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人非经济专业,纯属闲扯
一 经济危机的原因
户籍改革,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又被视为经济危机的破局策略。所以,讨论城镇化,必先讨论经济危机。
关于经济危机的根源,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我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货币枯竭",导致的经济紊乱。
此处的货币指的是生产和服务的交换价值。因为交换价值代表了生产和服务得到社会承认。不经社会承认的生产是无效价值。当然,库存和积压在未来有交换价值的可能,所以其价值未定。可能会有价值,可能会毫无价值,所以,库存商品,大多低价甚至于不计成本的贱卖。因为贱卖至少有低价值,不卖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货币是社会生产和服务的交换价值。那么,何来货币枯竭的道理?
因为货币拥有交换媒介和财富储存两个功能。如果参与交换,必然无法存储财富,如果用来储存财富,以待将来,必然交换流通乏力。可见货币枯竭的根本是财富存储过剩,导致交换流通乏力。
有囤积居奇,才会有寡而不均。
二 劫贫济富有道理没
有能力囤积居奇的,定非平头百姓。所以,银行降息,无法挤压出货币返回流通环节。于是有了国家投资基建拉动经济的策略。然而,事实证明,消费品成为了所谓奢侈品收藏品。以房产为例子,其实用价值被忽略,而成为了特殊的收藏品,保值增值为目的,必然将货币从流通环节转入存储,造成了货币枯竭。
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造成货币枯竭的,是贫富不均。劳动者的社会价值被低估,权贵的社会价值被高估。
是否劳心劳力的区别无需多说,但是只要拉大贫富差距的杠杆存在,市场必然会逐渐萎缩。购买力不足,和货币枯竭是一回事。劫贫济富,必然和经济危机相依相伴。
从历史看,经济危机的出路有三个,一是战争,破坏掉一切现有财富,至少是大多数现有财富。二是变革,重新分配财富。只有储存中的财富少了,流通环节的货币才会充足。三,是发现新的市场。
战争和变革是尽力避免的,那么,似乎开拓新的市场成了唯一选择。问题就来了,城镇化,蛋糕有多大?能吃多久?
三 新瓶旧酒
城镇化的目的是释放农民的购买力,这和教育商业化医疗商业化一脉相承。劫贫济富。那么就看农民是否有油水可榨了。
我一直认为用城市房产或农村宅基地来作为富裕与否的标准是昧心的,资本主义可以用此标准混淆视听,社会主义何须效尤?
真正衡量贫富,应当看非生存成本的的财富。如果宅基地折几个钱,足以弥补城乡生存的成本差异,那城镇化就不存在改善生活的说法。如果低于该值,甚至于会造成生存状况的恶化。
从历史看,每个王朝的财富兼并最初似乎都是勤者兼并懒者,能者兼并无能者,然而当兼并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就是纯粹的大吃小的生物链游戏了。
贫富差距扩大,必然存储财富增加,货币枯竭。城镇化,能否破局?不言而明。
四 吃相优雅点
在货币枯竭下,二锅头兑多少水合适?这个问题没人去考虑或者说没人敢考虑。失血当输血,补充一点水是没用的。钞币的贬值升值,都是表面文章,那些以各种形式储存起来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货币。
所以,才会出现工资涨了购买力反而下降的怪现象。兑一吨水,也不会有半个红细胞在里面。只要继续失血,兑多少水都没用。
所以,城镇化该不该补偿,微小企业和三农该注水多少?这不是蛋疼蛋痒的问题?
即使城镇化"公共成本高",农民也得不到什么,即使"公共成本低",农民也得不到什么。因为只有淡水,没有红细胞,水泵永远不会成为跳动的心脏。
唯有寄希望于吃相优雅点了。
(全文完)