就是下面这张图:

你看,2010年以来,产业资本增减持已经成为一个奇准无比的领先指标,没有之一。他的准确度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100%!每一次该数据大幅飙升后,都能看到资本市场出现一轮上级别的反弹(至少15%)。这一次,也不例外。这一次,产业资本增减持数据飙升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浮出了水面:为啥产业资本意愿能够影响资本市场的走势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让俺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不久前,一个大型集团的朋友问我:出5-10个亿想买个壳,问有没有介绍。听完后,笔者一肚子疑问:要壳干嘛?眼瞅着明年500家公司等着上市,后年注册制放开。花这么多钱买公司控制权,是钱多给烧的么?疑问归疑问,本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原则,俺颠颠地跑投行问一圈,听到答案的那一刻,俺眼镜碎了一地啊。这年头,5-10个亿的净壳,已经很难找到了!
资本市场的钱,一点不傻,也从来没有傻过。笔者发蒙的一刻,说明笔者OUT了。
咱们可以打个比方,有个公司叫土鳖公司,话说这公司是真土啊,主营业务烂的掉渣,搞不好明后年ST光荣退市也未可知。你说,这么一个破公司,在注册制前夜,凭啥值钱呢?
答案就在两个字:定增。
土鳖公司董事长啥也不用做,只需在家躺着,就会有产业和金融混合资本找上门:有兴趣做定增么?按照过往30个交易日均价,进来5个亿。拿这五个亿干嘛呢?买资产。什么战略新兴产业的项目热,就买什么项目。没有路子没关系,定增的哥们左手拿着钱,右手拿着项目,一条龙服务。俗话说的话,无利不早起。难不成产业和金融资本华丽变身活雷锋?没事就忧国忧民,愿意为祖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做贡献?
我绝不排除资本家有很多是忧国忧民的,但在忧国忧民的同时,赚钱才是硬道理。而赚钱的玄机,依然在定增二字上。
5块钱的价格定增进去,公司拿到钱后买一笔好的资产,什么样的资产算好资产呢?当然是战略新兴行业的,什么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基因测序、芯片、操作系统。。。。。只要是新的,只要是资本市场喜欢的,只要能给高PE的,就算好好资产。
几年后,公司基本面焕然一新,公司股价轻轻松松涨到十几甚至几十块,产业和金融混合资本顺利退出,数钱数到手抽筋。
这可不是俺凭空杜撰,给大家看一组数据,你就知道资本收购类的定增有多赚钱:
2012年,资本收购类定增项目平均收益率60%;
2013年,资本收购类定增项目平均收益率50%;
2014年至今,资本收购类定增项目平均收益率6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本主义告诉我们,只要有盈利模式,就不会缺钱。过去几年,定增数量急剧增加:2012年定向增发家数才110家左右,2013年飙升至263家,2014年1-8月,已有近200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定增,募资规模接近2013年全年!
大家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那个数字么?定增收益接近50-60%!所以,定增规模和范围越大,意味着股价上涨的公司数量越多,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就愈加显著。
大家还记得去年的创业板么?创业板指数从40倍PE才真正开启上涨之旅,2013年前,中小板块的定增项目占比连续三年维持在20-30%之间,2013年猛增至近40%,2014年至今占比已经近50%。拥有如此彪悍的发动机,你说,创业板能不涨么?还记得去年年中,无数策略分析师(也包括我们哈)基于创业板整体业绩增速的判断,认为创业板已见顶。现在回头看看,大家都错了,而错的离谱的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外延式扩张对创业板业绩的影响(尤其是创业板指数只涵盖前100家公司,外延式并购式扩张对这100家公司的业绩影响巨大)。
如果说,定增游戏的第一个受益者是创业板的话。向后看,未来几年,定增故事可能会扩展到全市场么?
答案很确定,会的!
因为,未来几年,国企改革必将拉开大幕。
我给大家算笔帐,三级国资净资产不到50万亿,假设其中20%通过资本市场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那就是9-10万亿!10万亿是什么概念呢?截至2014年8月底,资本市场总市值26.8万亿,流通市值22.4万亿。如果主要以定增的方式完成,就意味着创业板的故事将扩展至主板,你可以想象一下,股市要上涨多少?
你看,定增只是一个缩影,这背后隐现出一个完整的链条:通过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编织扣人心弦的资本故事,产业资本已经具备了将意愿转换成市场影响的能力。
产业资本对股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指数的整体走势上,也体现在行业的分化上。笔者闲来无事,统计了一下并购与市场涨跌之间的关系。发现2012年为分水岭:
2012年前,并购跟着市场走的规律越来越明显。比如说2010年医疗保健行业(wind分类)涨幅第一,第二年医疗保健行业并购金额(成功和不成功的都算上)爆发式增长,同比规模扩张高达2355% !
2012年后,市场跟着并购走的规律越来越明显。比如说2013年涨幅最高的两个行业分别为电信服务(124.56%)和信息技术(66.16%),他们恰好是所有行业中并购金额爆发式增长的第一名(617%)和第二名(220%)。2014年1-8月,信息技术(39.82%)和电信服务(17.76%)涨幅继续居前,与此同时,工业领域并购异军突起(同比高达434%),整个工业作为一个版块而言股价整体上涨24.17%,名列前茅
本文作者是华泰证券策略师徐彪、姚卫巍、刘名斌、江金凤,授权华尔街见闻网站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